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刊讯去年秋天以来,黑龙江省全力推进水稻育苗大棚建设,截至目前,全省新建水稻育苗大棚102714栋,总面积3049万平方米,今年可为500多万亩水稻田提供优质秧苗,预计每亩平均增产优质水稻100斤以上,总产至少增加5亿斤。全省3800万亩水稻大棚育苗面积升至75%以上。  相似文献   

2.
姚桂峰 《农家之友》2009,(19):33-33,39
盘锦市是一个淡水资源极度缺乏的地区,水稻生产需水量非常大,晚育晚插技术是在选用中熟品种的前提下,实行晚育苗晚插秧稻的栽培方式,缩短水稻本田生长期,使插秧期尽量与雨季接近,减少断水时间长带来的风险,增加水稻生产的安全性,确保在干旱缺水年份能种上稻、种好稻。  相似文献   

3.
柏各庄农场位于渤海湾地区,大部分为垂盐土。1957年在边建场、边生产的方针下,克服困难,播种各种作物28,000.8亩,其中水稻23,544.9亩(内有旱直播3,389.5亩,水直播488亩,插秧19,667.4亩),平均产量530斤,超过计划产量7.6%。全场粮食作物24,382亩,平均亩产达500斤以上,提前10年超过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对产量的要求。全年获得生产总利潤112,800元。1957年所以能在大面积新垦重盐地上获得水稻较高产量的原因,在农业技术上抓住了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一、杂交水稻在水稻生产中的作用 四川盆地边缘的涪陵地区10个县,从1977年开始种植杂交水稻,经过7年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1983年种植面积为667,833亩,比1977年增加50.8倍,由占水稻面积的0.41%增加到21.60%;亩产由752斤提高到982斤,增长30.59%;产量由占水稻产量的0.61%上升为36.56%,增长58倍,大大超过了面积增长的速度和所占的比重。1983年杂交水稻比常规水稻多产稻谷3.4亿多斤,增加产值4,695.57万元。全区水稻总产达17.95亿斤,创历史最高记录。  相似文献   

5.
庆安县种植水稻有60多年历史,1983年以前,大都是采用慢撒条播的传统栽培方法,水稻生产水平不高,亩产量只有400-500斤,种植面积始终在20万亩左右徘徊。1984年,在日本专家原正四的指导帮助下,采用寒地旱育稀植新技术,实行小棚育苗的等距插秧,亩产一跃达到了400公斤。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增加,1996年,全县水田面积7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7%,水稻总产3.5亿公斤,占粮食总产的64%。全县水稻平均亩产突破了500公斤大关,以村为单位最高产达到了600公斤,最高单产户达到了750公斤,被称为寒地种稻之首。  相似文献   

6.
涪陵地区10个县,从1977年开始种植杂交水稻,经过七年努力,到1983年,种植面积达667,833亩,比种常规水稻增产稻谷3.4亿斤,增加产值4,695.57万元。当年全区水稻总产达17.95亿斤,创历史最高记录。可以预料:随着杂交水稻面积的不断扩大和亩产的进一步提高,必将生产出更多的粮食,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上高县南港镇南港村共有耕地面积 2 4 0 0多亩 ,苎麻种植面积达 1 2 60亩 ,其中B2 32优质苎麻种植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 51 .8%。去年总产干麻 35.3万斤 ,亩产干麻 2 80斤 ,按市场价每斤 4 .2元计算 ,全村苎麻收入达到 1 48.2万元 ,人均收入 1 365.6元 ,占全村人均收入的近一半。苎麻成为南港村农民的致富之源 ,更是该村农民的“农家宝”。他们如何变“中国草”为“农家宝”的泥 ?一是抓了一个“早”字。就是做到早育苗、早移栽、早收获。为了育好苗、育壮亩 ,他们把新的技术与传统育苗结合起来。实行地膜覆盖、阴棚育苗 ,由于采取了科学的…  相似文献   

8.
水稻抛秧技术 ,是水稻栽培技术的一次重大改革。它改变了千百年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插秧的历史。南康市在推广农业良种良法中 ,把推广水稻抛秧技术 ,作为提高粮食单位产量 ,增加总产 ,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工作来抓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一、效益分析。南康市从 1 997年开始引进水稻抛秧技术 ,由于政府的正确引导 ,技术人员的抓点示范作用 ,抛栽面积已由开始之年的 2 3 0亩 ,猛增至长去年的3 2 .9万亩 ,抛秧技术普及率达 70 % ,据调查统计 ,早稻抛秧平均亩产达 4 45公斤 ,晚稻抛秧平均亩产达 4 1 5.5公斤 ,比手栽增产 3 5.5公斤 ,增长…  相似文献   

