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3月1日韩正市长痛斥当前行业协会的两大弊端:养人机构、“二政府”,这预示上海自2002年4月25日全市部署交流行业协会改革工作以来,又次将加大力度推进行业协会的健康发展步伐。市长的痛斥对象虽是行业协会中的害群之马,无疑给沉闷的行业协会体制起到振聋发聩作用,那么行业协会的真正归宿究竟在那里呢?  相似文献   

2.
赵新潮  李峰 《商》2014,(25):234-234
在我国,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政治改革亦随之进行,国家公权力正逐步从经济领域退出,多元的社会治理模式逐步形成,这一过程中催生了一大批行业协会。但由于我们国家长期的特殊的政治历史原因,行业协会的职能发挥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本文从宏观思路及微观举措两个方面为行业协会职能的转变提出了一些基本路径:完备行业协会的合法性,强化行业协会的调控主体地位,削弱行业协会自主性规制,实现行业协会与政府的良性互动,架构有效的行业协会监管机构。  相似文献   

3.
行业协会作为政府和企业以外的“第三部门”,是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有了较快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需要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加快发展。主要建议是:充分认识农民合作的必然性,高度重视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适当下放权力,积极支持行业协会的发展;加快行业协会立法,依法规范管理;加强协会自身建设,增强服务功能;提高参政议政水平,服务政府决策;深化行会理论研究.推动行会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4.
朱伟 《中国海关》2013,(5):73-73
党的“十八大”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及社会团体改革思路,将推动行业协会改革,通过依托市场服务和收取会费等实施运转。这样的改革举措将对口岸协会有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叶茂中 《广告大观》2007,(8S):36-38
叶茂中看行业“生态链” 2004年贾西津、沈恒超、胡文安在(《转型时期的行业协会——角色、功能与管理体制》一书中这样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和政府改革的推进,经济领域的宏观管理正在从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型,行业协会的作用日渐突显出来。如果将行业协会在社会结构中的角色定位与其功能分析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行业协会是联结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行业协会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度,推动我国经济的全球化;另一方面我国将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经济竞争形势,面对反倾销、反补贴等国际贸易中不可回避的问题。行业协会将在实施行业标准,维护市场秩序,培育人才,产业保护,帮助、指导行业和企业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的形势变化等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审批制度改革的推进和机构改革的深化,将促使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客观上要求政府把一部分职能转移给行业协会,行业协会的发展壮大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7.
在企业和市场之间建立一个经济上不依赖政府、权责利相结合既非政府又非企业的中介组织--行业协会,既可以贯彻政府的宏观调控意图,又可以维护行业公平竞争的环境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快行业协会的发展,是适应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魏成 《中国市场》1998,(11):8-9
<正> 机构改革,政企分开。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广阔天地里“撒欢”也“撒野”。行业协会的桥梁中介作用日益凸现。为此,中国工业经济协会受政府委托,自去年4月至今年8月对全国工业系统一级行业协会进行调研,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9.
陈宪 《上海工商》2003,(10):52-53
改革推进到今天,政府领导人深感不解决“深层次问题”已难以求得持续发展。那么,何谓“深层次问题”?从体制的角度看.首要的“深层次问题”就是政府改革.具体地说,是政府机构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进一步减少和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目前,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需要行业协会在政府与市场之间搭建沟通与协调的桥梁。由于政府对行业协会的定位不清,法律保障不健全、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等原因导致行业协会的作用未真正发挥。因此,政府应尽快转变观念与职能,完善立法,改革双重管理体制,与行业协会建立互动合作关系,以促进行业协会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董菲 《WTO经济导刊》2011,(12):82-8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以“小政府、大社会”为方向的政府改革的推进,公民社会的理念深入人心,经济领域的宏观管理正在从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型,行业协会作为政府、市场以及社会的桥梁和纽带,其作用日渐凸显。行业协会承担社会责任对于行业内企业自身及利益相关方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行业协会“挂靠”难逃尴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资委、发改委和商务部等新部委“三定”方案的确定,原“排靠”国家经贸委、计委、外经贸部等部门的各行业协会也明确了“挂靠”去向。当一些行业协会正为“挂靠”到哪里而患得患失时,有关专家学一针见血地指出“挂靠”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既无助于行业协会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建立高效、廉洁的政府,必须对行业协会现行的双重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融入全球经济的进程加快,迫切要求行业协会的行为更加规范,符合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为此,必须加快行业协会的市场化改革和发展,必须以改革行业协会管理体制为核心,以推进市场化运作为原则,为新组建行业协会设立条件,明确现有行业协会规范治理的目标要求,制定政府支持行业协会发展和改革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崔征 《WTO经济导刊》2006,(12):14-15
为了推动中国的行业协会、商会积极有效地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能够将产业和企业的声音反映给政府,为政府参加国际贸易谈判提出台理建议,10月30-31日,商务部世贸司在北京举行“行业协会与商会在国际贸易谈判中的作用研讨会”。  相似文献   

