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能源消耗导致环境污染日益加剧,为了在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同时控制住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政府把目光投到了提高能源效率上。鉴于能源强度是能源效率的代表性指标,故需研究2007—2020年我国能源强度变化背后的驱动力。应用分解模型,使用省级能源消耗和产出数据,将能源强度的变化分解为由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分别导致的两部分。分解模型的结果表明,各产业能源效率的提升是近年来整体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产业结构的变迁在2015年前导致了能源强度上升,直至2015年才对能源强度下降有正向贡献。在此基础上,构建面板模型进一步分析导致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变迁的原因,以分析各因素对能源强度影响的路径。模型结果表明,收入主要通过提高能源效率进而降低能源强度,城镇化主要通过改善产业结构进而降低能源强度;能源价格、外商投资和资本劳动比通过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两方面影响能源强度。而固定资产投资和能源禀赋对能源效率、产业结构都没有显著影响。最后根据两个模型的分析结果对如何进一步降低我国能源强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速度令人惊讶,但这种发展是高能耗、低质量的。制造业发展所消耗的能源及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已经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见,在保证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减少能源消耗,降低能源强度是目前非常迫切的事情。诸多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可以有效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但技术进步的不同来源对提高能源效率的作用又存在很大区别。文章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技术进步偏向及其与能源强度相关的文献,并指出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杨琴  袁永科 《特区经济》2012,(10):51-53
北京市工业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从2000~2010年,工业单位GDP能耗下降了66.83%。北京市"十二五"规划提出今后五年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降低22%,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因此,研究北京工业能源效率提高,即降低工业能源强度的因素,是完成相应目标、制定合理政策的基础,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本文基于北京市2000、2002、2005、2007年投入产出表及2010年42部门投入产出延长表,在全面分析了工业内24个产业部门的能源强度后发现2000~2002年、2002~2005年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都是有效降低工业能源强度的因素,其中技术进步是主要因素;2005~2007年结构调整发挥作用;2007-2010年技术进步发挥作用,并简单预测了北京市完成"十二五"规划所必须采取的措施就是进行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DEA方法对我国低碳企业2003-2009年的经营效率进行了总体分析和评价,并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其效率变动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我国低碳企业技术效率较为低下,纯技术效率低下是其主要原因;全要素生产率(TFP)呈现缓慢的增长趋势,技术效率水平提高是引致TFP增长的主要原因,而技术进步对TFP有负面效应;企业间的效率水平及其动态增长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胡萌 《北方经济》2009,(18):68-70
2000年以来,青岛市工业能源强度呈现下降趋势。本文利用一个改进的结构分解方法(SDA)分析了青岛市工业所属各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和行业结构对其工业能源强度降低的影响程度,发现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是促进工业能源强度下降的因素.而行业结构的变化是阻碍工业能源强度下降的因素,形成效率节能而结构耗能的态势。其中,桌些行业对这种结构耗能有决定性影响。因此,在今后的工业节能降耗中,行业结构调整的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中国产业结构对能源利用效率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利用效率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热点问题。本文在阐述了产业结构与能源利用效率关系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了中国历年能耗强度变化及当前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的因素。证实了我国历年能耗强度降低基本都是由于各产业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而引起的,并进一步提出结构因素是导致我国能耗强度高于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产业结构对能源利用效率有重要影响,调整产业结构能够带动能耗强度下降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中国电力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选取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2000—2009年10年的面板数据,利用面板平滑转换模型深入分析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技术进步、对外开放程度及电力价格五大因素对电力能源效率的影响程度及影响机制,结果显示:①第二产业的比重对电力能源效率具有负向影响,但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电力能源效率反而逐渐提升;②电力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对电力能源效率的提高具有反作用;③技术进步水平、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比重均会促进电力能源效率的提高;④电力价格对电力能源效率的影响不明显,若想通过调整电价来大幅提高我国的电力能源效率,效果可能并不显著,但对于寻找替代能源、发展清洁新能源可能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最后,有针对性地为提高我国的电力能源效率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能源视为一种生产投入要素纳入要素替代的分析框架下进行研究,并细致刻画了开放条件下不同来源的技术进步及其要素使用情况。通过构建一个要素投入需求方程组模型,本文采用SUR回归估计了1998-2009年我国自发技术进步、R&D、技术购买、FDI和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对能源要素份额和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发现,技术进步效应总体上导致能源强度上升,但R&D和FDI技术溢出均能促使能源强度的降低;不同来源的技术进步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要素替代作用有助于降低能源强度。  相似文献   

9.
FDI知识溢出效应对中国能源强度的区域性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DEA方法测算出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分解为纯技术效率、技术变化和规模效率,以此作为技术进步的代表量,分析各个区域外商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效应及其对当地能源强度的影响。得出的研究结论为:第一、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效应体现在纯技术效率上,中部地区体现在纯技术效率和技术变化上,西部地区体现在技术变化上。第二,东部地区FDI的知识溢出对本地区能源强度的影响不显著,中部地区FDI的知识溢出提高了本地区的能源强度,西部地区FDI的知识溢出能够显著降低能源强度。本文的政策含义是:东、中部地区应该提高引进外资的技术和能耗门槛,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效应;西部地区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创造良好的市场氛围,吸引更多更好的FDI,并注重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DEA方法测算出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分解为纯技术效率、技术变化和规模效率,以此作为技术进步的代表量,分析各个区域外商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效应及其对当地能源强度的影响。得出的研究结论为:第一、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效应体现在纯技术效率上,中部地区体现在纯技术效率和技术变化上,西部地区体现在技术变化上。第二,东部地区FDI的知识溢出对本地区能源强度的影响不显著,中部地区FDI的知识溢出提高了本地区的能源强度,西部地区FDI的知识溢出能够显著降低能源强度。本文的政策含义是:东、中部地区应该提高引进外资的技术和能耗门槛,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效应;西部地区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创造良好的市场氛围,吸引更多更好的FDI,并注重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11.
