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刍议土地储备中心贷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储备中心是新近出现的新生事物,随着在杭州、珠海等地成功的市场化运作,这一有效手段逐渐被各地政府所采用。事实已经证明,实行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对于调节土地供求关系,防止房地产开发商囤积和非法炒卖土地,保障城市建设用地的需要,防止国有土地资产流失,增强政府  相似文献   

2.
土地储备贷款的运作模式与现实风险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是国家的重要稀缺资源,近年来国家开始建立和推广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本文阐述了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产生背景、意义及其运作模式,从政府、土地储备中心、银行三个角度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土地储备贷款存在的现实风险,提出了防范风险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完善土地储备制度改善土地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江 《中国金融》2007,(16):37-39
土地储备制度的发展及作用评价 土地储备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土地储备制度是指由政府按照法定程序,运用市场机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通过收回、收购、置换和征用等方式取得土地,直接或进行前期开发后储备,并以公开招标、拍卖方式按需供应土地,调控各类建设用地需求的制度。  相似文献   

4.
土地储备贷款风险及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储备贷款是银行向政府授权、委托的企事业法人发放的贷款,它旨在提供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城市国有土地或农村集体土地进行统一的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及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后有偿出让或转让所需要的资金。一、土地储备贷款风险(一)内在风险1.土地的收购风险。在土地收购过程中  相似文献   

5.
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是指由政府依照法定程序,运用市场机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通过收回、收购、置换和征用等方式取得土地,进行前期开发和存储后,以公开招标、拍卖出让方式供应土地,调控各类建设用地需求的制度。土地储备制度的建立,其影响是深远的。今后二、三十年,将是我国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土地储备机构将会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资金筹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商业银行而言,土地储备制度推行也提供了一些潜在的优质客户。但土地储备机制是一项全新的机制,它所引起的利益和权力的调整是深层次的。对商业银行而言,…  相似文献   

6.
自1996年上海市率先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土地储备机构以来,许多城市也相继开展了对土地储备制度的探索和实践。2003年9月24日,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土地供应管理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强化了严格实行土地供应集中统一管理,积极实行土地储备制度,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宏观调控的能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2001年4月30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中指出,为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要对建设用地试行收购储备制度。据2002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已有1258个市县建立了土地收购储备机制,1198个市县建立了土地有形市场。  相似文献   

8.
土地储备贷款风险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由于土地收购储备的规定基本仍处于地方规章层次,没有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因此,现有的土地储备制度缺乏足够的法律支持。土地储备机构的抵押贷款,由于抵押物的性质在法律上还无定论,政府及事业单位作为保证人在法律上没有效力,因此,银行单凭政府信用放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规范的。  相似文献   

9.
安宁 《中国金融》2006,(23):69-70
土地储备货款是指银行向上地储备机构发放的用于收购、整治七地,提升上地出让价值的短期周转贷款。近几年来,欠发达地区的各级商业银行加大向土地储备机构发放土地储备贷款的力度,增强了上地储备机构资金实力,促进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保值增值,有效地满足了土地开发和市政建设的需要。但是,由于欠发达地区的一些银行对工业园区、土地储备中心这类地方政府背景项目发放的此类货款较多,有的银行还在系统内对此类贷款采取倾斜措施,开辟“绿色通道”给予支持,贷款的审批环节存在缺陷,不注重风险保全措施,加上七地储备机构本身资金运作不规范等种种原因,银行信贷风险逐渐显现,需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土地储备制度是政府委托的机构依照一定程序.运用市场机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对通过收回、收购、置换和征用等方式取得的土地进行前期开发,井予以储存.以供应和调控城市各类建设用地需求的一种经营管理制度。2001年4月30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为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要对建设用地试行收购储备制度”。与此相适应.2002年国土资源部发布了《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规定势.明确要求“自2002年7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凡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各类经营性用地,必须以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由于土地储备需要资金数量大、周期长.自然对主要投放资金的银行带来更大风险和压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顾向东 《税收征纳》2007,(10):18-19
某土地储备单位成立于2001年3月27日,属事业单位,其职能主要是:根据城市规划和市场需求。征用、收购、储备、供应土地:经营管理由政府依法收回的国有土地,纳入储备范围;对旧城改造地块拆迁、整理开发的国有土地,纳入储备;对企业改制、破产、产业结构调整转换土地使用用途的国有土地及企事业单位的国有存量土地。实施收购或置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人民银行制定《土地储备贷款管理办法》,2004年6月23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加强土地储备贷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贷款风险提示的通知》(银监通[2004]75号),基于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引和风险控制的双重考虑,各商业银行普遍对该业务采取了“收权严控”的态度。该品种的收缩使地产融资渠道趋于狭窄,融资时点后移。土地储备贷款管理办法的核心问题在于该贷款品种的风险控制,而风险控制的“难点”其实在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手段与目前土地制度的冲突。  相似文献   

13.
土地储备体制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加强对土地稀缺性资源的控制和利用,政府应以法律法规为基础建立土地储备体制。对土地储备体制的管理构架、储备土地的资源、土地储备基金以及监督机构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安徽水利财会》2009,(2):30-32
近日,财政部发布了《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土地储备资金是指土地储备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征收、收购、优先购买、收回土地以及对其进行前期开发等所需的资金。制订发布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办法是完善土地储备制度体系的重要举措,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土地储备制度的实施对加强城市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控制土地供给总量。规范土地市场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但随着实施过程的深入,目前也遇到了一些制约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土地储备资金问题。分析目前土地储备资金渠道的局限性,从而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种拓宽资金渠道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功能、问题与发展对策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地储备制度对政府调控土地市场、实施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证国有土地资产的保值、增值,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土地储备制度在我国建立和实施的时间较短,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必须以改革为突破口,在发展中不断解决存在问题,真正发挥土地储备制度的功能,促进社会经济及各项事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土地储备贷款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土地储备贷款已迅速成为金融机构争夺的业务新领域,被金融机构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但同时发放土地储备贷款的风险未能引起金融机构足够的重视。本文结合当前以土地储备制度的性质和特点,分析金融机构发放土地贷款的种种风险,并提出了金融机构防范土地储备贷款风险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赵悦 《投资北京》2013,(9):82-83
问:请问要进行土地一级开发需要去哪些部门办理什么手续?如何办理?答:土地储备和一级开发,(以下简称土地储备开发)是指政府依法通过收购、收回、征收等方式储备国有建设用地,并组织实施拆迁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土地供应条件的行为。土地一级开发是实施土地储备的环节,由政府或其授权委托的企业,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国有土地,乡村集体土地进行统一的征地、拆迁、安置、  相似文献   

19.
由于土地储备机构与生俱来的缺陷,以及金融机构过分倚重土地抵押或地方政府的信誉,导致各银行竞相发放土地储备贷款并形成不少的不良贷款。因此,各商业银行要审慎介入土地储备贷款,加强对储备中心贷款资金的监管,同时人民银行要与各金融机构协同作战,确保储备贷款资金安全。  相似文献   

20.
对土地储备贷款营销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间争夺土地储备业务主办权异常激烈。而土地储备的相关法律法规滞后,收购土地权属不清等,使土地储备面临较大的风险。建议争取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为土地储备安全运营提供保障,拓宽融资渠道,减轻信贷资金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