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我国无线寻呼网普遍采用512bit/s至2400bit/s的编码速率,由于这种寻呼系统技术的编码格式(POCSAG)编码速率低,故在升级、抗干扰能力、多频系统联网、多频扫描、地址容量、电池寿命等方面均受到限制,影响了通信质量提高和网络容量增大。应运而生的摩托罗拉公司FLEX编码规程技术,在实现高速寻呼联网及支持大规模多频漫游、系统容量增加、投资成本降低上具有明显优势,已被国际电讯联盟(ITU)采纳为无线寻呼代码及格式的建议标准。为此,我国原邮电部已决定,全国无线高速寻呼网采用FLEX编码规程。  相似文献   

2.
按CCIR定义,无线寻呼系统是一种传送呼叫信号的单向个人选呼系统。寻呼接收机小型、价低得到迅速发展。截止1997年底,我国无线寻呼用户发展到近6000用户,跃居世界首位。然而随着寻呼业务的发展,原以POCSAG码作为我国公众无线寻呼的标准码已显示出缺陷,为此,中国电信于去年10月1日在全国22个省会城市开通280MHz FLEX(Flexible Friend)高速无线寻呼系统。今年7月将开通另外  相似文献   

3.
运营信息     
中国电信与境外17家GSM运营公司签署自动漫游协议 目前,中国电信与境外17家GSM运营公司签署了双边自动漫游业务协议,并同香港电讯CSL、香港数码通、香港和记电讯、澳门CTM、新加坡电信Mobile link、新加坡Mobilc One、印度尼西亚Satelindo等7家GSM运营公司正式开通了此项业务。另同芬兰电信开通了单向GSM自动漫游业务,即中国电信GSM用户可在芬兰享受自动漫游业务,待条件成熟后,芬兰电信GSM用户可在中国境内实现自动漫游。 我国无线寻呼持续快速发展 根据96年年报统计,全国经营无线寻呼业务的社会单位有2131个,服务用户总数为1527万户,比去年末增加了568万户,增长率59.2%。经邮电部批准从事跨省联网业务的经营单位有18家,服务用户总数为285万户,其中有7个经营单位的寻呼用户数超过了10万户,最多的  相似文献   

4.
上海的无线寻呼业目前经市邮电管理局行管处审核获得经营许可证的单位70个,用户达153万,用户中有42万是中文机用户。在88个寻呼台中占首位的是邮电国脉126、127、128三个寻呼台,共有用户76万,占全市寻呼机用户的一半。其余规模较大的寻呼台在八一、中岛、时代、深云和新世纪等台。其中中岛台采用GPS卫星定位、FLEX高速寻呼、全国多个城市联网,技术一流。而国脉台正积极建设NTEL卫星寻呼网,下半年即将开放国脉寻呼业务。 上海自建立第一个寻呼台至今,十余年间用户发展至占全市人口的13%的普及率,是得益于电信的改革开放和  相似文献   

5.
中国电信正着手组建覆盖全国的广域高速寻呼网,该网由全国范围内各个寻呼区互联而成。目前正在进行中的为全国无线电寻呼网(FLEX骨干网)扩容改造工程的一期工程,将新建人工/自动、数字/汉字兼容的高速无线电寻呼网,工作频率为280MHz频段,系统采用FLEX编码方式,信息速率为6400bps。各寻呼区间  相似文献   

6.
我国华东3省1市(江苏、浙江、山东、上海)的13个主要城市邮电公用无线寻呼(126、127),近日实现区域联网,投入试运行,对公众开放漫游业务。 随着我国华东地区经济的发展,用户希望扩大无线寻呼服务范围。在邮电部的关心和邮电部电信总局直接领导安排  相似文献   

7.
贸易总汇     
松源联网寻呼系统是目前国内功能强大性能稳定的寻呼系统,适合于电信部门及其它部门扩展寻呼业务,全国、省内、区域联网使用。其特点如下:  相似文献   

8.
寻呼系统的工作原理较简单。发方可通过电话将简信直接发给寻呼系统,也可通过话务员转发给寻呼系统。寻呼系统收到发方简信后,立即向该系统覆盖区播放,每条简信的内容包括被叫用户的号码以及有关消息或短语等。寻呼机只能收不能发,接收的消息可以是:音响、电话号码或一条短语,只有和被叫号码一致的寻呼机才能接收到发方的消息。  相似文献   

9.
得益于国内通信市场的逐步开放,无线寻呼业务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已批准经营无线寻呼业务的部门和单位有2800家。截至去年底,无线寻呼用户已达到5036.8万户。与此同时,寻呼市场也出现了许多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我国寻呼业所面临的困境 1、移动电话发展所带来的业务下降。最近一项调查显示,随着移动电话价格的大幅度下降,去年北京寻呼机用户增长量首次出现下降。有人预计,预计北京地区30%的寻呼机将被移动电话替代。价格狂跌的移动电话,作为一种替代品,使提供短信息单向通信的寻呼服务业受到来自外部的冲击,  相似文献   

