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公民作为公共政策直接作用的对象,同时也是公共政策参与的主体之一,并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公民、公民参与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在整个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的过程及其特点,并从现实出发,提出了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公民政策参与是公民通过合法途径,以政策参与者的身份直接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行为。公民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实质上是利益关系,根据这种利益关系可以对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做出界分。公民政策参与实践中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政治现实的反映,只有将公共政策体制和制度作为重要变量纳入分析视野,才能推动公民政策参与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3.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是我国目前正在逐步推广的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有效途径,甚至称为是公共政策的基石。为此,本文对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必要性、存在的困境以及解决途径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期进一步推动公民参与的发展。制定出有效的公共政策。  相似文献   

4.
随着公民社会的兴起和我国向市场经济转型,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模式也逐步由单一的精英模式向精英主导下的公民参与模式转变.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当前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中存在的问题后,提出了改进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作用、困境及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能够弥补政府失灵,提高公共政策的品质,增强政策的合法性。但是,我国当前公民社会发育尚不完善,公众参与意识薄弱,参与机制短缺以及官僚制之下的“责任困境”使得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陷入困境。为此,必须对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制度与参与方式进行创新,以形成一种实质性而非形式上的公民参与。  相似文献   

6.
公共决策是政府管理的核心,公民参与是公共决策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公共政策科学化、合法化的基础。公民参与方式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是公民进入公共决策过程的重要条件,现实中公民参与方式的失效问题严重影响了公民参与的有序化进行。本文在分析具体实践中影响公民参与公共决策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对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方式进行优化选择。  相似文献   

7.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有效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决策是政府管理的核心,公民参与是公共决策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公共政策科学化、合法化的基础。公民参与方式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是公民进入公共决策过程的重要条件,现实中公民参与方式的失效问题严重影响了公民参与的有序化进行。本文在分析具体实践中影响公民参与公共决策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对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方式进行优化选择。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得依靠互联网建立的新媒体平台迅速崛起,成为我国公民表达意志的最广泛的平台,并且对政府公共政策过程起到了重要影响。本文研究在新媒体背景下,公共政策过程的电子参与模式逐渐成为热点。政府大力建设新媒体和电子政务平台,逐步实现公民无障碍的参与公共政策的决策,这是我国向电子决策阶段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我国加快建立高效的现代化政府,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新形势下公民积极参与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公共行政的公共精神与公民的民主权利的具体体现。本文从公民参与对于公共政策的公共性、科学性、合法性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公共选择理论视角的公民参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纹菘  马索伟 《全国商情》2009,(12):140-142
公民参与提倡在公共领域将公民意愿作为制定公共政策的导向,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本文拟用公共选择理论,从经济学和政治学的差异出发,分析现行公民参与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运用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假设对公民参与中的核心要素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1.
比较视野中的公民政策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政策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不仅能够为行政机关建构新的合法性来源,也可以为行政权力的理性化行使配置新的制约力量。这是公民政策参与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原因所在。但是,基于不同的体制和制度安排,公民参与的效果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国公民政策参与表面轰轰烈烈、实际效果不彰的原因在于缺乏合适的权力体制的配合。因此,赋予公民以实体性的参与权,同时对国家权力的分配格局做出一定程度的调整,是摆脱公民参与困境的一个可能出路。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社会,公民的参与程度已经成为衡量政府行政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公共政策是协调利益关系、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治理工具,它必须公平体现公民的利益诉求,这就要求政府满足公民日益增长的参与需求.在社会转型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我国公民政策参与还面临很多困难.通过分析我国目前公民政策参与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外比较成熟公民政策参与的相关经验的基础上,以构建政策网络治理为根本路径,从改善制度和技术、提升公民参与能力、培养参与型政治文化、健全保障机制以及促进有序参与的角度提出了完善我国公民政策参与的一些具体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公共政策是政府公共产出的核心环节,也是实现社会治理的主要工具之一,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良序社会的形成。一项公共政策的善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成此项政策的政策体制,当前中国二元结构下的政策体制在多元力量关系的张力之下已力不从心,构建多元参与的公共政策体制已成时代之需、治国之急。构建新型公共政策体制的首要任务是要建构起一套动态博弈而非静态统摄的公共话语表达机制,因此,政府要增加我国民间社会资本的存量,增强公民的自组织程度,允许更多的社会力量自由、平等的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来,规范和引导公民的合法参与行为,建立起自由、畅通的公共话语表达机制和政策平台,使公共声音能够顺利的进入体制内部。  相似文献   

14.
公共政策合法性的制约因素及补救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约公共政策合法性的因素有:政策主体权威的衰减;决策主体违背决策程序;公共权力偏离公众价值取向;低水平的公民参与。为提升公共政策合法性,应采取以下策略:提高政策主体的综合素质;完善决策程序及相关的法律制度;加快法制化进程、完善监督机制;提高公民参与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公共政策执行的好坏直接影响政府形象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对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公共政策执行过程的利益协调以及公共政策执行过程的透明提出了新要求.目前公共政策执行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扩大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公众参与,提高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素质;畅通公共政策的执行渠道,实现公共政策执行过程的透明化;实现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利益整合,健全利益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6.
建立和完善行政决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机制是行政决策科学、公平与合理的重要保障.行政决策制定过程中制约公民参与的客观限制因素主要有公民参与技巧不足、信息不公开或不对称、参与机制不完善等,应当从提高公民参与的技巧、完备信息公开制度、完善公民参与机制等方面提高行政决策过程中公民参与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全新的政治参与方式——网络政治参与为民众意愿的表达提供了新的渠道。然而,由于我国公民意识、公共精神等方面存在着不足及缺失,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出现了参与的无序性、情绪化、群体极化、非理性等现象,这在某种程度降低了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性,不利于公共政策的真实、准确制定,因此以网络参政为契机,政府要着力完善制度安排,畅通政治参与渠道,保障公民基本政治权利等,加大对公民精神的塑造,促进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顾客参与在当前的企业营销活动中日益增加,但那些参与活动并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期效果.本文试图通过探讨顾客认同对于顾客参与与顾客公民行为间关系的影响来说明顾客参与实现其效果的机理.研究通过网络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收集到教育培训业206份有效顾客样本,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和Bootstrap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顾客参与对顾客公民行为存在显著正向影响,顾客认同对顾客参与与顾客公民行为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建议在企业发起顾客参与活动时应以是否能够提升顾客对企业或品牌的认同为重要的衡量指标,以实现预期的顾客反馈、帮助和主动推荐等顾客公民行为.  相似文献   

19.
公众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绩效的重要举措,许多地方政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现阶段的公众参与活动主要集中于机关的作风建设,缺乏对地方政府制定执行的具体公共政策绩效的评估。应该逐步把公众参与评估的重心转移到对政府具体公共政策绩效的评估上,使公众参与的评估活动着眼于具体问题的解决。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协调评估原则、综合评估原则等促进公众参与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绩效评估的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20.
公共政策作为现代服务型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其实质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政策制定主体的界定与参与,相关利益诉求渠道,利益的分配与获得,都与政策制定的理念与实施手段有密切关系。提升政府的权威与公信力,解决日益凸显的社会问题与危机,体现制度的公正与公民参与权利,都需要公平公正的评估理念。通过政策制定者、执行者和相关利益方的博弈,通过及时有效的评估,及时纠正政策失真与失效,运用合理量化分析手段,实现公共政策的利益表达、综合、认定功能,更好地为公民谋福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