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速度的不断加快。中国超大城市的人口发展呈现持续增长,主城区人口密度不断增加,这种发展模式不仅给超大城市自身带来“城市病”等一系列问题,也制约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构建。研究表明,超大城市人口持续过度聚集的原因在于其吸引腹地广阔,城市中心区拥有吸引人气的商务、休闲和文化空间,其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效益持续显现,以及地区收入差异长期存在和郊区新中心生活服务品质不高等;因此,在人口疏散时需顺应经济和人口迁移规律,重点增强外围新城的集聚力,促进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均等,推进“主城-新城-区域”的功能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世界特大城市的兴起及其发展规律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地区数量增长迅猛,人口超过1000万的特大城市更是成为世界上城市快速发展的特殊地区。1.特大(或超大)城市的发展规律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将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城市定义为特大城市,国内对特大(或超大)城市的界定不尽一致,一般将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界定为大城市,千万人口以上的为特大(或超大)城市。关于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基于不同的视角许多学者归纳了许多有创见的结论,其中从时间、空间和动力维度进行的分析论述获得人们的广泛认同:一是基于时间维度分析,城  相似文献   

3.
程广帅  张赛 《开发研究》2021,(1):122-129
城市集聚经济包括专业化和多样化两种类型.从就业效应、收入效应和人力资本效应3方面构建城市专业化集聚经济和多样化集聚经济影响人口流动的作用机制,并基于城市层面的面板数据,采用工具变量法实证考察了不同类型的集聚经济对人口流动的影响,发现城市专业化、多样化确实是影响人口流动的重要因素,但多样化的影响大于专业化.从城市规模和区域的异质性视角来看,东部地区和大城市样本中的回归结果与总样本完全一样.但对于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只有专业化变量的影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专业化、多样化在不同城市和不同区域人口流动影响的差异,能够部分解释我国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均衡.  相似文献   

4.
人口是城市社区系统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各项社区建设效能的发挥都和城市人口相关. 一、人口规模合理化 1、不同人口规模的城市发展态势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按居住人口数量规模将城市分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镇).  相似文献   

5.
针对新城新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研究制定我国新城新区审批设立的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新城新区设立的面积,同时还将不断加强对新城新区发展的引导、调控和监管。当下,地方省、市、县各级政府竞相规划建设规模不一的各级各类新城新区,一时间在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开发建设新城新区的热潮,中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建筑工地。据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城市空间面积约为8.3万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约为4万平方公里,在此背景下,今后一段时期,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空间和建成区的面积  相似文献   

6.
人口的地域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在地理空间中的表现形式,人口流动、分布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紧密相关。人口分布主要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本文从自然环境、生产发展水平和经济条件、历史、社会、文化政治因素的角度,以山西省为例,通过人口密度、人口宽广度、人口接近度指标,具体分析了不同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人口基尼指数、人口重心、相对资源承载力等指标和方法,分析1987-2007年兰州—西宁区域31市县人口集中性和差异性,并计算相对资源承载力大小。结果表明:(1)兰州—西宁区域总人口和非农业人口集中指数和基尼指数变化趋势相反;(2)人口重心、经济重心和非农业人口重心三心位置不一致,但是移动方向相似;(3)区域范围内人口分布与经济总量高度相关,人口与耕地表现出较弱的正相关性;(4)兰州—西宁区域人口属于超载状态,但是超载的人口规模在减小。  相似文献   

8.
苏斯彬 《浙江经济》2012,(11):30-31
《浙江省新型城市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以人口城市化作为新型城市化的核心,但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继续大幅扩大人口规模存在诸多弊端和障碍,以及相当数量就业竞争力较弱人群难以完全融入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情况下,在土地城市化大大快于人口城市化的大背景下,有必要探索在小城市培育中更好地谋划外来务工人员及本地  相似文献   

