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颜元作为颜李学派的创始人,其哲学思想独具特色。自从戴望著《颜氏学记》以来,学界不乏对他思想及其学派研究之人,且已有大量研究成果。本文聚焦章太炎《颜学》篇对颜元及其思想的研究。颜元的哲学思想是奠基在对程朱理学的批评之上的,反对理学的空说与静坐,而以经世致用为主旨,倡导实行、实践和讲究功效。在《颜学》中,章太炎对颜元的这一经世致用的实践思想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并称其为自荀卿之后的一大儒者,但同时他也批评颜元之学“物物习之,而概念抽象之用少”。  相似文献   

2.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录,是对孔子思想最全面最集中的反映,其中以“仁’’为核心的仁学思想体系源远流长,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在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孔子的仁学思想仍然具有浓厚的现代气息和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古希腊奴隶文化与中国的封建文化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座文化高峰。古希腊的奴隶文化缔造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而且直达今天西方的物质文明。中国封建文化的主流文化——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孕育了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和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历史上真正的孔子早已湮没在千古尘雾之中。而“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的《论语》乃是一部表现孔子人格及思想言行的良书。后汉以来,历遍唐宋明清,《论语》一书一直被奉为儒家经典,欲通六经旨要,解读圣人微言大义,必读《论语》。  相似文献   

4.
高力 《全国商情》2007,(6):116-117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发展的第一个大“黄金时代”。中国以后的政治、经济、伦理、消费等思想理论无不发轫于此,而儒家的消费思想又独树一帜,从孔子、孟子到荀子共同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消费思想体系,并在中国经济思想长河中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张以宽 《新智慧》2005,(12):9-11
一、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一)教育目标是为国家培养人才 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诸侯纷争,天下分裂,礼乐崩溃。孔子向往西周盛世,不满当时现状。所以,他的哲学思想.政治主张、伦理道德观念、教育思想等都充满了一种对现实的批判态度。孔子把“礼”作为最完美的伦理规范和制度,同时他又将“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品质。“仁”既是孔子所理想的普遍社会道德风范,又是君子的道德修养标准。他把仁德作为治国之道。他所理想的国家就是《礼记&;#183;礼运篇》中所说的大同社会。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相似文献   

6.
上博简《孔子诗论》是90年代出土的战国楚墓竹简,内有点评、解读《诗》近60首的丰富内容。它的面世,为学者们深入研究孔子的思想提供了新的契机与珍贵的文献资料。本文拟以《诗论》为论本,主要从爱民众与性情观两个方面来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民本思想及其所特有的历史特色,同时还将通过《诗论》来挖掘其中所彰显的孔子的“仁爱”思想,以利于有关学者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变形记》是卡夫卡最为重要的短篇小说,而“异化”则是这篇小说所要反映的主旨。本文主要探讨文中主人公“变形”的原因及作者与主人公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8.
一、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一)教育目标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诸侯纷争,天下分裂,礼乐崩溃。孔子向往西周盛世,不满当时现状。所以,他的哲学思想、政治主张、伦理道德观念、教育思想等都充满了一种对现实的批判态度。孔子把“礼”作为最完美的伦理规范和制度,同时他又将“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品质。“仁”既是孔子所理想的普遍社会道德风范,又是君子的道德修养标准。他把仁德作为治国之道。他所理想的国家就是《礼记&;#183;礼运篇》中所说的大同社会。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闻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但是,孔子提倡的大同,至今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做到,这只是一个公认的理想社会,上述这段话树立在各国孔子像前。我国提倡以德治国,为此做了一系列工作,如老年社保工程、下岗再就业工程、推行医疗保险制度、九年义务教育制、重视希望工程和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等。孔子推行以礼为制,以仁德治国,实现大同之治,因此他主张实行贤能教育,培养治理国家...  相似文献   

