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湘泉 《中国就业》2007,(10):15-16
“三个转变”非常重要,而完善劳动力市场中介则是促进就业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重要条件。为什么我们要去研究劳动力市场中介?中国的就业问题,现在不是总量,或者说不是总需求的问题,因为经济在高速增长(现在是10%的增长)是世界公认的。中国的就业问题表现为两个特点:第一个是摩擦性失业,第二个是结构性失业。从长期来讲,结构性失业涉及到教育和培训、人力资本投资等,不是短期能够解决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论市场就业     
近两年来,随着市场取向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劳动力市场得到迅速培育和发展,就业的市场化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人们对就业市场化、失业公开化的承受能力增强了。现在,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我国为什么要选择市场就业之路?市场就业在我国是否行得通?劳动力如何按市场经济规律流动和配置?应具备哪些条件才能使劳动力供求双方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有效率的结合?本文试图对这一系列问题作一些初略的探究。我国为何要选择市场就业之路?建国后,我国的就业制度最明  相似文献   

3.
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及应对政策建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劳动力市场已经并将继续遭遇就业冲击。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等青年劳动者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就业群体。由于他们所处的劳动力市场环境与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下岗和失业职工  相似文献   

4.
《企业经济》2013,(5):155-157
本文分析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业的现状及其影响,从产业结构调整、行业结构非平衡发展、所有制改革、劳动者自身素质、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等方面,分析了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业的成因。从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布局,积极发展中小企业、提升其就业吸纳能力,加大教育投资、优化教育结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用人环境,规范劳动力市场体系、构建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这五个方面,探讨了解决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加入WTO之后的中国就业形势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实现改革开放20多年来,坚持把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相结合,坚持把促进就业与改革传统劳动体制相结合,坚持把发展劳动力市场和建设社会保障制度及健全就业服务体系相结合,较好地解决了70年代末的“待业”高峰和90年代末的体制性失业(“下岗”)高峰。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将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问题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本文根据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解决就业与失业问题的一些做法,展望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未来发展,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张静芳 《中国就业》2024,(2):111-113
劳动力市场和失业问题是全球性的挑战。劳动力供求、市场灵活性和就业创造能力是影响就业的关键因素。人口结构、教育水平和技能需求也直接影响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失业包括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和结果性失业,原因涉及技术变革、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周期和歧视等。为应对这些问题,政府需采取经济增长、教育培训和劳动力市场调节等政策措施。本研究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借鉴国际经验,提出有效建议,促进全面就业和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失业是劳动力市场上最重要和最普遍的国际问题之一,是一国宏观经济运行好坏的指示器.失业是一个较为普遍的国际性问题,也是中国现阶段较棘手的难题.所谓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所形成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高失业率将与长失业期并存,就业弱势群体将持续扩大,我国将进入严酷的高失业和就业结构大调整时期,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面临像中国这样的就业挑战。■我国就业机制的各环节目前已显得十分脆弱,特别由于城乡医疗保障和劳动力市场的非统一性所带来的后果,在SARS这个显微镜下被迅速放大。因此,把SARS危机当成推进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加快城乡一体化进而实现全面城市化的契机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于杰 《企业技术开发》2002,(12):102-103
<正>从2002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看,1999年开始的高校全面扩招计划并没有达到缓解就业压力的预期,而当年扩招的本科生2003年才进入就业市场。通过扩招生来延缓就业压力、推迟劳动力进入市场,有一个前提,就是在即期的劳动力进入未来就业市场时,社会上有足够的或者说相应的工作机会。对中国的政策制定者来说,这些工作机会大部分是通过经济增长来实现的。从目前情况看,这种增长的预期显然没有成为现实,2002年的经济形势并  相似文献   