9.
上海的城市发展阶段与郊区新城建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发展阶段与其新城建设具有直接关系.从国际大都市发展经验来看,如果没有中心城区坚实的经济基础与成熟的社会发展作为支持条件,郊区新城要建设成功是较为困难的.目前上海郊区新城存在人口规模不足、产业关联效应不强与社会发育不成熟等问题,新城未能起到疏散中心城区过于集中的人口与产业的作用.上海郊区新城发展状况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关.上海的郊区化方式与特征直接影响到新城的人口导入、产业发展与社会发展.上海必须加快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加强制度环境建设,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发展郊区生活性服务业,从而促进上海城市空间结构向多心多核开敞式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新城建设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全域城市化中的意义、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建议。笔者认为,以新城、新市镇建设为支点,推动农业人口转移应该成为辽宁省沿海地区城市化的战略选择。这是因为新城、新市镇作为城乡一体化的新枢纽,必将为城乡统筹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而它作为城乡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也是转移农业人口的重要空间载体。因此,新城、新市镇战略关系到辽宁沿海经济带未来区域空间结构调整和农业人口转移的基本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11.
我们设想上海到2020年建成世界城市,达到20世纪90年代初主要世界城市的能级和水平。据此选取伦敦、巴黎、纽约和东京的数据,进行城市空间分布结构、人口布局结构和就业布局结构比较研究,进而对上海城市空间和人口的理想结构进行模拟预测。主要的模拟结果是:按上海市辖6340平方公里,上海居住人口的理想规模最高值为1370万,就业人口的理想规模最高值为1090万。根据世界城市服务能级的要求,未来上海的CBD就业人口还需进一步集聚,CBD乃至整个城区的居住人口则需要导出。上海城区与郊区600:6000的空间结构基本合理,理想居住人口比例为55:45。  相似文献   

12.
斗俊虎 《魅力中国》2013,(8):297-298
本文选取山西省各个市区的人口、经济总量、坐标数据。利用ArcGIS软件和区域重心的模型,计算出2000年-2010年山西省人口和经济重心。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山西省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分布和空间演变轨迹,得出相对于山西省经济重心偏移,人口重心的偏移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许庆明  陈婕  赵波 《浙江经济》2012,(14):46-47
科学的山区发展观就是促进山区主体功能的转变,促进山区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杭州市域经济可以分为城区(包括萧山、余杭)与西部山区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其中西部山区包括富阳、桐庐、建德、淳安、临安等五县(市)。由于历史、区位、体制等因素,杭州西部山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区经济存在着较大差距,如何看待这一差距?如何缩小区域差距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区域创新发展新版图的重大战略抉择。雄安新区战略也为京津冀区域的可持续性创新发展注入了新动力。运用标准差指数、变差系数、泰尔系数和集中度指数,在省域(北京、天津、河北)、轴域城市群(京津发展轴、京保石发展轴、京秦唐发展轴)和市域(河北省11个地级市)定量分析多空间尺度下京津冀区域创新差异,并对差异的原因进行因子分析。研究表明,在省域、轴域城市群和市域下京津冀区域创新差异明显,创新集聚存在区域空间集聚效应,且创新差异依次减小,但是影响不同空间尺度京津冀区域创新差异原因不存在一致性,因此促进不同空间尺度下京津冀区域创新发展需要多层次、多样化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5.
在世界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大城市、特大城市化优先增长,伴随着人口和产业的高度集聚,相当多的城市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严重、住房短缺、贫民窟等,城市学家称之为“城市病”。“郊城化”就是把郊区或“半城市化地区”,变成城区一部分的过程,促进产业和人口向郊区扩展,是治疗“城市病”的重要手段,另外,加快“郊城化”还有利于旧城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丁一文 《天津经济》2014,(10):16-19
特大城市的人口问题是世界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令人棘手的问题.近年来北京城市人口规模持续高位攀升,人口的过快增长形成了交通拥堵、就业紧张、住房困难、水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从城市发展战略高度出发,积极探索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引导和疏散人口,是首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当前,京津冀一体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未来,应通过产业发展和功能提升增强首都周边区域对人口吸引力,引导京津冀区域人口合理分布和有序流动,促进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时完整的城市"集合体"。进入21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城市群的出现。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具备城市群发展条件的区域,要加强统筹规划。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这是党和国家对促进城市化进程和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将产生重要而且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统筹产业结构、空间布局、人口规模、生活生态、社会安全与治理,最大限度发挥大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动力源和增长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党中央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为超特大城市高质量发展锚定了新坐标,为率先建设中国式城市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将进一步促进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9.
人口是城市社区系统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各项社区建设效能的发挥都和城市人口相关。一、人口规模合理化 1、不同人口规模的城市发展态势长期以来,我们习惯按居住人口数量规模将城市分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镇)。建国以来这几种不同人口规模的城市发展其基本态势是"两头快、中间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大中城市和小城镇有较大发展,都呈上升趋势。从城镇规模结构来看,1980—1992年,特大城市(100万人  相似文献   

20.
我国特大城市人口调控已经成为城市治理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特大城市人口的国际比较,发现中国特大城市无论是数量、规模、集聚程度,还是人口密度并不明显偏高.中国较短的海岸线、紧张的人地关系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特殊发展阶段,也决定城市化更应该趋向集约化、紧凑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