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Pagano(1989)的理论预测,中国股市应该具有很高的流动性,然而,实证研究表明中国资本市场流动性不足,我们称这一矛盾现象为中国"流动性之谜"。本文通过探索投资者最优搜寻行为与有限参与的内在联系,建立基于流动性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以解释这一现象。模型表明,中国资本市场以中小散户投资者为主要参与者这一特征可以解释这一问题。同时,这一模型还为"股权溢价之谜"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掠夺性定价理论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掠夺性定价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期以来关于其是否理性一直有争议。所谓掠夺性定价是指在位厂商将价格削减至对手平均成本之下,以便将对手驱逐出市场或者遏制进入,即使遭受短期损失。一旦对手离开市场,在位厂商就会提高价格以补偿掠夺期损失。掠夺性定价理论主要包括认为掠夺性定价非理性、不符合厂商的长期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芝加哥学派理论,以及通过引入信息不对称、认为掠夺性定价是厂商理性行为的后芝加哥学派理论。二者之所以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是因为关于信息的假定不一致。信息在掠夺性定价理论的发展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掠夺性定价是厂商的一种策略性行为,策略性行为就涉及到厂商之间的互动,互动就需要了解对手,猜测对方。因而不同的信息假定得出不同的结论就不足为怪了。信息可以分为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芝加哥学派的结论是建立在完全信息的基础之上。而后芝加哥学派就是通过引入信息不对称——单边或双边不确定,利用博弈论方法来研究掠夺性定价是否理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基于审计风险的区域化审计定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计定价的区域化在我国是以行政手段实施的,这种定价忽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审计风险补偿,进而使审计定价的模型存在着技术缺陷.基于审计风险的区域化审计定价,要求在审计定价中考虑地域差异对审计风险的影响以及审计定价中的风险补偿问题.实证研究表明,异地客户并未选择比本地客户更高的审计价格,而是选择了一种"逆理性"的更低的忽略审计风险的竞争价格.这种非常现象应引起政府监管部门与学术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周慧 《当代经济》2016,(26):116-117
金融资产定价是现代资产定价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对行为资产定价模型进行了综述,行为资产定价研究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基于消费资产定价模型(CCAPM),借用不同的效用函数来反映不同的投资者偏好,比如财富偏好,损失厌恶,习惯形成,追赶时髦,嫉妒等等.二是在进行资产定价时直接考虑投资者心理因素,基于行为金融学对投资者分析的过度自信,保守性偏差等认知偏差,用模型量化此类偏差然后利用动态规划方法求解均衡时的资产定价.  相似文献   

5.
郭红 《现代财经》2004,24(8):10-13
资本化方式是金融资产定价的基础,金融交易行为又受人的意识、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这就赋予了金融资产定价以人类理性色彩。有鉴于金融资产交易双方面对的是金融契约,如果无法对其实际价值做出准确判断,就不能较充分地满足理性选择的假设。因此,心理变化与公众行为就会对资产定价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就要求探讨影响金融资产准确定价的若干因素,从社会学方面特别分析从众行为的特征以及对定价的干扰,进而确立金融资产定价应是一种融合金融理论和心理学方法的系统模型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职位定价的两种方法——职位评估与市场定价之间经常地存在不一致和冲突,因而企业薪酬决策中面临着两难选择的决策困境和潜在风险。分析了市场定价与职位评估这两种方法的理论基础和冲突的根源,比较了两种方法对不同职位定价所产生的薪酬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职位定价决策困境的基本思路,认为应该在薪酬决策之前进行战略分析和价值链分析,并针对不同的职位采取不同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投资者认知偏差与实物期权的行为定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投资者理性及诸多严格假设条件为前提,Black-Scholes公式解决了金融期权的定价问题。但在实物期权实践中,投资者存在诸多系统性认知偏差,从而可能导致定价偏误。本文从比较静态分析的角度,讨论了过分乐观、过度自信、短视、损失规避等认知偏差对投资者实物期权定价的影响,并以这种行为定价思想逻辑地解释了投资、公司治理等实物期权实践中一些典型的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8.
滞留成本、竞争性定价歧视和定价机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很多市场环境下,消费者重复消费同一种商品会产生效用折扣或者消费者喜欢尝试不同的商品特性,因此消费者追求消费多样化,重复消费同一种商品会产生滞留成本。文章采用两期动态博弈框架,研究滞留成本的存在对于企业竞争性歧视定价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此后又进一步研究了企业的定价机制选择问题。文章的研究结果表明:(1)在歧视定价机制下,企业会奖励忠诚的消费者,即企业会对重复购买自己产品的消费者(忠诚消费者)给予价格优惠,而对新顾客索取高价;(2)与统一定价相比,歧视性定价降低了企业利润和社会福利,增加了消费者剩余;(3)当企业可以在歧视定价和统一定价两种机制之间进行选择时,每个企业选择歧视性定价机制是均衡结果。  相似文献   

9.
汇率脱离之谜是实证检验发现的汇率变化与宏观基本变量变化与汇率理论不符的现象,它特有的理论和政策意义吸引了众多经济学家从各个角度对此进行探讨,汇率理论也由此得到丰富和发展。贸易成本、市场定价、价格指数构造以及汇率的微观结构理论等是解释汇率脱离的基本理论线索。对汇率脱离现象用一个统一的表达式描述,并以此为基础探讨汇率脱离之谜的各种理论。  相似文献   

