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求新、求异、求奇、求变是"陌生化"理论的突出特征,"陌生化"不断更新人们感受世界的方法,让人摆脱感受上的惯常化并重新关注周围的世界。"陌生化"理论在现代艺术作品中被广泛应用,来自不同领域的现代艺术家们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把"陌生化"理论应用到自己的作品创作中,他们通过应用"陌生化"理论创作艺术作品来实现自己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3.
4.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
《小王子》是法国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的代表作,因其从孩子的眼光透视成人世界,而享有盛誉。2015年,由马克·奥斯本执导的改编奇幻动画电影《小王子》再次掀起了文学热,将文本浓缩成电影表现出艺术的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在文艺学界颇具学术价值,陌生化既是一种艺术手段,又是一种艺术效果,同时具有创造性。本文以陌生化理论为基础,在主题创作、意象视觉等方面,探寻《小王子》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后是如何营构陌生化氛围的。 相似文献
5.
曹献存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7(6):18-20
《孙子兵法》虽为兵书,却包含着大量的营销思想,这是由于市场竞争也是一个博弈过程,因此商场即战场,商业即商战。《孙子兵法》中主要的营销思想有:出奇制胜,以迂为直,五德皆备,未战先算,避实击虚,兵贵神速等。这些思想很适用于商战,可见它为企业进行市场竞争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有利于企业制定正确的战略和策略,从而在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6.
冯媛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193-194
《暗恋桃花源》是台湾剧作家赖声川的代表作品,讲述了因剧场管理员场地安排上的差错,导致《暗恋》剧组和《桃花源》剧组在同一场地拍戏互相干扰、彼此打断的故事。论文将着重从主题、编剧、语言、布景等方面对话剧作出简单评析。 相似文献
7.
张彩红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8):126-127
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是"垮掉的一代"的宣言性作品。小说主题是多元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主题就是忏悔主题,忏悔情绪在小说中随处可见。本文主要分析了小说中流露出的对生活态度、爱情婚姻、人生理想的忏悔,探求以《在路上》为代表的"垮掉一代"的忏悔缘由。 相似文献
8.
《蝴蝶君》的陌生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艳玲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1):108-110
《蝴蝶君》是华裔美国剧作家黄哲伦的代表作,该剧巧妙的将一个真实的事件和《蝴蝶夫人》并置,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东方/西方、男人/女人等二元对立关系。文章从陌生化(间离效果)的视角来解读《蝴蝶君》,分析其陌生化特征。黄哲伦对剧名、戏剧情节、戏剧形式和固有文化模式等方面的陌生化处理。增加了作品的价值:陌生化技巧的运用是该作品成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10.
李琦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Z2)
文章考察了《墨子》中“之“的所有用例,并结合例句详尽分析了“之“的语法功能。依据吕叔湘、王力、周法高、郭锡良等语法学家的理论,将“之“界定为指示代词中的泛指指示代词。认为“之“所指代的事物比较广泛,没有近指指示代词或远指指示代词指代事物那样强、那样具体,并逐渐趋于虚化。 相似文献
11.
高校的<法律基础>课课时有限,涉及的法律知识却很全面,教师要想在很少的课时中,让学生全面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案例教学是最合适的方法,以案说法,通过对不同法律的几个典型复杂案例的分析、讨论和法庭模拟,既可以使学生掌握法律的基本原理,深刻把握法律案例中涉及到的疑难问题,又可以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法律捍卫自身的权利,达到让学生懂法、守法和用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胡中方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4):97-99
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中的流浪汉和鲁迅戏剧化散文《过客》中的过客在生存背景、生存状态等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而折射出的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却又大相径庭。《等待戈多》荒诞的背后,深刻表现了现代文明中的人生处境,表现了人在荒诞世界里束手无策的悲哀和绝望。从某种程度上看,《过客》更多的是鲁迅自我处境的形象写照,甚至可以说是自画像,过客是鲁迅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的形象写照。 相似文献
13.
《舞!舞!舞!》是村上春树的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整个小说给人一种新奇的感觉,它那独特的语言、神秘的情节、现实与非现实交叉的框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本文主要从语言、情节、结构框架三个角度,分析《舞!舞!舞!》中的陌生化手法。 相似文献
14.
唐晓恬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29-33
钟嵘在《诗品·序》中直言“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有别于此前多位学者对“兴”的解读,他一方面丰富了“兴”的内涵,使其独立于赋、比之外,拥有独特定义;另一方面将“兴”作为一种诗歌审美理想的诉求,一定程度上提升“兴”的地位,对后世兴味、兴象说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对“兴”的解读和应用,是钟嵘在《诗品》中针对诗歌品评的一个新视角,学者亦可以从这一维度考量钟嵘为一百余位诗人划分品级的标准。以钟嵘“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的理解作为切入点,亦可以窥见钟嵘本人的诗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5.
海明威的《雨中的猫》和《白象似的群山》这两篇短篇小说运用了相似的象征手法,揭示了共同的主题。通过对这两篇小说中象征手法的分析,挖掘其"海面下的八分之七",从而揭示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陈伟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4):510-513
《荀子》对于"分"这个范畴的使用贯穿始终,颇具规模。其意义在于通过"分"的明确厘定来实现"分"的良好持守,进而实现社会的有序和谐。开掘、继承、发展荀子的"分"思想,对于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推进当下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邹少芹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122-123
华兹华斯的《致布谷鸟》中诗歌结构和意象的陌生化为这首抒情短诗注入了艺术活力和美感。这首抒情短诗之所以使得读者对布谷鸟和童年之间萌发美好的情感联想不仅在于诗人字里行间真挚的浪漫情怀,而且在于诗人巧妙的陌生化艺术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8.
李美慧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胡适《尝试集》中的诗按其写作时间,依次为附录《去国集》、第一编、第二编和第三编。从《去国集》到《尝试集》,既显示了胡适从文言写旧诗词到创作白话诗的过程,也展现了他的诗学观念逐步形成并成熟的过程。本文拟以《尝试集》为蓝本,通过文本细读来研究胡适诗学演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胡红伟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S5):95
《盐铁论》中论辩双方围绕着盐铁官营是否合理展开的一系列论战,反映了西汉王朝中期遇到的义利两难的社会困境是无法真正有效解决的。文章认为,在缺少健康有效的外在约束力量的政治环境中,要长期地靠统治阶层自己去约束自身的利益膨胀,也是办不到的。 相似文献
20.
王岩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7):206-207
《阿拉比》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一篇作品,这篇小说是关于一个男孩在其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梦想被现实无情地击碎的故事。乔伊斯在这篇小说中运用了一种独特的"顿悟"写作技巧实现了自己的主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