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劳动力就业规模逐步扩大,但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八五”是深圳劳动力的高增长期,全社会劳动力由1990年的109.22万迅速扩大到1995年244.92万人,净增135.7万人,净增1.24倍,而1999年仅比1995年净增45.18万人,净增18.5%,初步表明在经历了急速扩大时期后,深圳劳动力就业已进入平稳增长时期。  相似文献   

2.
<正> 深圳经济特区自成立之日起,就一直在探索与制定劳动力管理政策。现有的政策为深圳的发展起到了选择、控制劳动力流入等作用。但也存在一些缺陷。本文将从如下三个方面提出制定未来深圳劳动力管理政策所需考虑的主要问题。一、深圳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力管理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制定劳动力管理政策,既需要考虑深圳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要求,又要考虑深圳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为劳动力管理提供的各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谢文静 《特区经济》2008,(11):43-44
外来劳动力对深圳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很大,但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是"GDP总量的增加与劳动力数量并非同步增加"。这是技术要素与劳动力质量提高的结果。重视劳动力资源的投入和资源开发,以提高外来劳动力的质量和充分挖掘劳动者的潜力,是深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本文对深圳外来劳动力的基本情况进行了随机调查,以此论证劳动力质量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系,以及对提高外来劳动力质量提出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4.
<正> 80年代以来,深圳经济空前发展,劳动力亦迅猛增加。为保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与协调,深圳市政府先后制定并施行了一系列劳动力管理政策,但无论从实施效果还是从未来的发展来分析,现行的管理政策都还需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要制定和完善这样一套政策系统,必须回答和解决以下一些重大问题。一、关于劳动立法问题我国至今仍未颁布劳动法。实践证明,仅凭行政部门下达规定是不够的。劳动力管理较好的国家都建立了一套系统的行政、经济、法律政策手段。深圳应建立与健全一套劳动力管理体系,包括决策、执行、调节、咨询和监督机构等。  相似文献   

5.
深圳“民工荒”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原因分析。1.从供给方面来看,来深圳的劳动力较以前有大幅度地减少。首先,近年来,长三角等地的崛起,使得民工流向呈多元化趋势发展。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上海、苏州和浙江这几年来经济发展非常迅速,而且这些地区同珠三角地区一样,大多是以加工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对民工具有强烈的需求。另外,从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比较来看,长三角地区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提高农民收入,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政策,  相似文献   

6.
刘钻石 《开放导报》2008,(4):84-86,90
本文根据中国特殊国情构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模型,选取深圳农民工作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显示,沿海地区对外来农民工的“吸力”下降和内地城市经济发展而形成的“拉力”上升共同引起了沿海地区农民工短缺。  相似文献   

7.
深圳经济特区劳动关系的演变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深圳新型劳动力关系产生的背景条件 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劳动力所有制是劳动关系变化基础,并最终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深圳劳动关系的发展变化是由于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生产方式的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变化、经济制度等因素的变化引起的,由此产生对传统的劳动关系的扬弃和对新型劳动关系的需要。具体来看,深圳新型劳动关系产生的背景如下:  相似文献   

8.
对日本农业劳动力结构变化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业劳动力向农外产业转移是一国经济发展中必然产生的问题,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一国的生产力水平,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必将影响农业劳动力结构,在转移中,如何从数量和质量上把握好农业劳动力结构,使之与农业的集约化,现代化水平相适应,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拟通过对日本劳动力的转移特点及转移后农业劳动力结构出现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一些思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9.
最低工资制度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梅 《开放导报》2008,(2):41-45
本文对最低工资理论模型进行了拓展分析,并以深圳为案例分析了最低工资制度对区域就业的影响。在跨区域劳动力流动的情况下,区域劳动力市场均衡工资趋近最低工资标准,并且不会导致区域就业量的下降。  相似文献   