9.
水稻育苗插秧是我国水稻生产的主要栽培模式,特别是在黑龙江省的水稻生产中,取土育苗已经对土壤环境造成的一定的破坏,因此水稻育苗基质的研究与应用直接关系到水稻的生产与发展.本文重点介绍了水稻育苗基质的研究历史、基质的应用、基质类型及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基质的研究与应用推广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杂交水稻的研究和利用,是我国水稻育种事业一个创举,也是国际上水稻育种方法的新突破。杂交水稻包括杂交籼稻和杂交粳稻,杂交籼稻已大面积应用于生产,杂交粳稻也初见增产成效。1983年全国粮食总产达7,600亿斤,其中水稻3,300多亿斤,占粮食总产量的43.6%;在全国水稻产量中杂交稻约800亿斤,占稻谷产量24.0%左右。杂交稻一般比常规稻每亩增产150斤左右。目前,我国人均粮食只有760斤左右,发展杂交水稻对提高粮食单产和总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绿肥能增加土壤有机物质和矿物养分,提高土壤肥力。因此,扩大绿肥裁培面积是改良土壤,增加肥源的主要措施之一。但在江西某些地区蓄留红花草种和插秧之间尚有一些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管在几个县作了—些调查,找到了一些具体办法。南昌、东乡等县农民蓄留红花草种后插秧,因没有掌握住技术关键,一般每亩稻谷减产100—200斤,甚至因为二早收割迟不能裁种双季晚稻,造成得此失彼的损失。  相似文献   

12.
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技术对于水稻机插技术来说十分重要,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技术在插秧的同时将肥料施于水稻侧边土壤中,不仅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还可以防御低温冷害,节省成本并减少污染,效果十分显著。文章探讨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技术的实施效果,进行相关实验研究,希望对有关人士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县财政将拿出专项资金,争取2013年全县水稻机械插秧面积达到50万亩以上,占水稻总面积的80%左右,基本实现水稻机械插秧全覆盖。”一见面,凤台具农委副主任朱末兴便兴奋地眚诉记者,为进一步扩大水稻机械插秧面积,大幅度提高水稻机械化生产水平,切实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该县以示范区建设为重点,通过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农机与农艺相结合、资金扶持和社会化服务运作方式,全面推广水稻机械插秧技术,争取工作年实现水稻机械化插秧全覆盖。  相似文献   

14.
《江苏农村经济》2010,(10):45-45
水稻最佳追肥期:水稻对氮肥的吸收是从返青后开始逐渐增加的,分蘖盛期才达到吸肥最高峰。为了促进水稻早发棵、早分蘖,应早施和重施分蘖肥。一般可在插秧后7~10天,每亩追肥尿素10公斤,抽穗时再追施尿素15~20公斤。  相似文献   

15.
水稻是我国最基本的农作物之一,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推广工作是保障水稻产量的重要工作之一。现今我国的水稻机插秧技术在推广的过程中面临着许许多多的技术问题,这些问题是影响我国水稻的种植产量的。如何解决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中常见的技术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了。就此本文结合实际,浅谈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中常见技术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查哈阳农场金光分场在党的领导下,认真全面的贯彻执行了农业“八字宪法”,1959年种植的三万亩水稻平均亩产466.7斤,其中有255亩亩产达1,014.6斤。该场获得全面丰产,主要是政治挂帅,党的正确领导。在栽培技术上,除做好了整地、筑埂工作外,首先是选用早熟良种,适期早  相似文献   

17.
水稻旱种技术王立峰水稻旱种,是将水稻种籽不经育苗、插秧而直接播种在旱田里的一种水稻生产方式。从播种到成熟的全生育期内,不需建立淹水层,主要靠天然降雨来满足水稻对水分的需求。只是在干旱时,有灌溉条件的地方辅以人工旱灌,其灌水方法与小麦旱灌一样。水稻旱种...  相似文献   

18.
石秋伟  陈浪  姜军 《山西农经》2023,(13):175-177
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及示范,带动了农户种植水稻的积极性,有效解决了农村因劳动力外出造成的无人种田困境,保障了粮食安全,效果显著。文章以黎平县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效果为依据,对比水稻机械化精量直播、水稻半机械化直播、水稻毯式育苗机械化插秧、水稻钵体育苗机械化插秧4种不同水稻种植方式的产量,并比较水稻直播、机插与常规手插所生产的成本,分析水稻机械化生产的效益,为下一步推进水稻全程机械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天津郊区国营农场的水稻,今年长得分外茁壮,穗大,籽粒饱满,目前正在收割,据小面积试割推算,国营军粮城农场的30亩高产田水稻平均亩产达3,166.7斤;有150亩达2,066.67斤,有300亩达1,700斤;1,000斤以上的有2,000亩。有3,000余亩在千斤左右;双林农场的水稻也普遍  相似文献   

20.
一、水稻生产的“马鞍型”发展和价值规律的关系我们黑龙江省现在的水稻生产,和建国初期比较,无论在水稻面积或水稻单产和总产方面,均有很大发展。水田面积从建国初期的167.4万亩发展到321万亩(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2.5%)。亩产从245斤提高到325斤(1978年),总产从4亿多斤增加到14.3亿斤,比建国初期增加了3.5倍。但从30年来水稻面积、产量的增减情况看,其特点是两头高、中间低,即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