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业集聚或地理集中、专业化与集群是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分析我国制造业地理集中情形有助于进一步探究我国制造业形成这种地理集中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2.
韩灵梅 《当代经济》2007,(15):106-107
产业集聚或地理集中、专业化与集群是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分析我国制造业地理集中情形有助于进一步探究我国制造业形成这种地理集中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转型期,中国的制造业正在市场、政府、全球化等三股力量的共同作用下进行空间重组。本文在综述产业地理集中和集聚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31个地区、制造业27个典型的行业的2005—2008年的数据进行面板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经济转型时期,在影响制造业地理集中的诸多因素中,产业关联度的高低对制造业地理集中的程度和水平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4.
中国制造业省区间分布的集中与分散研究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张同升  梁进社  宋金平 《经济地理》2005,25(3):315-319,332
利用1980—2000年中国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数据,计算并分析各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及其变动趋势,判断各工业行业在省区之间分布的不平衡性及其变化趋势。分析结果发现:①从1980年代到1990年代,我国26个制造业工业行业总体的空间分布趋于集中。12个分散分布型工业行业中有9个分散的程度有所收敛,9个集中分布型行业中有5个集中的程度得到加强,另有5个行业的省区分布由分散型转为集中型;②自然资源的禀赋条件对行业生产的地域集中有较大的影响;③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偏好及行业投资重点的差异会导致相应投资行业的生产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  相似文献   

5.
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1980-2008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制造业地理集聚程度明显提高,制造业已显现出较高的集聚水平,东部地区是制造业的主要集聚区域;(2)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不同类型制造业地理集聚的特征及时空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制造业地区专业化分工格局在中国基本形成;(3)近年来促进产业扩散的离心力作用开始显现,部分制造业呈现由东部地区向其他地区转移的态势。  相似文献   

6.
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   总被引:163,自引:0,他引:163  
制造业是集群特征最为明显的产业。本文利用Ellision和Glaeser建立的产业地理集中指数和自定义的五省市集中度对中国20个制造行业1993、1997、2002、2003年的集聚程度进行了精确测定。结果表明,1993—1997年集聚程度有所下降,1997—2002—2003年集聚程度呈增长趋势。集聚程度的提高是主要的变动方向和发展趋势。集聚程度由高到低的行业分布依次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地域分布极不平衡,江苏、广东、山东、浙江、上海五省市集中度很高,西部边远地区则远远落后,两极分化严重。总体上看,制造业的集聚程度与工业增长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制造业集中与利润率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采用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521个制造业行业近60万个企业的系统数据,深入考察了中国制造业集中与利润率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集中度与行业利润率之间存在着一种正相关关系,即中高集中产业利润(税)率要远高于低集中产业。但是,这种关系并非完全是线性的、连续的和单调的,它受到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和扰动。在此基础上,笔者对中国制造业行业利润率差异进行了初步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制造业是集群特征最为明显的产业,以中国乳制品为研究对象,本文利用Ellision和G1aeser建立的产业地理集中指数,对我国乳品制造业的集聚效应进行精确计算,结合企业产值的变动趋势,得出我国乳品制造业属于高度集聚产业,并且主要聚集于华东、华北、东北三个区域,而西北、西南、华中三个区域的乳品制造业发展较为落后,鲜有大型的乳品企业。  相似文献   

9.
中国装备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集聚是现代产业发展中的重要趋势.利用产业集中指数和产业集中率指标,对1994~2005年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及其变动进行测度,发现中国装备制造业总体上空间集聚程度不断提高,集聚是中国装备制造业主要的变动方向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明确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主要聚集地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趋势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和地方化基本呈现增长趋势,但制造业总体空间集聚程度一般,区域特色有待加强;产业集聚程度由高到低的行业分布基本与从技术密集型产业到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路径一致。  相似文献   

11.
基于区位熵对浙江省11市的制造业集聚程度进行测算,并在此背景下利用浙江省县域碳排放数据分析浙江省地区的碳排放时空演变格局。通过区位熵测算结果对各市区的制造业集聚状况进行具体分析,利用Moran’s I指数对1997—2017年间浙江省地区碳排放量的空间相关性进行分析,并结合核密度分析浙江省地区碳排放的空间结构演化特征。结果显示:(1)浙江省嘉兴、宁波、杭州、绍兴的制造业集聚程度较高,说明该地区的制造业发展水平较好;(2)浙江省地区碳排放总量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主要集中在杭州市、宁波市、绍兴市等地县区;(3)浙江省碳排放状况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高值集聚区与低值集聚区主要分别分布在浙江省东北部与西南部地区,变化范围较小;(4)碳排放空间格局从“两主两副四核结构”逐步演变为“五核结构”,高核密度值即主核心区域呈收缩的趋势,较高核密度值即副核心区域有逐渐扩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企业规模异质性与产业集聚: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梅 《经济前沿》2012,3(6):84-100
基于中国制造业数据,本文检验了企业规模异质性与制造业地理集中的互动联系。研究表明企业规模因素对制造业地理集中具有显著影响。按素密集度对制造业的分类回归进一步表明,上述影响存在行业差异:劳动力与资源密集型行业的相关性不稳健,但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结果是稳健的。这意味着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企业规模分布具有地理集中倾向:大市场集中分布了更多大规模企业。这一结论表明制造业集聚具有规模异质性:小规模企业通过集聚经济,促进生产率提高形成制造业集聚,大规模企业则通过集中分布在大市场而形成制造业集聚。另外,从制造业集聚的驱动力量看,制造业集聚的强化效应与地区异质因素两股力量都在推动制造业地理集中,由此可以判断制造业集中趋势还将持续。  相似文献   

