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学者对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许多实证研究,但由于选取的样本或指标不同,得出了差异迥然的结果。有的学者认为,股权结构是治理结构的基础,股权结构的优化有利于提高公司经营绩效;而有的学者认为,股权结构是为实现一个均衡的公司组织而对各种成本利弊权衡后所内生的结果,它与公司绩效之间并无必然联系。那么,股权结构的变化是否会影响公司绩效的变化?我国特有的股权分置改革为我们分析这个问题提供了实验样本。本文对2006年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在股改前后的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进行了比较。本文认为,股权分置改革导致上市公司国有股持有比例数的下降、法人股及流通股比例数的上升以及股权集中度的相对分散,然而对公司绩效的提高效果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朱世香 《全国商情》2011,(12):53-54
本文以旅游类上市公司为例对我国股权分置改革情况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检验了股权分置改革前后公司业绩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上市公司进行股权分置改革未对公司业绩产生显著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利于进一步深入研究股权分置改革的成效。  相似文献   

3.
股权分置与上市公司绩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股权分置是我国上市公司的一个基本特征。这种将上市公司的股份分作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的做法导致了股东权利与义务的失衡。目前关于股权分置的实证研究所获得的结论是相互矛盾的。本文认为,非流通股比重与上市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着横S型非线性关系,即存在着双拐点。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随着上市公司非流通股比重的下降,企业的绩效趋于好转,但当非流通股的比重低于一定水平时,企业的绩效又开始下降,出现了第一个拐点;如果非流通股的比重继续下降至接近全流通的时候,企业的绩效又开始好转,出现了第二个拐点。非流通股股东的获利方式较好地解释了这一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4.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资产收益率及市净率为被解释变量,股权集中度为被解释变量,并使用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代表公司规模、财务杠杆、净利润增长率作为控制变量,从公司治理角度分析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从农林牧渔业、采掘业、制造业等11个行业中挑选了923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分别对样本总体和各行业的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此研究的政策意义在于现阶段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不应盲目模仿英美模式无视中国的国情,过于强调股权分散。认为只有保持股权的适度集中才有助于我国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和整体绩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2004—2007年发生于我国证券市场的329起并购事件为研究样本,采用事件研究法和多元回归分析,考察了收购公司的短期并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并购在短期内给收购公司股东带来了显著为正的累积超常收益;完成股改的收购公司短期并购绩效要好于未完成股改的收购公司,但这种效应只发生在公告日前;相对于现金支付方式,市场更认可采用非现金支付的并购行为;规模较大的并购会为收购公司股东创造更多的价值;在没有引入公司管理能力变量的情况下,与政府之间关联程度较低的收购公司短期并购绩效更好。  相似文献   

6.
股权分置改革是为解决我国资本市场的历史遗留问题而进行的一项重大的制度性变革,是推进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稳健发展的重要举措.股改启动半年多来,总体上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下一步,应进一步提高认识,端正态度,认真贯彻股改的政策精神,大胆创新,妥善解决好股改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股改工作取得最后成功.  相似文献   

7.
股权分置时代,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最基本的特征是股权高度集中,并且居于多数地位的国家股,法人股不可流通,可以流通的只占少数的社会公众股。流动性的不一致导致两类股份股东利益基础的不一致,由此为根源,引发了公司治理的一系列缺陷,诸如委托代理问题的恶化、控投大股东控制、内部人控制严重、经理人激励约束机制弱化等。因此,股权分置是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诸多缺陷的症结所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之后。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随着原非流通股的逐步流通,原非流通股东有着较强的变现欲望。加之股权分置改革的主流对价是送股,因而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已开始并逐步向分散化发展。本文意在研究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在股权分置改革后的变化及其对公司治理机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股权分置改革与公司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股权分置改革的实施将对我国证券市场,特别是上市公司的治理带来重大影响。不同的专家学者对股改的实施也还存在着争论。本文结合理论与实践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一些内在联系。股改要取得实质性的成功,股改政策执行力度的强化、配套法律制度的完善以及上市公司自身治理机制的优化将会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市场反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我国1218家股权分置改革公司在股改期间股票的市场反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1)股改公司的股票存在显著为正的累计超常收益,并且市场对股改公司的股票存在明显的提前反应;(2)股改公司股票的市场表现总体上呈现明显的“过度反应修正”模式;(3)流通股东所获得的对价比率高、流通股东对股改方案支持度高的公司,股票的市场表现较好;(4)股改前的公司治理水平和流通股价/账面价值对股票的市场表现没有影响;(5)实证结果显示,投资者仅仅将股权分置改革视为一个短期的题材,而对其能给中国股市带来多大的长期效应缺乏信心。  相似文献   

10.
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是目前我国股市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必须综合考虑一些基本影响因素,如市场经济的誊展趋势、历史成因和现实的矛盾性、非流通股份按照非市场规则进入市场流通、非流通股与流通股之间的质地差并等。  相似文献   

11.
管理者持股与公司绩效:理论及实证的国际观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前管理者持股被认为是建立健全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举措,但仍存在一些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在一些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虽然管理者持股有比较悠久的历史,但仍存在一些激烈的争论,使管理者持股问题成为经济理论界尤其是财务学领域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其中以管理者持股与公司绩效关系问题最具有代表性。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建立一个基础性的分析框架,并对我国的相关实践提供经验借鉴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在动态内生性的框架下,以2002年至2011年716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同时考虑三种内生性情况,运用动态面板的System GMM估计方法研究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动态内生性,不仅当期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具有显著影响,而且前期股权结构也对公司绩效有着显著影响,并且前期公司绩效对当期股权结构具有反馈效应。因此,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提高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和降低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来提高公司绩效,进而提升公司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利用2001年度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数据,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实证发现,股权集中公司的负债率显著低于股权分散的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流通股比例与负债率负相关,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存在二次关系和三次关系,资产负债率在24.52%与51.13%之间时,经营缋效与资本结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2006年度末实施高送转的65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建立logistic二元模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公司治理结构是上市公司实施高送转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董事会的规模、独立董事的比例、监事会的规模和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制度对高送转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因此,优化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能够提高股票股利(分割)决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营企业治理结构与企业绩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大样本民营企业治理特征和治理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民营企业治理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结果发现,非家族企业的企业绩效较高,古典家族企业次之,其他类型家族企业的绩效较低。因此,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不断进行企业治理结构改革,合理选择企业治理模式,对民营企业的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沪深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发现,公司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有显著影响,当国有(法人)股权增加或减少时,公司绩效的变化与法人(国有)股权的水平有关。因此,在国有资产管理当局选择最优国有股权水平时,应该同时考虑法人股权水平大小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诸多学者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大量实证分析,且大部分以某一行业或地区的公司状况为研究对象,或从诸如内部的成长性等不同的角度分析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论文梳理了国内外对两者间的关系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在此基础上,展望了两者间关系的研究趋势,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行政型治理与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企业改革的过程是企业治理模式从行政型治理向经济型治理演变的过程,即行政型治理弱化、经济型治理逐步强化的过程。本文针对行政型治理的表现(即资源配置行政化、经营目标行政化和人事任命行政化三个方面)提出5个相关假设,运用2006~2008年沪深两市1187家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实证检验表明:总体上行政型治理程度与公司绩效呈负向关系,但在我国特定的制度转型背景下,独立董事比例、两职合一状况指标背后有多重影响因素,在多重力量作用下,合力方向及其显著性并不凸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