9.
黄金旺 《新智慧》2004,(8C):22-23
有这么一则故事:传说孔子带领学生去请教老子。孔子恭恭敬敬地行过礼,垂手站在一旁。老子已经很老了,正在闭目养神,听到响动,张开眼睛望了望。孔子又请安,说:“弟子孔子特来求教。”老子张开嘴,用手指着自己的嘴问:“你看我的牙怎么样?”孔子说:“全脱落了。”老子又指着自己的舌头问:“你看我的舌头怎么样?”孔子说:“还好。”老子又合上眼,什么也不说,继续闭目养神。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法律思想,后人冠似乎万古不变的定论-人治思想,在法不界无不确认孔子的法律思想是一种人治思想,这是一个历史的误会,孔子的法律思想是一种丝毫不亚于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孔子所主张的“礼”变是法,而“刑”是惩罚手段,孔子主张人人遵守礼,就是主张人人(包括君主在内)遵守法,这难道不是法治思想吗?孔子主张“为政以 德”,“德主刑辅”,并不是不重视法治,而是对统治者品质素质的要求:“为政在人”的主张,并不是人治,而是法治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1.
甫白 《新智慧》2008,(5):93
《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统称“五经”,它们都有自己的雅号别称。 《诗经》别称“葩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周王朝通过各诸侯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纂而成。相传由孔子删定,当时共有三百一十一篇,秦朝焚书后少了六篇,现存三百零五篇,通计三万九千二百二十二字。后人称赞这些诗篇是诗歌艺苑中的“奇葩”,故又称“葩经”。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法律思想 ,后人冠以似乎万古不变的定论——人治思想。在法学界无不确认孔子的法律思想是一种人治思想 ,这是一个历史的误会。孔子的法律思想是一种丝毫不亚于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孔子所主张的“礼”就是法 ,而“刑”是惩罚手段。孔子主张人人遵守礼 ,就是主张人人 (包括君主在内 )遵守法 ,这难道不是法治思想吗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德主刑辅”,并不是不重视法治 ,而是对统治者品质素质的要求 :“为政在人”的主张 ,并不是人治 ,而是法治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3.
《论语》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渗透了孔子的思想精髓,其思想的开创性、整合性与现实性均契合我国当代教育管理理念。我国教育应基于《论语》从宏观到微观、集体到个人对我国教育管理所带来的启示,采取刚柔并济推进教育管理、搭建立体教育管理体系、注重自我进步及专业发展、唤醒学习主体持续动能等策略,从国家、学校、教师、学生四个层面解决当代教育从宏观到微观、集体到个人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升我国教育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14.
最近由中国人民大学杨先举教授所著“中国古代管理思想集粹”丛书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问世。该丛书有四本著作组成,即《孔子管理学》,《老子管理学》,《孙子管理学》,《三国管理学》。白居易有诗说:“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杨先举这四本著作多半是新书,不了  相似文献   

15.
《苦恼》是契诃夫的一篇描写小人物悲剧命运的忧愤深广之作,读来令人震颤而又耐人寻味。作者以小见大,在平凡的事件中挖掘并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蕴。《苦恼》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厚,文章主题意义深刻,艺术表现十分完美。  相似文献   

16.
全球大热的影片《阿凡达》看来注定是非不断。刚刚才冒出因为《孔子》上线而《阿凡达》提前下线的“传闻”,然后就马上辟谣说这不是真的,即使是真的,导演胡玫也是感觉“很温暖”;这个刚刚过去,又出来一个关于票房的统计:《孔子》前三天的票房高达3800万元,但根据另外的报道,第一天的票房就有3500万元,后两天居然才300万元,据说这是观众对于停映《阿凡达》的情绪反弹。然后,  相似文献   

17.
美国现代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三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的书名,昭示了作者的创作动机,寓意深刻,内涵丰富,但也反映了作者迷惘、悲观的意识和思想认识上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1、辨《计然万物录》非计然所撰。因所记产地皆出班固(32—92年)《汉书·地理志》;又书中引《周髀算经》,而《周髀算经》是公元23年76年间的作品;又本草学记载产地者,今可考者始于《吴普本草》,而吴普为华佗(约141~203年)弟子,生卒年虽不可考,当在公元220年前后为其活动时间,所以定《万物录》的成书时间为公元76至220年。 2、本文论述的范围有:学名、化学成分、地名今释、形态、光泽、颜色、硬度、功用等。  相似文献   

19.
本通过考察宋以来考辨晚出《古尚书》的学的结论,认为以孔子编纂的《尚书》残本构成今《尚书》二十八篇,孟子润色加工的《尚书》残本构成古《尚书》二十五篇,二在汉代合成《尚书》的孔安国家传本,至东晋由梅赜献出而流传至今的学术观点不能成立,明确断定:(1)《晚书》二十五篇绝对不可能是孔安国家传本;(2)孟子绝对不可能整理加工过二十五篇伪古。并以证护伪古的双方标准一样结论迥异的事实为例.检讨了以辞格制以及语言、思想等标准来确定作品成书年代的考证方法的限度与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作为早期孔门论诗的宝贵资料,以《诗》教弟子的过程中,注重在理解诗歌内涵的前提下阐发其中的道德意义。这一特点是受几种原因相互作用、影响而形成的。它对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也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