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实践来看,先进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容忽视.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先进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更是区域经济研究的重中之重.本文从先进产业的内涵界定入手,首先分析了先进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机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先进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得出了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理论之先进产业带动理论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3.
翁鹏 《东南置业》2008,(9):36-36
“厦漳泉的城际列车还处在摸索的起步阶段。形成区域间快速的交通联系就是整个厦漳泉—体化过程中必须去完善的,这是基本前提,是基础。”  相似文献   

4.
5.
归纳了我国西部地区地理优势区域和交通优势区域中主要中心城市的分布状态,测算了我国西部地区主要中心城市之间的吸引力强度,考察了我国各省市之间的联系强度,在综合考虑优势区域、吸引力强度和联系强度的基础上,对我国西部地区主要城市经济圈加以定位,以期为学界和决策界制定我国西部地区城市经济圈的发展规划提供思路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展览业以其较强的带动效应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对本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本文主要运用产业关联效应理论,以我省近年来几次大型展览为例,对山西省展览业发展的带动力进行分析,以求对我省展览业的带动效应作出较为客观的判断。  相似文献   

7.
制造业发展带动就业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也是吸引就业的重要源泉,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升,制造业吸纳就业人员的总体能力不断下降。文章试图通过数量分析的方法,证实即使其直接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虽然会逐步下降,但制造业也能通过带动效应增强相关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  相似文献   

8.
环渤海经济圈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环渤海经济圈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进行分析.使用SPSS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环渤海经济圈40个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进行了计算和评估,据此总结出该区域核心城市、中心城市和腹地的发展现状,同时总结了区域内三大板块的核心城市及其腹地的发展现状,从而得出资源在该区域以及区域内三大板块之间聚集与扩散的路径,以及聚集效应与扩散效应在该区域协调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价值工程》2016,(28):155-156
由于全球经济下滑,复苏乏力,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或成常态,使得中国这个劳动力大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本文希望通过详细分析当前我国紧张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找出解决措施,用创业带动就业,实现我国的民生之本。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创业率提高,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前景将会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国外大学城到国内大学城的形成和发展,论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例举了一些比较知名的大学城对其周边的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及尚待协调发展的方向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区域内城市旅游圈的合作也需要不断深入.文章通过对城市旅游圈合作发展的理论诱因和现实条件分析,初步探讨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旅游圈的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提出加强旅游资源整合、空间连接、区域形象、市场拓展和制度保障等整合与协作,促进整个地区城市旅游圈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转型:机制与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国内外区域中心城市产业转型、我国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转型的动力机制、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转型的模式与经验、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转型的成功标志4个方面,进行了文献回顾、梳理与总结,认为在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转型的时机、度、势和演化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于理论化和强化。  相似文献   

13.
任何模式的城市空间扩展过程都遵循影响力衰减规则,衰减状况受地域影响而呈现很大差别,核心城市的影响力在重叠以前如果已经衰减完毕则会出现大城市之间的城市化空白,这是城市化进程中的相对缓慢地段或者无进展地段,于是整个区域内以辐射为主的快速城市化区域和以吸收为主的缓慢城市化区域同时存在,城市化的夹生问题由此产生.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异速发展造成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京津冀城市圈的发展布局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因此,政府需要创新经济核布局,并且在经济波的延展模式与连续性方面文章.  相似文献   

14.
武汉城市圈多中心城市—区域结构及其协同共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中心城市集群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空间发展战略模式,是实现区域协调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武汉城市圈作为我国重要的都市区经济体,是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战略支点,是实现湖北区域弯道超越、拐点跨越的重要城市集群。多中心城市—区域结构是武汉城市圈重要空间特征与发展模式,利用区域关联系统、共生思想从定性与定量角度分析了其多中心城市—区域结构、多中心关联关系、多中心协同共生等机理、路径、模式,并从体制、经济与社会维度提出了多中心城市—区域关联与协同共生思路。  相似文献   

15.
基于经济联系量与地缘经济关系的城市经济区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引力模型测算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量,运用地缘经济学欧氏距离法测算城市之间的竞争合作程度,根据这两个测算结果确定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构建一个操作性强的城市经济区划的定量分析框架,并应用于大兴安岭地区案例之中.  相似文献   

16.
淮海经济区的城市经济联系格局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重力模型和综合客运模型,对淮海经济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势能及经济联系流强度进行测度,据此分析该区的城市经济辐射与经济隶属情况.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势能结构表现为以徐州、商丘、临沂、淮安为重要节点呈放射状分布.经济联系流强度的空间分异格局以徐州为中枢,形成徐州、济宁、临沂、阜阳、蚌埠五大网络结点,构成"开"字型架构.经济联系势能和经济联系流强度在徐州与周边城市的联系上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最终将淮海经济区划分为核心、汴商、莱泰、临照、盐淮5个城市经济区.  相似文献   

17.
我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区域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是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关系随时间变化依次经历效率优先阶段、效率-公平兼顾阶段、公平优先阶段,协调发展的本质特征就是达到城乡效率与公平最大化.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需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区域的特征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通过效率-公平协调度计算,以我国五个代表性区域为例,归纳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不...  相似文献   

18.
环渤海经济圈城市化水平区位差异及其变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水平区位差异已成为环渤海经济圈区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本文在构建城市化水平区位差异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环渤海经济圈17个沿海城市1996~2008年的城市化水平进行测度,运用Gini系数、Theil指数对环渤海经济圈的城市化水平差异进行分解,并分析其变动趋势。结果表明:环渤海经济圈沿海城市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呈群状分布,且区位差异显著,沿海省份间的差异逐步扩大,山东省省内城市化水平差异问题突出,河北省、辽宁省省内城市化水平差异有逐步减小的态势。  相似文献   

19.
京津冀经济圈生产要素流动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永国 《价值工程》2006,25(5):11-13
分析了京津冀经济圈中劳动力要素、资金要素、技术要素的流动现状和特征,并提出了优化生产要素流动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都市圈空间界定方法的应用研究——以成都都市圈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市圈是区域经济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以成都平原为主体的地域空间上有条件形成一个都市圈.将成都与14个地级市之间的经济距离、引力和场强进行计算,最后综合划定成都都市圈的空间范围为成都、自贡、德阳、绵阳、遂宁、内江、乐山、眉山、雅安、资阳等.根据指标划分,确定德阳、绵阳、眉山、资阳为内圈层城市,自贡、遂宁、内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