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有位经济学家曾讲过一个生动而有趣的事例:如果一个犹太人在美国某地开了一家修车店,那么,第二个来此地的犹太人一定会想方设法在那里开一家饮食店。但中国人则截然相反,如果一个中国人在某地开一修车店,第二、三个来此地的中国人往往开的也是修车店。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落得个人仰马翻是常事。能不能来个"你过你的独  相似文献   

2.
有位经济学家曾讲过 1个生动而有趣的事例 :如果 1个犹太人在美国某地开了一家修车店 ,那么 ,第二个来此地的犹太人一定会想方设法在那里开一家饮食店。但中国人则截然相反 ,如果 1个中国人在某地开了一家修车店 ,那么第二个来此地的中国人 ,则往往开的也是修车店。日本企业界知名人士曾提出过这样一种口号 :“做别人不做的事。”瑞典有位精明的商人开办了一家“填空档公司”,专门生产、销售在市场上断档脱销的商品 ,做独门生意。德国有一个“怪缺商店”,经营的商品在市场上很难买到 ,例如 ,6个手指头的手套 ,缺一只袖子的上衣 ,驼背者需要…  相似文献   

3.
有位经济学家曾讲过一个生动而有趣的故事:如果一个犹太人在美国某地开了一个修车店,那么,第二个来此地的犹太人一家会想方设法在那里开一个饮食店。但中国人则截然相反,如果一个中国人在某地开一修车店,第二、三个来此地的中国人,则往往开的也是修车店。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落得个人仰马翻是常事。能不能来个“你过你的独木桥,我撑我的小木船(或羊皮筏、袋筏)”呢?经商办店“奇”者富,大凡在角逐激烈的市场上取得成功的经营者,都有“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独立个性,他们的经营思路,大都步入一种“避免竞争”的更高境界。因为一味竞争,对手不但“甩不开”,还会紧迫不放,弄得精疲力竭两败俱伤,而避免竞争却好像先天的具备了一种“亲和”性,避  相似文献   

4.
据报道,挪威的登纳有一条中心大街,街上有百余家商店,但没有一家商店经营的商品是相同的。因此。在这条大街上无论买什么商品,无须去几家商店挑选。所以人们称这条街为“无重复商店街”。由此。我又想到了一位经济学家讲的一个生动而有趣有事例:如果一个犹太人在美国某地开了一家修车店,那么,第二个来此地的犹太人一定会想方设法在那里开一家饮食店。而中国人却截然相反,  相似文献   

5.
有位经济学家曾经讲过一个生动而有趣的故事:如果一个犹太人在美国某地开了一间修车店,那么第二个来此地的犹太人,一定会想方设法在那里开一间饮食店。而中国人则截然相反,如果一个中国人,在某地开一修车店,第  相似文献   

6.
接到举报 2003年2月17日.一名操着外地口音的青年人急匆匆走进威海市工商局高技区分局办公室,当他一见到工商执法人员时就急切地说道:“快救救我,我被人骗了!”正在值班的工商执法人员毕和洲经过详细询问才弄清事情的原委:原来,这名外地青年是山东荷泽人,前不久,他接到在北京打工时认识的一位朋友打来的电话,那位朋友告诉他,自己在威海开了一家饭店,邀请他到威海工作。  相似文献   

7.
《中外管理》2014,(3):130-130
一位朋友在日本一家中国人开的餐馆点了一份汤。一会儿,服务生将一大盆汤放在他眼前并理直气壮地说:“你没说要一小碗呀!”后来,他又到一家日本人开的料理店,要了一份同样的汤,也没有说是一大盆还是一小碗,服务生给他端来一小碗汤,并说:“如果不够,可以再来一碗。”再后来,他每次去日本,都要到耶家日本人开的料理店用餐,包括喝他感兴趣的汤。  相似文献   

8.
笔者的一位朋友最近在笔者居住的小区下面盘下了一个有150平米的店面,准备开一家手擀面店。于是,笔者也经常到其所租赁的店面坐坐,探讨一下整个店面从装修到人员最后到经营方方面面的东西。虽然笔者不是做餐饮这一行的,但是笔者这么多年来医药营销方面积累的一些东西倒是可以对朋友的饭店定位经营有一些帮助,我想这也是朋友和我一起合计的初衷吧!当然,作为朋友而言,笔者也希望自己的一次“不务正业”可以帮助朋友的饭店更好的经营起来。  相似文献   

9.
有位经济学家曾经讲过一个生动而有趣的故事:如果一个犹太人在美国某地开了一间修车店,那么第二个来此地的犹太人,一定会想方设法在  相似文献   

10.
笔者的一位朋友最近在笔者居住的小区下面盘下了一个有150平米的店面,准备开一家手擀面店.于是,笔者也经常到其所租赁的店面坐坐,探讨一下整个店面从装修到人员最后到经营方方面面的东西.虽然笔者不是做餐饮这一行的,但是笔者这么多年来医药营销方面积累的一些东西倒是可以对朋友的饭店定位经营有一些帮助,我想这也是朋友和我一起合计的初衷吧!当然,作为朋友而言,笔者也希望自己的一次"不务正业"可以帮助朋友的饭店更好的经营起来.  相似文献   

11.
也是朝鲜     
"回朝鲜后,你能不能帮我找20个工人?"今年2月,在中国丹东鸭绿江畔的一家餐馆里,一位在朝鲜做外贸生意的中国年轻人询问刚认识的朝鲜朋友。这位朋友是华裔朝鲜人,在朝鲜开救护车,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并与中国做边贸。和媒体描述的朝鲜人不一样,他中年略微发福,穿着阿迪达  相似文献   

