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实现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道路,诠释新农村建设的区域化模式是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良性发展的主要研究论题之一。本文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揭示新农村建设模式的特点、动力和分类,以期对我国各地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并为新农村建设技术集成示范指明方向。通过研究得出:新农村建设模式是对基本思路、重点选择、主要路径及做法等的概括,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源自外援驱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农村综合发展能力;根据动力来源的性质,新农村建设模式分为外源拉动主导型、内源推动主导型和均衡推动发展型三大类;在体现"三生"(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前提下,集成农业工程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载体建设将是构建新农村建设模式的重点与核心。  相似文献   

2.
沂南县农村信用社以"争创一流金融机构"为目标,牢固树立"稳健经营、稳步发展"的经营理念,坚持"面向"三农"、面向社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服从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的大局,不断深化改革,强化管理,优化服务,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体制改革取得丰硕成果,经营效益不断提高,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信息化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水平全面提升,支持新农村建设实现了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3.
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已具备了支持和反哺农业的能力,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的社会力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扮演着生力军的角色.黑龙江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创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模式主要有: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工业企业带动型"新农村建设;挖掘和发挥旅游休闲资源的潜力和优势,推动旅游休闲带动型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推动"商贸流通带动型"新农村建设;建立健全各种类型的农业经济合作,推动"合作组织带动型"新农村建设;培育富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推动"特色经济带动型"新农村建设;积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推动"劳务经济带动型"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关键看党员。农村党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当前农村党员状况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为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新时期的新使命,必须通过加强理论学习、发展农民党员壮大农村党员队伍、加强对农村党员入党后的教育和管理等途径,从农村实际出发,提高农村党员服务群众的能力,永葆农村党员先进性,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中国农业银行的支农贷款业务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难得的历史机遇。新时期农行在"新农村建设"这一国家战略的导向下,在各地全面开展面向"三农"金融服  相似文献   

6.
王斌祥 《经济师》2008,(6):262-262
文章从不断改进金触服务,增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坚持“三农”服务方向,进一步拓展农村信贷市场空间;搞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强经济活力等几个方面,就如何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主力军作用,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展开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我国改革的鲜明特色和各项工作的着力点,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而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8.
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农村"留守妇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其整体素质却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存在着许多不相适应之处,加强对农村"留守妇女"各种知识培训,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自我发展能力、经济自主能力、科技致富能力、自我保护能力,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及其相关服务应该被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通过信息化应用提高人民群众的社会参与能力,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该将信息化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从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从我国现阶段的发展全局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同时也是为“十一五”期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河北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建文明生态村实践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的建设“村民中心、服务村民”的新思路,成为建设新农村和创建文明生态村的一个新亮点。  相似文献   

11.
蒋琼 《经济师》2009,(7):229-230
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合适的新农村建设的经济理论基础对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文章通过分析认为:舒尔茨的传统农业改造理论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托达罗的劳动力转移理论对推进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定位。平衡发展理论指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行动方向。工业反哺农业理论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提出新举措。  相似文献   

12.
马雪腾 《江南论坛》2007,(5):25-25,33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辟新路径,创造新特色,在开展现代新农村主题教育活动中下功夫、做文章,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建设现代新农村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升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领导干部领导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本领,真正发挥主导作用;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力量来主动参与支持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真正形成全社会"关心农村、关注农业、关爱农民"的浓厚社会氛围,在着力构建和谐社会中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中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目标和重点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兴顺 《技术经济》2007,26(12):112-1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国家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鉴于我国区域差异很大,各地的发展环境也有很大的不同,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地区在各个阶段发展的目标和重点必然有差异。中部地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区域,经济发展总体上刚刚跨入工业化中期,"三农"问题相当突出,本文就中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重点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改革经历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和税费改革两次浪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被誉为农村改革的第三次浪潮.它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是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别,统筹城乡发展,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影响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它与三农的提法紧密结合,更加系统地提出了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徐杨林 《经济师》2012,(1):230+23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我国面临的"三农"问题的重要目标和手段。文章通过调查分析山西省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山西省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达到实现我省新农村建设逐步健康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性的艰巨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部分和关健。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应遵从以下原则:服务生产,促进增收,提高农民生活的原则;科学规划,扎实推进,保证实效的原则;内容全面、结构合理的原则;宏观建设与微观建设相结合,国家和地方共同努力的原则;试点建设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投入充足有力原则。要高度重视,共同努力,使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早日取得优异成绩。  相似文献   

17.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海水 《经济经纬》2006,(3):111-11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急需做好以下基础工作:统筹兼顾, 把新农村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调整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加强农村教育,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养;提高组织化程度,扩大生产经营的规模和范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规划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和谐农村社会等。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从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来看,传统乡镇发展空间偏小,使乡村经济无法产生更大的规模效益,难以形成区域性的经济、文化、教育、信息和服务中心,这从根本上制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实施.如何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快农村改革,优化布局、整合资源,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本文试从宜兴市近几年镇村合并实践入手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9.
张晓燕 《经济师》2007,(3):252-252,254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找到符合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规律的有效路径。文章从科学规划、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等方面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路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汪丽萍 《经济师》2007,(9):277-27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根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青海省在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成绩,从中可以总结出一些带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应明确几项认识并继续加强若干环节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