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越 《中关村》2015,(2):112-115
习书几十载,一生"无志为官不爱权,浮名显贵等云烟"的张永明,之所以能从一个乡村的放牛娃成长为一代书法家,只因他数十年如一日对书法和古文字研究的坚守。相信多数人知道张永明先生,是因为上世纪90年代初他曾在中央电视台书法讲座中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那或许是张永明书法道路的一个转折点,在之后的1999年,因其在篆书领域中的高超技艺,中科院便邀请他为国家迎接新世纪而铸造的"中华和钟"撰写铭文。  相似文献   

2.
墨人杨再春     
贾图壁  曾颖 《中关村》2005,(1):110-113
“自古书画本相通,首在精神次在功。悟得梅兰腕下趣,指上自然有清风。”这是郑板桥对自己书画的夫子自况。三百年后,著名书法家、摄影家杨再春将郑板桥引为知己,将这首诗以自己最擅长的行草书法制成条幅以自勉。观乎杨再春的书法与摄影,也就会对郑板桥的夫子自况心领神会,尤其是其书法,一点一线,一撇一捺,凝聚了毕生心血,以及一世的坎坷、奋争、对命运的不屈与热爱。书如其人,于今始信。  相似文献   

3.
严秋声 《中关村》2008,(5):108-111
刘俊京其人 刘俊京,斋号静医斋。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发展委员会委员、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楹联书法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宣传部副主任、北京书画艺术院书委会副主任。  相似文献   

4.
刘恒 《中关村》2007,(5):106-108
在北京的书坛上,海淀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地方,这里活跃着一批引人注目的书法家,他们以自己的艺术实践,不仅对北京地区的书法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关村》2009,(2):82-85
2008年元旦前夕的一天晚上,本刊编委、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不顾劳顿,参加了《中关村》杂志和北京大学校团委、学生会共同举办的第三届清源论坛。时隔十数天,余秋雨先生又与本刊社长卫汉青等再度相晤,围绕着文化话题接受了本刊的两次专访。兴之所至,余老师还挥毫泼墨,为本刊题写了一幅道劲潇洒、寓意深厚的书法:“引水为泽称海淀,集智成村日中关。”  相似文献   

6.
凤髻 《中关村》2006,(12):98-102
扉页:了解一个成功的人,最似读一本好书,读懂他/她,是一种解谜的快慰与欣喜。而海淀书协代主席孟繁禧老师这本书,则更像名家笔下一幅幅姿态各异的竹兰图,遒劲而不失韧性,雅致而不失真趣。我有幸在今年冬至翻开这本书。第一页:书法艺术的真谛同样贯穿于领导艺术之中如果说书法家与领导者有某种共通之处的话,那么似乎可以理解为:两者均要花心思把手中的工作干漂亮。将书法仅仅看作一门观赏艺术是远远不够的。书法艺术得以从上古流传至今,仍旧魅力不减,完全得益于其内涵的丰富,形体的变换无穷,乃至于为人处世的微妙关系。诸如,运笔时力道的大小…  相似文献   

7.
肖娟 《中关村》2008,(11):116-119
2008年8月,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北京奥林匹克中心的主新闻中心(MPC),几位中国艺术家的书法表演,吸引了各国官员、运动员和记者的“聚焦”。其中一位身材魁梧、银发鹤颜的书法家,就是著名书法家、中国书协理事、北京书协副主席张书范先生。  相似文献   

8.
张越 《中关村》2014,(10):116-119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郁志桐能够拥有更多精力,也许他不仅仅是成功的企业家、书法家和"体育健将",因为他所坚持的每一件事情都成功了。  相似文献   

9.
《中关村》2011,(6):119-119
戴静波,1959年生,善古琴,斋名寒山革堂、箫砚书屋.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书法专业毕业。1982年开始学书,1992年入南京艺术学院,随徐利明先生进修书法。次年考入该院美术系书法专业;从黄悸、徐利明先生学习书法篆刻,从张友宪、周志勤先生学习中国画,随阮荣春、周积寅、季伏昆先生学习美术理论,1995年毕业。其间,又常登门求教于当代著名书画家陈大羽先生。1997年十月参加中国书协在山东枣庄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篆刻创作培训班,得到王镛、石开、李刚田、崔志强先生指导。  相似文献   