10.
为了摸清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和向非农产业的转移特点,探求拓宽劳动力转移的出路,江苏省海门市老促会就全市10个乡镇劳动力的状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1.
崔传义 《科学决策》2007,(10):14-16
当前,关系城乡发展全局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入新阶段。沿海劳动力市场出现年轻劳动力有限供给,部分企业用工短缺,以往被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压低的人力资源地位开始上升;近半数农村劳动力转入非农产业,但农村仍有1亿多农业富余劳动力,已进城就业的1.2亿农民工转移问题并未解决。形势发展为解决农民工合法权益问题带来机遇,而就业转移任务依然艰巨,需要因应劳动力供求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阶段性变化的新问题,推进转移就业政策措施的落实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深入研究劳动力商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应邀参加了一个《劳动力商品》的专题讨论会,会上首先碰到的当然就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否商品这个最根本的问题。 果然,在这个我只参加了半天的会上,有的(包括个别有影响的)同志提出了不同意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的意见。他们并且声明十几年来本人一直坚持劳动力非商品论,说劳动……  相似文献   

13.
李浩 《改革与战略》2011,27(11):172-175
劳动力转移的长期性与劳动力短缺的长期性是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典型特征,再加上劳动力短缺造成了劳动力工资面临较大的上涨压力,使得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形势异常严峻。文章分析了这些特征背后的原因,并指出了在此基础上我国劳动力市场未来可能会遭遇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罗大东 《辽宁经济》2004,(12):48-48
一、劳动力供求矛盾 1.劳动力供给。根据劳动经济学原理,决定一个国家劳动力供给的主要因素是: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平均工作时间和移民。主要分析前两个因素。(1)人口。我国由于错误地批判了马寅初的人口论,人口政策失误,出现了几次生育高峰,导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国际上统计口径为16~65岁)占总人口比重居高不下,所以,劳动力供给过旺,形成持续性的巨大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15.
2003年以来,全国从属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劳动力成本上升致使珠江三角洲区域出现严重的劳动力不足问题。论文从温州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面对劳动力不足问题的不同反应入手,选取东莞作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代表与温州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两地第二产业的劳动力生产性,并且简单考察了劳动力不足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东莞和温州两地产业的不同影响。论文认为珠江模式的外向型加工贸易产业在全球分工链中的从属地位是造成其相关产业和企业对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反应不力的根本原因,而同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特征的温州模式的经济增长模式还是与珠江模式有着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战略性问题。近年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进一步加快,非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比重由2003年的21.7%上升到2004年的26.8%,提高了5.1个百分点,劳动力资源配置逐步趋向合理。  相似文献   

17.
运用国际劳工组织提供的比较方法和国际资料,对90年代我国制造业劳动力市场的成本竞争力进行了计算,并与我国的主要经贸伙伴以及竞争对手进行了对比分析。从每小时的劳动力待遇来看,即使调高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也是很低的;与劳动生产率的国际相对水平比较,我国劳动力成本的相对水平也是偏低的。当然,主要由于保险福利的过快增长,90年代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增速是劳动生产率的1.5倍。  相似文献   

18.
春节刚过,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就出现大规模用工荒,珠三角缺口超200万。其中深圳今年缺工80万,普通工人平均月薪将涨至1700元。不仅是沿海地区,现在就连中西部很多城市,也开始缺人了。企业追着农民工司令要人,多个劳动力输出大省限制劳动力输出,以满足本地企业的用工需求。  相似文献   

19.
资本的产生使劳动力获得了价值形式而成为商品,劳动力商品化历经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和自由全面发展三个阶段。劳动力是人的体力和智力之和。劳动力的消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劳动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表现为劳动力独特的使用价值。运用劳动价值论对劳动力商品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劳动力的消费是其特有的生产自身的形式,生产劳动力的具体劳动就是它的使用价值,形成劳动力价值的抽象劳动也有其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20.
对劳动力商品和劳动力市场问题的再认识陆跃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改革劳动制度,逐步形成劳动力市场”的任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和发展劳动力市场,而劳动力进入市场的前提是劳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