10.
我国无线寻呼业务在经历了寻呼市场放开经营初始阶段的几番价格大战之后,寻呼机价格已接近下限,寻呼台并无多少利润可图。各寻呼台转而以提高服务质量、提供多种公用寻呼信息服务项目来赢得用户,但是这种广播式的寻呼信息一般不能满足各  相似文献   

11.
由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主办的第三届无线寻呼技术研讨暨展示会11月4日在北京落下帷幕。在展览会上,国内的数十家寻呼设备厂商展示了各种新的寻呼终端、发射设备和系统开发成果。在寻呼终端的开发方面,北京世纪金桥公司开发的“领导者”中文信息机格外引入注目。同时,各种造型独特的新型寻呼机的登台亮相,表明寻呼机的开发、生产已逐步向时尚化、个性  相似文献   

12.
无线寻呼作为现代邮电通信的一种手段,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宠儿。但在无线寻呼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寻呼台之间的激烈竞争,空中电磁环境的严重污染以及频谱资源浪费现象也随之而生。寻呼市场亟待规范经营。 寻呼业撒开“飞毛腿” 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经营无线电寻呼业务的单位有2800多家,无线寻呼用户已近4000万户,而且还在以较高速度递增。寻呼机已  相似文献   

13.
联通寻呼有限公司是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的子公司,是在全国范围内经营公众无线寻呼业务的国有企业。公司于1995年7月18日在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注册资本3000万元人民币。经中国联通公司授权,联通寻呼有限公司代表中国联通公司统一安排使用国家赋予中国联通公司的寻呼频率资源和号码资源,代表中国联通公司统一组织联通公众寻呼网的建设和运营。公司经营全国范围内无线寻呼业务;寻呼网络及产品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销售通讯设备。  相似文献   

14.
无线寻呼由于投资少、见效快、传递信息迅速、用户携带方便等特点,所以自1983年在我国开办以来发展迅速,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50%。目前,全国寻呼机用户数已超过4000万户,成为世界第一寻呼大国。 寻呼市场潜力依然巨大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寻呼市场是否已经趋于饱和?由于不同城市的经济、文化、人口、规模等不同,其寻呼市场的发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世界,寻呼机已成为人们重要的通讯工具,它给我们的工作、生活、社会交往、特别是经济活动带来了方便。 寻呼机:亦显现人间情暖 寻呼机,也称BB机或BP机,日本人称袖珍铃,它的学名称为“无线寻呼系统  相似文献   

16.
我国无线电寻呼用户总数已达数亿,并且还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充,这不仅与它小巧玲珑、经济实惠有关,更主要是与它的移动性、选呼性、同播性、漫游性有关。寻呼系统与现代公用电信网相结合,为用户提供了高效能、高质量、低成本的通信业务。  相似文献   

17.
信息产业部要求清理整顿无线寻呼对航空通信的干扰信息盘点为减少和消除无线寻呼业务对航空通信的干扰,保障航空通信专用频率的安全使用,信息产业部就清理整顿无线寻呼业务对航空通信的干扰发出通知。(1)各地无线电管理机构要结合《高楼高塔高山设置无线寻呼发射基站管理规定》的宣传贯彻,对无线寻呼机站的布局进行调整,尽可能消除无线寻呼业务的互调因素而产生的对航空通信专用频率的干扰。(2)各地无线电管理机构要对无线寻呼台所有使用五年以上的无线寻呼在用发射设备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对使用五年以内的无线寻呼在用发射设备,无线寻…  相似文献   

18.
生活在信息社会的人们离不开各种各样的信息工具。其中个人使用最多的、也是发展最快的移动通信工具首推寻呼机。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寻呼大国。由于市场的需求和技术发展的巨大潜力,寻呼机也从最初的声响机、数字机发展到现在的中文机、双向寻呼机等。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几年寻呼机技术发展过多地重视了纵向的技术进步,而忽视了横向的业务扩展。目前在国外刚刚兴起的Internet寻呼业  相似文献   

19.
无线电寻呼系统能够提供迅速、准确的信息服务,并且具有可移动、携带方便、简单实用和费用低廉等特点,因此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应用。无线电寻呼业务已经成为一种为广大公众提供服务的灵活通信方式。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市场需求及通信技术的发展带动寻呼业务的飞速发展,寻呼发射机产业也就应运而生,发展势头不减。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电信业的开放,投资者纷纷看好市场潜力巨大的无线寻呼市场,一拥而上斥资建台,各地无线寻呼台成几何级增长。1992至1994出现了寻呼市场火爆的场面,每年增长150%左右,截止95年12月份,我国的寻呼机用户已达2000万,成为拥有最多寻呼用户的国家,最先近入市场的数字寻呼机已成为一种最通用的移动通信工具,尤其是普通老百姓对其情有独钟,占到了移动通信市场80%的份额。据邮电部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预测,寻呼机的需求依然呈增长趋势,2000年寻呼机用户将会超过3000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