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成 《中关村》2008,(6):106-107
漫画是18世纪初年,产生在英国的一种作评议用的画。到20世纪初年才传来我们中国,也产生中国的漫画家。但那时报纸上很难见到漫画,只有丰子恺所作,近于国画的漫画长期流行。新中国建立后,全国报刊上才见到漫画,漫画家人数也多些了。现在最常见,流行最广的漫画,我看,就是“小丁”的了。  相似文献   

2.
漫画是个包容量很大的画种,它不仅能讽刺,能幽默,还能带给我们知识和智慧。我一生受益于漫画多多,所以特别将科学漫画介绍给漫画爱好者。科普漫画它带给我乐趣、知识,也增强了我的创意能力。让我们更多地关心世界的环境变幻和人类的发展。例如打虎英雄在今天也要失业了,污染也会使得鱼儿逃难他乡,但是我们也会筑巢引鸟,也能让猴子和非法猎人换位。  相似文献   

3.
关村 《中关村》2008,(11):134-134
拜读漫画大师方成谈相声的文字,感慨良多,蓦然想起方老和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的一段往事。方老自述:“我画漫画,写杂文,都有几十年经验。写过相声,还与侯宝林大师写过一段。”方老与侯大师相识,缘于“以文会友”,两位大师因研究幽默走到一起,30多年的友谊,谈起幽默,“心有灵犀一点通”。相声和漫画为两位大师的人生添彩.幽默让他们对生活充满乐观。即使在那荒唐岁月“徒弟”给“师傅”贴大字报时,侯老也不忘记巧妙地“幽他一默”,对“造反派”说:“我‘罪恶’深重,直想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4.
《中关村》2008,(6):46-46
我们无法忘记1976年唐山大地震,我们无法忘记2003年的非典,我们无法忘记2008年春节那场雪灾,我们更无法忘记“5.12”汶川特大地震……  相似文献   

5.
到底什么是现代艺术?《中关村》: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现代艺术的?朱青生: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在南京上大学的时候开始接触到一些现代艺术。最先看到的是凡高和塞尚他们的作品。120年前的他们就像我们今天艺术家的遭遇一样,不被接受。现在要问这些人,凡高塞尚怎么样,他们肯定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忘记了,现代艺术史上真正好的创造在开始出现的时候不仅是反流  相似文献   

6.
周婷婷 《中关村》2003,(1):109-109
2003年伊始,大家小聚,以确定彼此还活着,顺便交流点信息。别人说我们是一群潜伏着的冷静动物:在校园里虽然敏感,却不张扬;伺机出动,捕捉鲜活的镜头放大到画纸,然后兄弟姐妹们欣喜交流;时常对着一张张经典作品评头论足;这就是我们——一帮画漫画的人。大家都挺乖,没有人另类、颓废,但对漫画却都有非一般的狂热。我们眼里世上只有两类人——看漫画的和不看的;而看漫画的也只有两类人——画漫画的和不画的。假如有一天,你看到食堂里有个只啃馒头就土豆丝,眼睛却盯着手里漫画月刊的家伙,他一定是我们一伙的。至少现在为止,我们的涂抹还没有什么商业目的,只是单纯的喜欢,因此才研究,从而产生看法。在大部分人眼里,排除国际通行的时政讽刺,漫画始终是个低龄化的东西,60、70年代出生的人就  相似文献   

7.
《中关村》2003,(1):110-111
“黑白”漫画社 (BLACK&WHITE) 学校:北京理工大学性质:校级艺术类社团起点:1998年5月想法:丰富理工人课余生活、繁荣本校动漫文化规模:自1999年,相继举办了三届北京市高校漫画文化节结构:内务、组织、外联、宜创、表演(COSPLAY)等5个部门经典:COSPLAY话剧《在遇到熏之前》动向:2003年5月,黑白漫画社五周年庆典&第四届北京市高校漫画文化节“魅影”漫画社学校:北京农业学院起点:2000年10月,最初是由五个热爱漫画的女孩儿发起的想法:对漫画特别执着,并希望更多的人能和我们一起分享由  相似文献   

8.
陈晓红 《中关村》2012,(10):123-123
缪印堂的作品扩展了漫画的内涵和外延,将漫画与科学结合在一起,开创了科学漫画这一领域。  相似文献   

9.
勒川 《中关村》2009,(4):14-19
加冕“创新特区” 历史不会忘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丰碑上,1979年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上画了一个圈……  相似文献   