15.
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国家机关党的第十三次会议上讲到,中央国家机关要抓三个转变;一是转变政府职能,二是转变工作作风,三是转变工作方式。如果这三个转变不进行,政府机构改革成果将付之东流;如果人减了、庙撤了、职能不变,人员随时就会膨胀起来。改革逼迫我们尽快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使行业协会的作用真正得到发挥,并承担起政府转移出去的一些职能。这实际上是政府机构改革后对行业协会的培育和发展提出的一个新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6.
协同治理能促使不同利益主体相互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我国行业协会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协同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政府与行业协会在事中事后监管领域已基本具备协同的条件和机制,但仍面临法治机制不完善、政府职能转移不彻底、协会自我管理和发展能力比较薄弱的困境。因此,为推动政府和行业协会商会形成新型合作互动关系,应加快行业协会商会专门法的制定进程,加快推进行业协会与行政部门脱钩改革,加强行业协会自身建设,提升行业协会监管水平,从而促进政府与行业协会发挥各自优势,协同监管市场主体,维护市场秩序的稳定,促进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商会短波     
《中国工商》2004,(2):108-109
经济动态:行业协会改革的思路浮出水面;尹明善:“非公有制经济要唱主角,缺了‘科技’不成席!”;战胜自我的人生最精彩——光友薯业董事长邹光友川大讲述奋斗史;甘肃工商联:非公企业以发展实绩喜庆50华诞。  相似文献   

18.
高长春  刘诗雨 《中国市场》2022,(14):143-150
通过建立政府与行业协会双重监督以及依靠“隐形契约”进行企业监督的“政府-行业协会-创意企业”三方博弈,分析了不同情况下博弈参与主体的平衡点稳定性,并发现不同情况下的演化稳定策略并不相同。通过数值仿真模拟对比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单独依靠行业协会对企业诚信合作进行监督无法达到推动企业诚信合作行为的目的,只有在政府对企业直接调控的情况下,企业才会趋向于诚信合作。政府的调控和监督是推动企业诚信合作的主要动力。行业协会的“隐形契约”必须建立在政府强有力的书面正式约束基础上才可能具有约束能力。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通过调整外部激励情况可以促进“隐形契约”的约束力,并使得政府监督力与“隐形契约”促进企业诚信合作。  相似文献   

19.
四、注意探索行业协会保护国内市场的特殊作用l.对行业协会仅仅可以自律的理解是片面的,行会可以通过自己行规进行“律他”。这就是各国现有的行会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所实现的分别保护本国市场的特殊功能。现在需要尽快着手对西部地区尚未普遍成立的各种行业协会(这里主要指工业经济类行会),进行观念的转变和符合现代市场经济需求的行会组织的重组整合。2.真正的行业协会还是消减政府冗员,保证机构精简,迅速而有效地转变政府职能的主要途径。只要行业协会填充政府与企业之间巨大空间,大量西部精简的公务人员可以从事行业协会工…  相似文献   

20.
应对反倾销     
《中国工商》2004,(1):34-35
应诉反倾销是一项需要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协调作战的系统工程。经历过反倾销调查企业的经验是:应诉越快越好.企业越多越好,证据越细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