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本文结合马克思唯物主义论的理论基础知识,对农业自然再生产过程和经济再生产过程之间的关系做出了解析,农业的自然再生产过程顺应了自然法发展规律,也符合客观环境的具体要求,它是农业生物与自然环境两者有效结合的产物。农业经济再生产过程包括一般的生产劳动过程、农业生产力的再生产以及农业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三个方面。农业的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互不离分的,农业经济再生产指导着自然再生产活动有序进行,而自然再生产随着经济再生产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2.
论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力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民收入问题一直是决策层和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问题。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增幅呈逐年下降趋势。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原因很多。而农村劳动力过剩,农业生产无法形成规模经营和劳动生产率低下是影响农民收入提高的重要原因。因此,国家应以政策为导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3.
一、我国现实的农业生产状况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面临的问题。 (一)从农产品上看,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而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又占全部农业劳动力的45%以上,但仅提供农业总产出7%的产出,粮食商品率还不到20%;结果,主要农产品的价格已高于国际价格。且农产品品质差、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藏等环节还非常落后,此外,对这些产品的国内支持还不够。  相似文献   

4.
黄铁苗 《生产力研究》1995,(3):30-33,26
首先,本文认为过去对劳动生产率的理解有失偏颇,有必要对之进行重新界定,即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对社会标准质量劳动时间的节约,亦即全方位提高劳动生产率;其次,该文论述了全方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三个基本方面,即科学技术和管理好比一辆车子的两个轮子,而市场经济则是这辆车子的发动机,并对“发动机”的效能作了分析;最后,文章对我国怎样建立市场经济、实现全方位提高劳动生产力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农业生产是与经济的再生产过程和自然的再生产过程密切交织在一起的,农业生产极易受到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而产产极大的波动性、风险性,农业的弱质性决定单靠农民的投入并不足以抵御自然灾害、市场风险,因此,政府财政必须对农业给予支持和保护.  相似文献   

6.
本文集中分析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为此采用逻辑分析方法推演出"结构转化和资本深化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本方式"的结论。实证研究也显示,上海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优势主要源于其在结构转化和资本深化方面的优势,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的结构转化、农业内部和农业外部的资本深化确实提升了上海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由此可引申出关于其他省区未来农业持续快速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石玉环 《经济师》2007,(10):55-56
农业信息化是通过将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工具在农业中广泛应用,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自动化和生产管理科学化过程。推广信息化将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经济效益。因此,必须加强信息人才培养,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和加快建立农村信息市场。  相似文献   

8.
深入分析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分布演进的影响因素,对于促进农民农业收入的持续增长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06-2010年浙江农户微观面板数据,基于随机前沿模型,将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分解为5个因素的变化,采用反事实分析法,比较分析农业劳动生产率虚拟分布与真实分布的差异,进而判断各因素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分布演进的影响。结果表明:劳均农业物质费用投入和技术效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分布位置与形态演进的主要原因,前沿技术则主要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分布形态的演进,而劳均土地面积和农业劳动力数量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分布演进的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业生产率提高的优先序及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生产率提高具有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两个指向,农业发展也面临着不同的政策选择方式。当前我国农业土地生产率较高而劳动生产率较低,未来我国应将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农业发展的突出位置,这从日本农业发展从重视土地生产率转向重视劳动生产率的演变轨迹可以得到支持。针对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目标,可以从提高土地生产率和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两个线索引申出相应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0.
《发展研究》2009,(1):F0002-F0002
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奋斗目标。多年来,泉州市从实际出发,注重于农业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整体运作,农业发展战略从“产量农业”到“效益农业”再到“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不断创新,促使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明显加强,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泉州市现代农业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相似文献   