10.
萧惑之 《中关村》2010,(7):108-111
解思忠先生是当代"显达"的政府官员,官阶副部级,远非县令可比,即使致仕后,亦笔耕不辍。这部《人生篆刻》是先生对"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精髓"的解读,书海拾慧,画龙点睛;加之独具一格的"精美小篆书法艺术",更是吸引读者"眼球"。  相似文献   

11.
《中关村》2011,(5):34-34
水晶石登陆科博会,无疑是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闪亮登场之后的又一次精彩演出。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随着炫目的"中国画轴"缓缓展开,水晶石公司一夜成名。如果说饱含浓郁中国文化风情的"卷轴"令人窒息的视觉冲击是在向世界讲述一个"中国故事"的话,那么这幕关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大戏刚刚拉开帷幕。水晶石在北京奥运上的精彩演出,仅仅是一个开始,通过这场体育盛宴,它把水晶石公司从一个专业的领域拉到了一个被大众知晓的宽泛领域。  相似文献   

12.
金开诚  舒年 《中关村》2005,(6):118-120
甲:我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和谐的思维经验极其丰富。我们现在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充分吸取这部分思维经验,通过必要的诠释,在现实中发挥作用。可惜传统文化似乎已经“淡出”现实,想用也用不上了。乙:我现在对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看法,倒不是那么悲观。我发现它目前正在得到六、七股相当大的社会力量的支持,只要假以时日,必能复苏乃至于振兴。甲:你这发现倒很新鲜,请道其详。乙:第一股力量是书法艺术创作者。现在全国学习书法并认为写了条幅可以挂在墙上的人,数以千万计(有人说有六千万人,我不相信,大约一千万是有的)。书法艺…  相似文献   

13.
时顺华 《中关村》2011,(6):120-121
(一)经好友胡振兴先生介绍,结识了戴静波先生,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篆刻家、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因久慕宜兴紫砂,而于去年客居宜兴与紫砂结缘,专事创作。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朴实,不故作斯文。到他的创作室一看,增加了一个印象,他勤奋。如果只吹牛,不勤于笔耕,不会让你看到这么多的作品。细品他的书法和篆刻以及在紫砂陶上的创作,又再帮他加了一个印象分——有灵气。最近他把一些作品结集,付梓前送我一阅,叫我提点意见,我很感动。  相似文献   

14.
华际  吴圣利 《中关村》2012,(7):72-73
罗氏的经营高招就在于:别人尽力讨好顾客,他则把重心放在公司雇员身上,做到"员工第一"。他认为在市场观念上是"顾客第一",但在经营管理上,则必须做到"员工第一"。  相似文献   

15.
张颐武 《中关村》2012,(7):88-89
周汝昌先生不光痴迷和专注,而且有磅礴的才情,"痴"与"才"就是周先生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关村 《中关村》2011,(3):110-113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核心。坚持"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落实"人才强国,效能为重"的人才观,激发人们的创造活力。  相似文献   

17.
张颐武 《中关村》2014,(10):104-104
中国文化走出去无疑面临很多挑战,复杂因素的叠加使文化博弈既是"软实力"的较量,也是"硬实力"的竞争。  相似文献   

18.
海国 《中关村》2010,(11):56-59
今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也是谋划"十二五"的关键之年,同时也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一年。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海淀园扮演着中国经济模式变革中的重要角色。现在已到了今年的第四季度,在这个承前启后的时间里,海淀区会有什么安排和动作,是各界人士关心的问题。抱着这个问题,本刊特约记者代表《中关村》杂志,采访了海淀区常务副区长杨志强先生。  相似文献   

19.
张颐武 《中关村》2010,(8):90-90
冯小刚在这里也彻底脱离了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思考人性的"第五代"的角度,具有了一种"超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新年伊始,天安门广场国家博物馆北门突兀地立起一尊孔子先生的塑像,远观伟岸朦胧,近看则需仰视。这一新景观引起坊间沸沸扬扬的议论。"业儒"无不额手称庆,终于有了膜拜的图腾;"过客"不觉莞尔,长安街上车如流水马如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