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科学合理的侧管理措施不但能够降低电力运行成本,而且还能体现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良好效益。为解决当前国内电力需求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应用无对比分析法对DSM项目进行效益分析。文章按照经济学中相关补偿原理,坚持局部受益对口补偿以及社会受益政府补偿的原则,对电力需求侧管理投入补偿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需求侧管理就是我们常说DSM,是一种对于电力终端用户的一种有效的激励措施,并且通过其应用能够更好的对用户的用电方式进行改变,最大程度的提高用电效率,这对转换整体的资源配置有着很好的改善作用,文章针对需求侧管理中的沟通机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需求侧管理就是我们常说DSM,是一种对于电力终端用户的一种有效的激励措施,并且通过其应用能够更好的对用户的用电方式进行改变,最大程度的提高用电效率,这对转换整体的资源配置有着很好的改善作用,文章针对需求侧管理中的沟通机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电力需求侧管理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有效措施之一。需求侧管理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本文首先探讨了需求侧管理的资金来源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电力需求侧管理资金运作机制,以及电力需求侧管理资金运作机制的作用机理,主要分为资金需求评估、资金筹措、资金使用、资金回收四个部分,最后重点探讨了资金运作机制的应用实现途径。本文的研究对于电力相关部门成功的实施需求侧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既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生产资料,又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进入21世纪,全社会对电力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对电力供应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样,一方面社会发展客观上要求电力工业必须以一定的规模和速度发展,另一方面受资源和环保因素制约,发展电力工业的问题进一步显现。因此,从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从资源利用最优出发,为解决当前电力短缺的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工作,加大电力需求侧管理应用和发展力度,确保电力供应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避免拉闸限电。需求侧管理(DSM)是对电力用户推行节电及负荷管理工作的一种模式。DSM 项目的实施可以使社会、电力公司及用户都能受益,是一种提高能效的长效管理活动。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城乡电网改造工程的实施,与之相关的各系列低压配电监控装置也相继被应用到需方管理(DSM)系统中,电力企业为提高供电质量和服务水平,需要一套用电侧电能管理系统。主要介绍低压配电监控装置在用电侧电能管理中的应用、功能和其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雪莲 《价值工程》2008,27(2):137-140
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和能源供需情况,论述了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重要意义与紧迫性,识别并分析了实施DSM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制定DSM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运行机制和激励措施的几点建议,旨在为缓解我国能源压力、提高能效,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问题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输电线路作为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作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其安全稳定运行会对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质量和效率产生直接的影响。在这一基础上,强化输电线路系统的保护与运行管理措施,不仅有助于输配电线路的可靠和安全运行,而且能够显著提高电力企业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本文在对输配电线路运行与保护难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输配电线路运行与保护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价值工程》2022,(14):22-25
电化学储能可为电网运行提供调峰、调频、备用、黑启动、需求响应等多种服务,能够满足电力系统“大规模源网荷储友好互动系统”升级应用的需求,在提高电力系统抵御事故水平、新能源消纳水平和电网综合能效水平等方面具有良好应用前景。通过典型储能项目投资构成及经济指标分析,能够明确储能项目造价影响因素,为储能项目前期投资估算提供更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有功备用是维持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合理安排备用是当前电网运行的重要目标。文章对国内外备用安排进行详细分析,指出当前备用安排存在的问题,提出在电力系统运行中要预留足够有功备用,在进行备用分配时,要考虑机组爬坡率、断面监控等约束条件,指出应进行分区备用配置,从而保证备用的有效性。对电网规划、运行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DSM的基本概念 DSM是电力需求侧管理(De-mand Side Management)的简称,它将综合资源规划方法运用在电力资源规划上,是电力资源规划的主要内容,即除电力供应方资源外,还把需求方提高用电效率而减少的电量消耗和改变用电方式而降低的电力需求视为一种资源同时参与电力规划.根据这个意义,电力需求侧管理是对用电一方实施的管理,是国家通过政策措施引导用户高峰时少用电,低谷时多用电,提高供电效率、优化用电方式的办法.  相似文献   

1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实现与应用是对于电力系统配电电网运行需求的更好满足,同时也是电力系统发展的趋势。现主要对于66kV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3.
随着电网建设电力系统在我国不断革新和进程的不断加深,电力市场也在不断增加用电需求,电力企业的发展和管理深受低压集抄系统运行情况好坏的影响,因此低压集抄系统在电力系统中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分析了低压集抄系统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重点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为今后这个领域的问题进一步改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价值工程》2019,(34):222-223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用电需求正在不断增大,这就需要不断完善电力系统,实现系统自动化控制。在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的过程中,要融入智能技术,严格处理各种问题,这样就可以有效提高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文章主要就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旨在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经济运行问题上的两种意见为使电力系统运行在最佳状态,不仅要在技术上保证生产高质量的电能,即保证系统的周波正常和系统的中枢点电压稳定,而且要调度合理,使系统经常有足够的备用容量(包括各种热备用和冷备用),并且保持运行的稳定性。这是最起码的要求。我国电力部门的广大职工和工程技术人员,在这方面已积累了许多经验,现在仍在继续探索。这是属于工程技术范畴的问题。但在另一方面,即经济管理方面,尤其是在电力系统的经济运行问题上,我们却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我国的许多电网还没有实现并列运行机组间经济分配负荷的自动化。实现电力系统经济运行的自动化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技术问题。对这一问题,我们有理由持乐观态度,因为我国开展这方面的科研  相似文献   

16.
需求侧管理     
"需求侧管理(DSM)"是英文"DemandSideManagement"的缩写。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西方工业化国家出现的能源危机,使人们逐步认识到,仅从供应侧被动地提出满足需求目标,而视需求为给定目标,不考虑如何调整电力需求,是电力规划和消费中的误区。在这一背景下,1981年美国学者C.W.Gellings第一次提出了需求侧管理的概念。其含义是,电力公司采取有效的激励和诱导措施以及适宜的运作方式,与用户协力改变用电方式、提高终端  相似文献   

17.
<正>2022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储能作为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将迎来快速发展,但是当前储能管理存在着管理人员不足、运维费用高、“信息孤岛”现象严重、缺乏区域性综合调度策略等问题。为解决储能管理痛点、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本文应用集约管理理论,以储能集控中心实体化运作为基础,充分聚合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储能站资源,采取信息化手段,构建储能集控运行、  相似文献   

18.
电力行业网络安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克江 《价值工程》2010,29(28):136-137
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信息安全问题面临新的挑战。电力系统信息安全问题已威胁到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经济、优质运行,影响着"数字电力系统"的实现进程。研究电力系统信息安全问题、开发相应的应用系统、制定电力系统信息遭受攻击时的防范与系统恢复措施等信息安全战略是当前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内容。电力系统信息安全已经成为电力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电力系统通信应用GPRS技术过程的问题缺陷,文章分析了GPRS在电力系统通信中的应用原理与优势,并提出了实践应用的方法策略,其目的是为相关建设者提供一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要想提高GPRS技术在电力系统通信中的作用效果,需要研究人员根据系统运行环境,与系统原有的电力荷载管理、配电自动化以及输电线污染检测等系统进行应用设计,从而服务于实践。  相似文献   

20.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电力系统自动化发生了很大的变革,网络技术进入电力系统自动化领域,不仅推动了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也推动着电力系统向着更高的水平发展。现阶段,电力系统自动化管理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电力系统自动化网络的设计与运行进行积极地探索,从而可以推进电力系统自动化向着更高水平的发展。本文主要从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概述和发展方向以及电力系统自动化网络的设计与运行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