10.
3月,万物复苏,春天的脚步渐渐近了。我们无法忘记10年前的这个时候,小平同志南巡,给中国带来了改革开放的盎然春天。时下恰逢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召开,我们期盼着此届盛会能给祖国继续带来改革的春风和政策的春天。为了迎接这个寓意特别的"春天",我们推出了一曲特别的"乐章"——本期的封面故事《中关村核心区,科技与文化的交响曲》。  相似文献   

11.
毛志成 《中关村》2010,(6):94-94
这里说的“我们”,当然是指我们的同胞,即中国人。 外国人不懂中国侄0也罢了,因为我们一般称外国人为“他们”、“人家”。若是我们中国人自己不懂中国,就有些糊涂了。尤其是“他们”、“人家”比我们还懂中国,把我们中国的事看得很清楚,很透彻,只是我们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无论如何也不能算是优点了。  相似文献   

12.
《中关村》2006,(5):35-35
刚才主持人也说了新东方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我感到很高兴。也许我们会有勇气,也许我们还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有所作为,把新东方在未来真正建成一所好的私立大学,现在还不敢说。但我们会一直努力。在我们新东方一直有一首歌,是从来不敢忘记的,就是在年轻时听到的一首歌叫做“永远相信未来。永远相信梦想”。面对中关村、中国的现实,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要承担自己的重任,我觉得中关村像根扁担。  相似文献   

13.
苏朗 《中关村》2010,(9):113-113
缪印堂先生是我国资深、高产的漫画家,他从事漫画创作60多年,作品数以万计。他的漫画形式多样,涉及的领域颇广。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除了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生活的单幅漫画外。还为科普书刊、民间笑话集画了许多精彩的漫画插图。特别是他以博学的知识,勤奋的探索精神,创作了一批科学漫画。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和赞赏。  相似文献   

14.
王庸声 《中关村》2011,(12):119-119
我喜欢四格漫画是从很小的时候看王先生、老夫子、三毛开始的,当时年龄很小,看不懂其中的全部含义,吸引我的是那些夸张的人物造型和有趣的故事。就是这些小故事,给我眼前打开了一扇小小的窗户,看到了家里和学校以外的一些事情,也从中领略了漫画的可爱。从那时起,漫画情节就深深印在我的心底,伴随一生。  相似文献   

15.
新品推介     
《中关村》2004,(7)
今年高考已经结束了,很多年轻人要面临人生的一次重大择。在这个炎热的夏季,不要忘记享受生活,这里我们推介的新品,希望能给您带来乐趣。我们欢迎读者来信,来信请寄:zgcmagazine@vip.sina.com。  相似文献   

16.
流行的说法是,中国 IT 早已入世。但是,国外的企业并不这样看,他们非常关注入世协议签定后,中国 IT 业的变化。对他们来说,才可能真正是机遇大于挑战。他们调集人才,研究中国入世后 IT 政策、法律条文的变化;他们迅速调整结构,加快进入中国的步伐。在采访西部部分外资或合资企业的过程中,我们明显感到,国外企业大多比中国本土企业更关注中国加入 WTO。  相似文献   

17.
名字的故事     
卫汉青  王复羊 《中关村》2006,(4):103-105
今年是上个世纪的十年“文革”浩劫肇始40周年和结束30周年。一位伟人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无法背叛自己的良知。另一位伟人说过“读史可以知兴替。”“文革”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内容最丰富、最离奇的一章。希望我们每个人,特别是年轻的朋友,常回首看看,温故而知新,珍惜和发展今日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诚邀各界人士往事今说,为本刊继续开张的“文革博物馆”馈赠断片残页。  相似文献   

18.
方成 《中关村》2010,(6):101-101
漫画是一种语言艺术,用作评论在报刊上发表。因为滑稽有趣,也常作为幽默画供人一笑。 漫画形式有多种,画面有独幅的,有用多幅画面表现连续动作组成一起的,其中常见有四幅画分四格组成者,在我国俗称:“四格漫画”。  相似文献   

19.
平阳 《中关村》2007,(7):124-127
中国是个千年诗国,千年诗国许多的后代如今从大陆“流放”到世界各地。大致说来,他们在异国他乡生活得并不容易,但还是比较幸福的,绝非“水深火热”。我们应该为所有海外华人祝福,更应该感谢近三十年来他们推进中国改革开放的拳拳心力。这里选辑海淀文联《稻香湖》诗刊近期一组海外华人的诗,我们从中不难读出他们思念祖国、眷恋故土的炽热情怀。  相似文献   

20.
王宏甲 《中关村》2010,(10):42-44
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讲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张之洞既是晚清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也是晚清大企业家,中国重工业的奠基人,还是晚清推动洋务运动的人才战略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