李莞婕  徐莉  葛涛 《科技和产业》2014,14(12):101-105
采用DEA模型计算2000-2012年我国中部六省的能源利用效率;并基于Malmquist指数计算分析各省能源效率变化分解,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各省能源效率在进入21世纪之后经历了一定的提高,主要得益于技术的提升;各省能源效率之间有一定差异;各省的平均规模有所提高。建议将工作重点放在加快能源利用技术进步,进一步提高各省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12.
基于环境方程与现代内生增长理论,采用1953~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CO2排放量的决定因素进行考察表明:我国CO2排放量与研发强度、技术转移和对外国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显著负相关,同时也证实能源消费增长是CO2排放量增长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因素分解法,对深圳市1987~2008年间产业结构变动与能源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考察和测度,并对其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相对较小,而技术进步则是能源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从短期来看,技术进步绝大部分年份仍然是能源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但产业结构变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能源效率;从工业内部结构变化对工业能源效率的影响机制上来看,重化工业趋势明显与工业能源效率提升并存的主要原因在于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及其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中比重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是资本的堆集,本文采用Malmquist指数和DEA技术,研究中国28个省市地区大中型工业的动力,分析发现1995-2004年:(1)大中型工业平均增长15.5%,其中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拉动工业增长平均为9.2%,贡献率约60%,对工业增长的贡献从1996年的-9.6%上升到2003年的18.2%、2004年的10.4%,而资本和劳动投入增长对产出增长的综合贡献从1996年的13.5%,下降到2004年的0.7%; (2)全要素生产率中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的改善对产出增长的贡献日渐突出,技术进步推动工业经济增长5.2%,规模效率改善推动工业增长3.3%.(3)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快速增长的背后因素可以简单归纳为:省际间竞争、学习和模仿、经济全球化和外商投资、民营化改革和经济扩张期.因此,本文认为全要素生产率,特别是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的提高,是区域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源泉.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3-2010年重庆市工业38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运用简化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与Solow余值法测算出重庆市工业年均复合生产技术进步为9.53%,年均复合广义技术进步为15.76%,其广义技术进步年均复合贡献相对份额为55.50%,但是其资本要素产出弹性较低以及技术进步贡献有下降趋势。由此判定重庆市工业经济正在向由技术进步带动生产效率、要素使用效率提高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单位根、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自向量回归模型,利用我国1980~2010年的样本数据,对我国的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发现: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城市化和投资对碳排放强度具有长期影响,能源结构和人口规模变化对碳排放强度具有短期效应。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依重要程度排序为:产业结构、城市化、能源结构、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CES生产函数,推导出技术进步方向的测算方法,并据此度量了1993-2012年期间中国制造业部门地区间不同的技术进步方向和偏向性程度。测算表明:在考察期内,资本生产效率的增长率在大幅下降,而劳动生产效率的增长率在上升。从要素的边际生产力递减原则出发,可以得到结论:在国家总量层面上,技术进步总体是偏向使用资本和节约劳动的;在地区层面上进行考察发现,中西部地区资本偏向性水平是最高的,其次是东部地区,而东北地区虽然是全国的重工业基地,但其技术进步对于资本的偏向性水平反而比较低。据此,文章从要素供给角度,为全国总量层面上技术进步方向的决定因素找到了答案,也为地区层面不同技术进步偏向程度的形成原因找到了体制内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政府为切入点,利用1998~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与动态面板的共同相关估计(DCCE)模型,研究了全球化进程中FDI的流入在政府效率与环境规制的作用下对中国地方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全球化背景下,FDI的进入可以通过技术溢出等效应降低地方的能源强度从而改善能源效率,中西部地区的能源效率在FDI的作用下有向东部地区收敛的趋势。此外,为了验证政府在能源问题当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发挥作用的机制,文章将政府效率与环境规制强度纳入到模型中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一方面,政府执政效率与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同样可以起到改善能源利用效率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问题上政府与FDI之间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替代效应。由此可知,强化政府在市场中的作用,提高其配置资源的水平与效率,将是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1978—2008年间我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进行了随机前沿分析。以此为基础,对我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并对粮食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分解和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因素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关键因素;我国粮食产量增长主要是由投入要素的增长拉动,31年间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为1.17%,TFP对我国粮食产量的贡献很小,其原因在于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变化呈现相反趋势。2004年以来,技术效率提高的速度持续下降,技术进步逐渐成为TFP增长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20.
如何降低能源强度问题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课题。中国市场化进程不断地加快,而市场化对能源强度的调节机制作用是一项值得探讨的问题。能源强度空间分布与能源资源禀赋分布十分类似。空间自相关检验揭示了省域能源强度存在着显著的空间依赖性。本文通过引入市场化变量作为调节变量建立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能源资源越丰沛,能源强度越高"的命题得到了证实;重工业与能源强度成正比关系,技术进步是降低能源强度的有效因素;在市场化调节机制的作用下,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开放明显地改善了能源效率,由于我国能源价格受政府管制,并非真实地反映市场调节行为,因此能源价格未能有效地降低能源强度。最后,本文提出了若干市场经济体制下能源价格改革的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