11.
推动农业经济增长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利用全国26个省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基于农业劳动生产率分组视角,应用动态面板模型系统考察现阶段中国财政支农与劳动力流转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及其分组差异,并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GMM)等方法进行实证检验,为新时代揭示农业经济增长驱动性因素提供可靠依据。研究发现,从全国看,财政支农与劳动力流转对农业经济增长呈现显著正向影响;从分区看,劳动力流转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在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域中显著,财政支农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在低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域中显著。因而,从财政支农与劳动力流转两方面,针对不同农业劳动力生产率区域,提出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经济咨询》2006,(4):1-1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一种二元经济结构,即以传统的方式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低下、收入微薄的农业部门和以现代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高、收入高的工业部门。在这种经济结构下,一方面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和土地质量的下降,造成传统农业部门边际生产率低下、劳动力过剩,从而为现代工业部门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工业的资本存量的增加,工业规模的扩张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需要不断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因此,随着经济活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的非农产业转移,社会的整体生产力水平将不断得到提高,二元经济逐步向现代经济转化。在二元经济条件下,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促使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一、我国农业经济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的原因分析 1.农业生产力水平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我国大多数地方农田作业仍以手工劳动和畜力耕作为主,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55%,机播面积不到耕地面积的1/5,机收面积仅占收获面积的1/10,由于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低,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先进国家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4.
<正> 农业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实施宏观调控、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政策措施。这不仅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以及这种基础作用已为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所证明;而且因为农业是一个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农业生产活动一方面依赖于人力、资金、技术等要素的投入,另一方面直接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这使得农业必然、而且始终承担着自然风险。农业生产自然要素的有限性,地理位置的固定性,使得农业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受到极大的限制。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农业本身的特点,农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存在很多不利的因素:(1)农产品需求弹性小,可替代性低。而且,农产品价值实现的难度大,农产品市场供求波动所造成的危害远远  相似文献   

15.
朱明 《财经研究》2016,(7):111-121
长期以来,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严重滞后于国际先进水平。文章对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于美国的追赶进程进行了分阶段的分析,基于增长核算框架着重分析了服务投入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在1995-2003年期间对美国的追赶效应明显,但服务投入密度提高的贡献相对偏小。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在2003-2009年期间对美国的追赶效应更加明显,但服务投入密度相对偏低的贡献反而拖累了追赶进程。服务投入的内部结构分析显示,我国农业服务投入的发展滞后基本上是全方位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发展差距,需要充分认识到服务投入的重要性。解决我国农业服务投入发展滞后的问题需要在农业金融、农业保险、农业营销、农业物流、农业“互联网+”和农业机械融资租赁服务等方面予以改进。  相似文献   

16.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科技化。只有靠科技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只有靠科技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农业科技发展的基本趋势是:①农业科技本身将向深度和广度发展,预计21世纪将在挖掘增产潜力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从而使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目  相似文献   

17.
<正>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于向中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是典型的风险型产业,农民的生产经营行为必然伴随着各种风险。如何避免农业的风险,稳定农民的收入,降低农业发展的不稳定性,是目前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粗略的探讨。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风险 传统体制中的农业风险主要是来自于自然的风险。由于农业的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基本特点,农业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十分突出,迄今为止即使最发达的农业也没有摆脱自然的严重制约。“我国气候多变,自然灾害频繁,而抗灾能力又十分脆弱。据统计,仅洪涝损失年平均达200—40O亿元,年粮食损失500万吨以上,病虫害损失粮食年平均达800万吨。 仅仅这种自然风险就使我国农民损失巨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农业和农民除了面临的自然风险之外,还面临着更大的来自市场方面的风险。包括: 1、市场价格风险  相似文献   

18.
分析我国农业发展的实质、限制因素、经济改革与农业发展动态,揭示其深层内蕴及运行机理,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确保农业持续稳定高速发展,是需要我们理论和实际工作者长期不断探讨研究的主题。 一、农业发展的实质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交织。农业发展是其交织在社会科技不断进步下的延伸和扩展,随着这种延伸和扩展的渗透,众多元素涉入其间,从而形成以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为主轴,凝聚现代科技文明于一体,囊括各种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的纵横上下交  相似文献   

19.
迄今为止。绝大多数的人口经济学理论都认为,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劳动者素质由低向高转换的过程,是农业劳动由简单劳动向复杂劳动发展、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标志,因  相似文献   

20.
一、油田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一般特性油田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实质上是属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在油田区域内的一种特殊型式。是油田勘探开发和生产建设的特定区域内原有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逐步驯化而形成的.并与油田工业生态经济系统紧密联系的,由油田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经济系统通过技术因素和技术手段联络而耦合形成的复合系统。因此,这一系统具备所有生态经济系统的一般特性,只不过表现方式不同而已。 (一)生态与经济的统一性。油田区域的农业生产过程同样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在目前初级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生态资源与经济发展处于矛盾的统一体中。当油田区域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时.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交流处于高效状态.将会促进经济系统的资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