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市经济正处在由县域经济向市域经济转变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深化区域统筹、推进科学发展,在全市范围内配置重大基础设施、资源要素以及公共产品,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宁波都市经济圈,无疑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市域经济理念的提出,其出发点和根本目的是为了结合宁波区域发展的实际,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区域发展战略创新和发展模式转换,切实把宁波经济社会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发展市域经济的探索是一个广泛和动态的群众性社会实践过程,市域经济的研究也将随着实践的深化不断推进到新的阶段,指导并推动宁波更快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3.
进入21世纪以来,宁波经济社会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创新发展理念,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在更大范围、更高程度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不失时机地推进市域经济发展,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六大联动”的必然选择,成为宁波用足用好体制政策优势、落实中央和省对宁波战略定位的重大策略。什么是市域经济?为什么要发展市域经济?如何自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加快推进市域经济发展?这些问题摆在我们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者的面前,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为此,宁波市政府经济研究中心组织了推进市域经济发展专题研究,并作了较为深入的研讨。现将阶段性研究成果择要发表,以抛砖引玉,期待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研究,发表真知灼见。本刊将继续刊登深入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4.
县域经济和城市经济是不同发展阶段的产物,分别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相适应  相似文献   

5.
《宁波经济》2006,(9):28-29
坚持以内外统筹发展为重要动力,促进市域经济的高度开放,是市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这一要求,必须改变单纯注重本区域开放政策的状况,努力增强服务于长三角乃至更大区域开放的平台功能,形成市域经济对外开放新格局。而重点区域开发开放也具有强大的辐射、集聚、示范作用,是市域经济对外开放的节点,是市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市域开放格局转变市域经济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开放型经济。作为我国重要的对外开放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特别是作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城市,宁波必须在带动  相似文献   

6.
统筹城乡发展,有效解决“三农”问题,足宁波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从宁波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看,现行县域经济在解决“三农”问题中有诸多局限性,突破这些局限性要有新的制度安排,这就是发展市域经济。  相似文献   

7.
发展市域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资源统筹、区域协调、服务共享、社会和谐是发展市域经济的根本要求。宁波发展市域经济,就是要突出市场主导下市域资源的统筹配置,强调各县(市)区协调、均衡发展,保证公共服务普遍和广泛亨受,促进社会更加稳定、和谐,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市域经济体制机制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波经济》2006,(9):34-35
市域经济体制机制构建是一个系统性、持续性的创新过程。整个"十一五"时期,发展市域经济的目标是要实现"城区经济与县域经济协同发展"。在这样一个阶段性发展目标下,必须综合考虑该阶段市域经济发展的特点、现实基础及发展部署,确定体制机制创新的重点。建立统分结合的市域规划管理体制规划是政府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  相似文献   

9.
目前,宏观和中观政策环境对我们发展市域经济都是十分有利的。从宁波自身角度来讲,发展市域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时机成熟、基础良好、动力充足的阶段。  相似文献   

10.
《建议》指出,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集群。坚持市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促进优质要素和高端产业集约集聚,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高水平建设宁波杭州湾新区、梅山保税港区两大省级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三门湾区域、  相似文献   

11.
《宁波经济》2006,(9):26-28
宁波市域产业集群发展既要符合市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又要符合市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推动市域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分析国际国内产业发展态势,结合宁波市域产业集群发展实际,未来宁波市域产业发展总体上将呈现出产业高级化、产业集群化、产业国际化、产业集约化和产业信息化五大趋势。产业高级化:从单一性向综合型转变产业高级化,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也是产业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宁波的市域产业高级化,必须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着眼于两条清晰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鄞县撤县建区,新设立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慈城保护开发区、高教园区、出口加工区、尔部新城区等,新的区域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发展市域经济的角度看,宁波在空间规模、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上,离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相差甚远,存在一定局限性。今后几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五个统筹”要求,实施“六大联动”战略,从宁波市域整体的角度统儡考虑,根据每个区域的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等特色,  相似文献   

13.
张文斌 《浙江经济》2004,(19):46-47
宁波将在长三角都市圈中担负起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宁波应该按照港口型国际大都市的客观要求和未来发展趋势,从港口城市的规模化发展向港口城市功能的现代化发民转变。  相似文献   

14.
洪芬 《宁波经济》2005,(5):23-24
发展市域经济的目的足为了推进宁波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协调发展。协调发腱足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市域内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市域内的社会发展的各个要素适应经济的发展要求,市域内经济的发展也能适应社会发展要素的需要,并且经济的发腱也要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协调发展,不足只对一方提出要求,只要求一方同另一方去协调,而足各个发展要素相互满足对方发展的要求,倘若一方的发展没有适应他方的发展,就会失调。这足协调发展规律的根本表现。  相似文献   

15.
张华 《宁波经济》2005,(5):16-17
市域经济是当前形势下提出的一种科学的区域经济发展理念: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区域化的趋势加速形成,资源配置的范围全面突破县域、城区的限制,衔接两者所需要的新的经济单元呼之欲出:社会矛盾大跨度、立体化、复合性,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社会并重、城乡融合、社会和谐,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面临重要转折:新一轮长三角规划的主要依据进一步从行政级别向综合实力转换,确立和实现新的战略目标,宁波亟待整合全域力量以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宁波走向工业化中后期,  相似文献   

16.
县域是市域的空间布局和支撑载体,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活则民富市强。今年以来,德州市面对发展新形势,以“三年倍增、五年翻两番”为主线。以城乡统筹为导向.以四化同步为路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县域经济向更大规模、更高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王喜才 《内蒙古工作》2006,(2):23-24,22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和基石。兴安盟属经济欠发达的传统农牧业地区,经济基础十分薄弱,要实现由农牧业大盟向现代化的工业大盟转变,遇到的最大矛盾是二元结构的不协调,县域经济是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最大障碍。从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和现代化建设的任务看,当前,大量的农牧民收入整体水平远远低于城镇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下的人大多分布在县域农村。全盟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要解决好县域经济发展滞后问题。  相似文献   

18.
促进江苏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县域经济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既呈现出自身的特点,也累积了一些问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决克服片面追求速度的倾向,把县域经济工作的着力点转到调整结构、促进协调发展、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努力探寻江苏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论述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分析了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困境:针对县域经济的评价考核系统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不适应;促使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产业政策缺失;经济管理体制方面存在弊端造成县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根本转变;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使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受到制约;环境管理制度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探讨了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对策:推进县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深化县域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实施有利于科技进步的政策,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环境管理制度,积极优化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0.
《宁波经济》2006,(9):3-16
市域经济是城市主导、极化型的区域经济形态,是更具开放性、协调性、共享性等特点的经济社会系统,是市域统筹、协调发展的地方治理模式。它是城市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发展市域经济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对区域发展模式的创新。研究市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探求其内在规律,加快推进市域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