10.
一直以来,就业问题都是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它不仅涉及到宏观经济的发展.而且事关普通百姓的生活。但在研究领域,学者们对中国的就业问题认识并不一致,有的认为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已经跨过“刘易斯转折点”,劳动力不会再出现无限供给,有的则认为,失业。特别是就业不充分问题仍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1.
失业阱产生的原因包括失业保险制度设计的缺陷、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兜底作用、劳动力市场体系不完善等三方面.规避失业思考可以从社会失业保险制度的完善、劳动力市场体制改革、加强就业信息系统建设和就业观念改变等四方面着手.本文就我国目前失业状况及解决对策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2.
在公共就业服务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岗位空缺的信息收集,这是我们加强公共就业服务的首要任务。现在劳动力市场上短期失业的问题突出,而西方的就业理论中,把半年以下的失业方式通常理解为摩擦性失业,就是信息缺乏的失业。对北京和上海一些地方的调查中发现,56.6%的人从来没有使用过中介。为什么不去使用中介?其实有两个问题特别突出:第一,中介的信用问题,这在公共就业服务当中可能不突出,却在民营中介中非常突出;第二,公共就业服务也不能提供有效的单位招聘需求信息,  相似文献   

13.
沈国琪 《企业经济》2015,(2):180-184
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方式,运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构建失业综合测度指标体系以及失业综合指数来对我国目前失业状况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失业综合状况测度体系可以从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以及公共就业扶持程度等四个维度来进行分析;与单一的城镇登记失业率相比,基于测度指标体系的失业综合指数能更全面、客观、科学地表征当前的失业程度,相对于时间间隔期较长的调查失业率的方式,该指数在时间连续性、操作性上优势显著,可以为失业预警预测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后,未能以有效的形式确立劳动关系,名义上仍处于失业状态,这种特殊就业形式就是隐性就业。章丘市2002年通过各种渠道安置失业人员4000余人,仍有6300多名失业人员等待安置。这并不能说明大部分失业人员已经放弃再次就业,退出了劳动力市场,合理的解释是大多数人通过其他渠道实现了再就业,只不过这种就业不为现行的就业管理机制所掌握。章丘市劳动保障部门通过对本地劳动力市  相似文献   

15.
周玲 《社会科学动态》2010,(12):253-255
以大学生为主的“新失业群体”正日益构成中国未来失业人口的主体部分,劳动力市场上的“新失业群体”就业问题正逐步成为主要矛盾。分析新失业群体的现状、特点,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和主要矛盾,为“新失业”群体对策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发达工业化国家一般都建立并实行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而就业准入制度是实施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强制性措施。一般来说,多数国家都是通过立法或实行强制性国家政令来执行这一制度,同时辅以严厉的监察制度,以保证就业准入制度落到实处。这方面的法令或政策规定,求职者无论是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还是失业后再次进入劳动力市场,都必须持国家规定的职业资格证书才能就业和上岗,否则职业介绍机构  相似文献   

17.
当前相当多的国有企业经营困难,下岗职工大量增加,社会对劳动力的吸纳程度不高,长期困扰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就业问题,近年又突出起来。一、劳动就业的主要问题1.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失业现象将长期存在。在城镇,每年都有新增加的劳动力,加上上年结转的失业人员,每年的失业人员都在增加,社会的安置能力不足。通过对辽宁省的调查,到1996年,新增加失业职工20万人,失业人数已达到70万人,当年的登记失业率大约在3.6%。2.就业的难点问题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一是特困的地区经济不发达,就业困难。二是特困的劳动力群体问题,一些…  相似文献   

18.
劳动力市场转型和发育的中国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预测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成功可能性时,大多数观察者都把庞大的人口规模从而产生的就业压力,作为头一位的挑战。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人们又把目光集中到严峻的城市下岗和失业,以及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所反映的农村就业不足现象。仅仅从表面上观察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历宏观经济低潮之后的中国劳动力市场,人们往往把当时的劳动力市场冲击,  相似文献   

19.
以大学生为主的"新失业群体"正日益构成中国未来失业人口的主体部分,劳动力市场上的"新失业群体"就业问题正逐步成为主要矛盾.分析新失业群体的现状、特点,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和主要矛盾,为"新失业"群体对策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失业是一种经济社会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经济发展周期及劳动力供求关系等多种复杂因素影响,部分劳动力暂时不能就业并不奇怪。但是,建立失业预警制度,把失业率控制在经济社会发展可以承受的范围,则是政府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更是党的一项核心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