12.
<正> 趋同与求异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两种不同策略。趋同就是搞流行的、热门的产品或服务;而求异则与趋同相反,求异是追求与众不同,追求特色化和个性化,经营的是别人未曾涉足的领地,开辟的是独特的市场。在生意场上,犹太人就很擅长于求异竞争,如果一个犹太人在澳洲某城市开了一家五金店,那么第二个来此地的犹太人一定会设法在那里开一家汽修店,第三个人则会开饮食  相似文献   

13.
我的一个朋友对我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人要想运势好,他的性格首先要好。前些日子,这个朋友开车去上班,突然马路上冲出一个醉汉,拦住他的车,说撞了他,非要朋友下车给他道歉。用朋友的话说,这在以前,他会上去给他两拳的。这一次,他没有这么做。他想了想,就下了车,然后和颜悦色地对那个醉汉说:“对不起,请你原谅我。”那个人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哥们儿,冲你这句话,走人。”朋友回到车上,一点儿也没觉得是受了委屈,反而有一种战胜自我的愉悦感。所以,他总结出:其实,人是一条鱼,社会是一缸水,如果我们是一条热带鱼的话,那么我们必须要降低自己的…  相似文献   

14.
诚信试验     
一位研究经济学的朋友说,他要找十个人做诚信试验,问我能不能帮忙。我说可以,但不知道怎样做试验。朋友说很简单,就是在不同的商店买十次东西,每一次买东西都付两次钱,看有多少人拒绝第二次付款,然后把结果告诉他就行了。我先走进一家服装店,给孩子买了一件二十元的衬衣。付过钱出来后,一会儿我又进去说:“对不起,刚才我买衣服忘了给钱。”店主是一个中年妇女,慈眉善目的。我等她说:“你已经付过钱了。”可是她只是看着我,说:“行,快交钱吧。”我只好乖乖地又一次把二十元钱给了她。我一连试了九个店主,竟然没有一个人拒绝第二次付款。态度…  相似文献   

15.
择业的误区     
那还是去年年初时,一位朋友要我为他一个下岗的亲属找一份工作。朋友之托,不敢怠慢,尽管能力有限,还是尽力帮忙。还算不错,先是联系了一家建筑公司。人家说,工地上需要运砖工,只要想做,立马就可以来上班。我满心欢喜,可朋友的亲属却直摇头:“不行,不行,那是力气活,太累,给多少钱也不干!”不久,别人又帮忙给找了一个仓库保管员的工作。我想,这个工种累不着人,应该会很理想的。没成想,朋友的亲属还是摇头:“一个月才300元钱,太少了。”事情至  相似文献   

16.
一个人的成功往往是偶然中存在着必然的因素。1907年,希尔顿一家因为生活窘迫开设了一家旅馆,家人十分辛劳。希尔顿说:“当时我真恨透办旅店这个行当,真希望那个破旅馆早点关门。”他当时并没有想到,以后他会在全世界拥有200多座饭店,成为饭店大王。这一切似乎是上帝的巧妙安排。从10多岁开始工  相似文献   

17.
无声胜有声     
人们的经验来源于观察,而观察来自无声中的表现。一位CEO朋友喜欢与智慧的人交住,我问:“你怎么能分辨一个人的智慧与否呢?”他说:“对方的眼神足以证实我的判断。”如果你在讲话时,即使对方不做声,但他眼神的变化如果与你的内容节奏合拍的话,说明你和他站在一个平台上沟通。我曾请教—个酷爱教学的美国中学老师:“你怎么能知晓学生快乐与否?”她说:“从他们走进我课堂的第一瞬间起,我就了解得八九不离十了。”美国有些中学选修课上的座位没有固定安排,上课铃声响后,有的学生兴致勃勃地挤进座位,期待地望着前台站立的老师;也有的学生慢慢…  相似文献   

18.
如果老外开了一家名为“MuddyWaters”的调查公司,或许不会引起多少中国人的注意,若被告知此名译为“浑水”并出自成语“浑水摸鱼”,可能会激起你的三分好奇。若再被告知这家公司成立一年来专注于做空中国赴美上市公司并屡屡得手,就不由得让人怀疑,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相似文献   

19.
有一次,台湾诗人林先生在日本到一家中国人开的餐馆要了一份他感兴趣的汤。入座不久,服务生将一大盆汤放在他面前。他一愣,问服务生:“这么一大盆汤,我能喝得了吗?”服务生理直气壮地回答:“你没有说明是要一小碗呀!”他一时语塞,匆匆喝了几口汤,心里感到不是滋味,便按一大盆汤的价格付了钱后拂袖而去。 后来,他又到一家日本人开的料理店,要了一份同样的汤,也没有说是一大盆还是一小碗。不一会,服务生给他端来一小碗汤,并说:“如果不够,请再来一碗。”他只喝了一小碗,当然只付了一小碗汤的钱。再后来,他每次去日本,都…  相似文献   

20.
“花1角多钱,就能让您的居室铺上地毯,您信吗?”当推销员这样告诉顾客,引来的将不仅仅是好奇…… 一天,我在朋友开的一家地毯商店看到这样一幕:一位顾客指着一块地毯询问价钱,营业员回答道:“每平方米24.8元。”顾客听后走了。望着顾客远去的背影,我对营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