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帮助农民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适度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经济效益,是加速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一项战略任务。“鼓励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被普遍地认为是贯彻这一战略性任务的基本措施之一。笔者过去也是这样认识的。但近一段时期来,通过研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农业企业家的基本素质要求,探讨形成农业企业规模经济的本质与条件,并考察了当前农村中土地集中的实际情况后,我认为,从根本上讲,“土地应当逐步向经营能手集中”的观点似更具有科学性,对土地集中的实践  相似文献   

2.
所谓“两田制”,即将农户联产承包的集体耕地,一部分作口粮田,一部分作商品田(或称责任田,机动田)。当前,不承认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重要生产资料或生产条件,这是不切合实际的,但究竟一个人一个生产周期需要多少亩耕地才能赖以生存或生活呢?实际调查表明,在人平二三分地的情况下,通过自己主观努力(指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实行集约化经营)仍可以维持基本生活。因此,当前农村事实上客观存在着完善耕地承包办法,促进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的选择机会。研究土地承包办法,既要承认土地是农民的重要生产资料的现实,又要考虑如何做到两个有利,即有利于土地向种田能手逐步集中;有利于土地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实行土地“两田制”要首先  相似文献   

3.
人们往往认为,在土地上经营,只能是单一的“种植”,如果说要调整,也只是作物品种的调整。我们在讨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问题时,愈来愈感到,随着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土地逐渐向种田能手集中,这是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从现实的情  相似文献   

4.
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发展适度的农业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两个转化的重要步骤。目前经济发达地区的实践表明,它既十分必要,但也十分困难。在现实中所遇到的难度,比我们在理论上的描述要大得多。难点之一,不仅表现在几千年形成的土地观念和“平均地权”造成农民以上地为根本的依赖性上,而且还表现在乡镇企业就业、收入的不稳定性和农民对政策多变所产生的恐  相似文献   

5.
耕地相对集中,形成规模效益,乃大势所趋。不这样,耕地经营看得不到期望的或相当于从事工副业人员的收入,种田热情会下降,投入会减少,农业生产的后劲就会不足。但是,在这个问题上目前有要求过高过急的倾向,试图在不太长的时期里,把耕地集中到少数种田能手手里,以致在农民群众中产生了一些恐慌。我认为,在明确发展方向的前提下,要实事求是地确定耕地集中的速度和方式,明白点讲,就是要在一个较长时期维持目前基本上是按户平均承包土地的经营格局。对此问题,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去认识,思路会清晰得多。  相似文献   

6.
农村土地流转就是农户采用出租、转包等方式将承包土地向种田大户、生产能手及家庭农场等流转集中,进行适度规模经营,以提高生产效率,这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积极支持农村土地流转既是农发行政策性职能的体现,也是其业务发展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7.
《农业经济问题》1987年第5期发表了徐翔临同志的《粮食生产新拉动力探源》一文,读后颇受启发,但对文中关于如何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政策指导思想,却不敢苟同。徐文中提出解决土地规模经营的途径不能采取“先转移后集中”政策,即通过发展非农产业,把农业中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然后使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他认为这样做“过于保守”,致使土地集中“过于缓慢”,因此,需要在政策指导思想上有所“突破”。所谓“突破”就是要转而采取“以集中促转移”的政策,即以集中土地为手段,迫使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达到提高  相似文献   

8.
1985年5月,我和市人大财经委员会的同志,曾对郊区粮食生产专业大户进行过一次调查,并写了一份“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将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的调查报告。十年过去了,现在的情况又怎样?今年2月份我对嘉定区1994年商品粮生产实行适度规模经营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得出的结论是:粮田的适度规模经营,是商品粮生产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反租倒包”———当今稳定农民承包权 ,搞活土地经营权的一种好形式。其内涵就是严格按照党和国家土地承包、流转的法律、法规、政策 ,在明确土地归集体的所有权 ,农民一定 30年不变的承包权基础上 ,在平等、自愿、诚实、守信、合作、双赢的前提下 ,本着有偿转让、参与分红、让利群众的原则 ,通过契约的形式 ,让农户将土地的经营权租赁给村集体 ,村集体再反租给镇政府 ,最后由镇政府发包给有一定经济实力、技术水平的农业企业或种田能手 ,实现土地初级集中。其基础是承包权稳定不变。其目的是经营权有效搞活。其战略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  相似文献   