10.
论消费习惯及其对资产定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资产定价理论通常假设投资者的效用函数是跨时可加的,并且假设投资者每期的效用由本期的消费水平确定,这就是典型的基于消费的资产定价模型。这种模型所导出的结论遭到实证结果强有力的挑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股权溢价之谜”、“消费平滑之谜”和“无风险利率之谜”等。为了解释这些“难解之谜”,一种典型的做法是对传统的跨时可加的效用函数进行修改,消费习惯的引进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本文试图对这一方法进行综述,对消费习惯的经济含义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分析消费习惯对资产定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卢卡斯提出的资产定价模型中,消费增长率是独立同分布的和投资者效用函数是可分的。卢卡斯模型无法解释著名的股票溢价之谜和无风险利率之谜,对卢卡斯模型做的两个修改是:消费增长率服从一阶高斯自回归随机过程和投资者偏好是具有习惯形成的效用函数,修改后的模型,一是存在资产定价的显示解;二是可以解释股票溢价之谜和无风险利率之谜。  相似文献   

12.
陈月璇  王菊娥 《生产力研究》2012,(1):150-152,155
在信息不完全和信息完全两种情况下,利用两阶段动态博弈理论,对双寡头企业在自由竞争、限高价、限低价等不同限价情况下的博弈定价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理性的高价企业会选择价格上限,而低价企业会选择下限。  相似文献   

13.
文章扼要地介绍了现代金融理论体系下主流的定价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介绍了shefrin和St at man联合提出的行为资产定价模型。建立四期的简化交易模型描述噪音交易者和理性套利者之间的互动交易,导致资产价格对其基础价值的偏离。选取上证50指数的骨片,使用Eviews软件,对行为资产定价模型在我国的应用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4.
蒋雪云 《经济论坛》2009,(19):137-140
可转债定价理论在国外发展了近半个世纪,并且形成了基于公司价值和基于股票价格的两种定价模型体系。我国可转债的发展历史较短,对其的研究则主要可归结为各模型的假设条件与中国实际情况的接近程度,并对假设条件进行部分修正或通过实证的检验来评估模型在中国应用的可行性及注意事项。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运用国外经典模型得出的价格与实际市场价格存在明显差距。  相似文献   

15.
赵华 《经济管理》2007,(10):87-91
从随机游走、行为金融到混沌,从现代资产定价理论、行为资产定价理论到异质信念资产定价理论,3种学说和3种定价理论同时存在干当今资本市场的研究中,它们分别从不同方面、不同视角解释了资产价格的波动。本文的研究理清了3种重要定价理论之间的关系:理性与有限理性,线性与非线性,价格波动的外在机制与内在机制,为人们进一步研究资产定价理论提供了清晰的脉络。  相似文献   

16.
存款保险定价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存款保险制度中最核心的定价问题的研究有了重要的进展:(1)关于能否实现公平的存款保险定价有了更多、更深入的理论研究,但仍然存在广泛的争议;(2)存款保险定价模型沿着期权定价和预期损失两个思路向前发展,其中期权定价法在不断修正的基础上更加贴近现实世界;(3)运用存款保险定价模型的进行的实证研究一方面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也为各国存款保险定价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然而,上述定价模型在我国的运用还有待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李凯  李伟  崔哲 《经济前沿》2014,(1):72-86
本文研究了买方抗衡势力的存在对上游制造商定价决策的影响,讨论了制造商在不同定价形式(线性定价、两部收费制和转售价格维持(RPM))之间的选择问题,并构建了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引入买方抗衡势力,比较分析了制造商在零售商具有和不具有买方抗衡势力两种情况下,制造商最优定价形式的选择。研究发现当零售商不具有买方抗衡势力时,制造商选择两部收费制和RPM是无差异的,都能使上游制造商获得相等的最优利润;当零售商具有买方抗衡势力时,对于上游制造商来说两部收费制优干RPM,RPM又优于线性定价。此外,本文还发现存在一个由抗衡势力和零售商替代程度决定的临界条件,当满足这一条件时,两部收费制是上游的最优选择;一旦这一条件不满足时,RPM就成了上游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使用居民用电和家电持有等微观家庭数据,针对非线性定价中存在尖点识别的问题,利用双误差离散/连续选择模型,对分时与阶梯混合定价下的居民电力需求进行实证研究。基于分时定价与阶梯定价共存的现实场景,本文首先将混合定价曲线转换为复合阶梯定价曲线;然后基于用户在尖点处的聚集特征,验证使用离散/连续选择模型的合理性;最后对双误差离散/连续选择模型进行估计。本文的基本结论是,引入阶梯定价确实增加了用户的价格弹性,并且中、低收入人群的价格弹性更大;中、高收入人群的收入弹性更高,异质性误差更大。本文的研究为系统评估阶梯定价的政策效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市场的定价效率也称为信息效率,是指理财产品价格反映信息的能力,或者说是价格反映全部相关信息的速度和准确性。本文首先阐述了研究我国银行理财市场效率的重要性与意义,然后介绍了前人对定价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的几种常用方法,指出其中的不足。在此基础之上,以四大商业银行为例,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DEA)对我国商业银行理财市场的定价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表明2004年至2013年总体上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定价效率较高,说明银行理财产品在推动国内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先导作用。2008年与2009年度由于宏观经济的波动,各行的理财产品定价也出现了比较区间内最大的波动现象,这说明产业层面的环境变动对理财产品的定价效率有着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资产定价理论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框架,假定投资者是完全理性的,在这个基础上研究资产收益率的决定。然而,完全理性的投资者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并且基于完全理性的分析不能完全解释市场上的种种异象。与传统的研究方法不同,有限理性的资产定价理论认为:投资者是有限理性的,应按照一些基于经验的认知捷径来形成对未来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投资。通过引入这种更符合现实的投资者,有限理性的资产定价理论研究资产收益率的决定,试图更好地解释各种市场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