13.
文章采用了Eillison和Glaser所设计的公式计算了兰白地区制造业24个行业从1999—2008年间的地理集中指数。结果发现:从兰白地区1999—2008年制造业24个行业的地理集中指数变化率不难看出,制造业总体布局呈现出大范围大幅度集中、小范围小幅度扩散的现象。24个行业中有19个行业的地理集中指数是上升的,且上升的幅度均比较大。从制造业24个行业集中大于扩散的现象可以看出兰白地区目前还处于聚集效应的上升阶段,中心和外围地区的差距则因兰州对白银的扩散效应未完全发挥出来而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经济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中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论的框架下分析了1990~2004年我国地区专业化和产业地理集中的变动趋势,并对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做了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专业化水平和制造业地理集中程度均有较大幅度上升,这和新经济地理论的预测一致。对制造业空间分布的驱动因素分析表明,规模经济是决定制造业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源于地区之间相对技术差异的比较优势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地区间的贸易成本对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影响呈逐步减弱的趋势。产业内联系和产业间联系对制造业的地理集中没有显著影响,从而没有支持新经济地理论的预测。  相似文献   

15.
现代服务业集聚是伴随着城市功能结构的提升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文章以“现代服务业集聚”这一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将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涉及的14个服务行业的相关数据作为统计范围,利用产业集聚测度方法对中国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指数进行测算,分析中国现代服务业及内部行业的集聚现状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服务业区域集聚程度与行业内企业集聚程度存在不一致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地与制造业集聚地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至此生产型服务业集聚水平高于消费型服务业;中国现代服务业地理集聚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资源禀赋对服务业集聚影响较大;伴随着服务业集聚的发展,促进产业扩散的离心力开始显现,部分服务业呈现出地理集聚分散的态势  相似文献   

16.
采用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方法测度2004—2014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与5类细分行业集聚水平,采用GIS空间可视化技术分析高技术制造业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高技术制造业空间集聚特征明显,集聚中心从东部沿海向内陆方向移动,集聚范围不断扩展,集聚水平呈下降态势,但高技术制造业集聚水平始终高于制造业整体集聚水平;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的空间分布主要由非市场因素决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始终呈“沿海型”集聚分布;医药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集聚水平呈著提高;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集聚水平明显下降。最后,提出应从加强对高技术制造业转移与承接的引导、积极促进中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业发展等方面,进一步促进中国高技术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章借助Malmquist指数,测算2011—2020年中国智能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通过核密度与马尔可夫链模型分析其增长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中国智能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逐年递增态势,核心驱动力为技术进步;各代表年份智能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核密度曲线均呈右偏,且曲线波峰高度持续走低;中国智能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布状态难以发生跨状态转移。据此,研究提出培育“绿碳”优势智能制造业集群、加强智能制造业“绿碳”技术竞争力、打造智能制造业“绿色品牌”领军企业等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刘玉桥 《经济地理》2003,23(6):730-730
由中国地理学会、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和湖北省地理学会等单位联合主办、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承办的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于10月16-20日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隆重召开,与会代表500多人,参加会议的有中国科学院系统和地方与地理学有关的科研院所、全国各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相关院系的专家学者和部分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  相似文献   

19.
东北三省是我国老工业基地主要分布地区,曾经为我国经济建设做过重要的贡献,可是专门针对东北三省制造业生产率评价的研究却很少。本文使用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1993—2007年东北地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并对其进行分解。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制造业TFP增速在20世纪90年代总体处于上升的态势,进入新世纪以后明显下降,2005年以来开始缓慢回升。进一步用Bootstrap方法估计东北三省制造业技术效率(TE)及其置信区间,研究发现TE在95%置信区间内的变动轨迹跟TFP增长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了Malmquist指数测算结果是稳健的。  相似文献   

20.
吕明元  麻林宵 《技术经济》2022,41(1):88-100
基于2013—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本文从产品、企业和产业三个层面系统分析大数据与制造业融合的内在机制,从融合基础、融合应用、融合动力和融合效益4个维度构建大数据与制造业融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值法对中国29个省市大数据与制造业融合水平进行测度与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及各省市大数据与制造业融合水平均在不断提升;大数据与制造业的融合水平呈现出区域差异和两极分化的现象,东部地区大数据与制造业融合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动大数据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