10.
在粮食生产的硬约束下,经济发达地区农民重视对不增加劳动投入便可显著增产的技术和投资大技术性强的技术的选择,且在第二、三产业发达的条件下,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选择土地规模经营的农户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1.
1.继续执行“大调小、小调大”的方针,逐步把家庭农场向适度经营规模调整。对经营严重亏损的家庭农场,实行解体,留少部分土地,兴办温饱型小家庭农场。其他土地和生产资料一律收缴,以抵偿债务,收缴回的土地可以向种田能手集中,也可以由国营农场或管理区直接统办小农场。 2.1990年全国农垦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对产量不稳定、机械化程度较高、承包规模  相似文献   

12.
在全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以后,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在土地经营上是走向种田能手集中的路子,还是走人人平均分田的“均田化”路子?这不仅在理论上争论颇大,而且在实践上也出现了迥然不同的做法。对这个事关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确有必要深入探讨一番。现结合苏州农村实际,就这个问题提出一孔之见,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当前在我国农业土地利用中,一个比较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鼓励农民对土地投资,培养地力。做到这一点,除延长土地承包期之外,制定农业土地培肥保肥奖惩标准也是一个重要措施。这是由于:第一,无论怎样延长土地承包期,它毕竟还是存在一个“到期”的问题。如果农民担心承包期内不能全部收回某项投资,就仍然会在进行此项投资时犹豫徘徊,裹足不前。第二,在我国农村中,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土地转包也相应增加。这种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的趋势,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是党的政策所允许和鼓励的。但在土地实行转包时,对经营者在土地使用期中对土地是实行培肥,还是进行掠夺式经营,若不作  相似文献   

14.
随着土地承包期的延长和鼓励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广大农村不断涌现出种植专业户。到1984年底,江苏省种植专业户已经发展到37万多户,约占总农户的3%。由于各地的生产条件和专业户的发展情况不同,户营种植业的生产规模也不尽一致。从十来亩到到一千多亩,户营种植业生产规模的大小,对种植专业户的发展和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具有深刻影响。作为先进生产工具的农业机械则是影响户营种植业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产业结构和劳动结构的改变,土地由分户经营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近两年苏州农村,出现了一股“农机热”。农业机械化,由数量上的发展为主转为以质量的发展为主,由分段作业向联合作业或复式作业发展为主,由部分环节机械化向稻麦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发展为主。据统计,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92.48万马力,与1984年比增长  相似文献   

16.
农村经济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大量剩余劳力将要和土地脱离,土地要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未开垦的土地更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而农村小城镇的建设也需要解决土地问题。因此,土地问题和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不适应形势发展的传统观念,寻求一种有利于这场变革迅速进行的经济机制,以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大规模商品生产的尽快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第三次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本文试图从改革土地所有制方面谈些意见。  相似文献   

17.
一、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含义、必要性及效果的认识 (一)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要是指改变现有“人分口粮田,劳分责任田、猪分饲料田”的土地平均经营格局,使土地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向种田能手集中,形成单位劳动力经营较大面积土地的专业化生产。 (二) 经济发达地区实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现实必要性如何?对此有三种观点:一种  相似文献   

18.
目前,广大农村在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有些地方出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这就是不重视粮食生产,把粮食生产当成“副业”或“业余农业”,这种现象严重地影响着商品粮生产的稳定和发展。沈阳市于洪区杨土乡宁官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在用90%的劳力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时,把5,200亩土地集中到20户60名种田能手手中,办起了土地专业化经营的机械化生  相似文献   

19.
中央早在1984年的1号文件中即指出:农户在承包期内可以有条件地转包土地,鼓励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又曾多次在有关文件中指出,农户承包的土地可以有偿流转。特别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中央更是把发育农...  相似文献   

20.
广东中山市神湾区大排乡农民吴有根,全家7口(其中劳力2人),在去年承包土地419亩的基础上,今年又增加承包面积298亩,共717亩。据吴估算,今年的总收入将达29万元,纯收入12.5万元,分别比去年增收21万元和10.3万元。成为全市引人注目的种养大耕家。一、吴有根大面积承包边远落后地,既有利于商品生产的发展,又体现了中央1号文件关于“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