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适用性及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货币政策框架的一个重要环节。中介目标之所以重要,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货币政策作用机理具有滞后性与动态性;二是为避免货币政策制订者的机会主义行为,需要货币当局设定一个名义锚。从1996年以来,我国就正式将货币M1的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2.
蔡璟霞 《特区经济》2006,211(8):84-86
货币供应量与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理论与现实中都具有可行性与缺点。但是,根据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已经存在被利率所取代的可能性。本文主要比较性地讨论利率取代货币供应量在我国未来的货币政策中作为中介目标的可能性,并对我国未来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 货币政策理论是关于货币政策的目标、操作工具、中介指标、作用、传导机制、操作规则以及有效性等方面的理论.央行为实现调节经济的最终目标,往往借助各种政策工具影响中介目标,进而达到调节经济的目的.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有利率和货币供给两种.凯恩斯主义者主张以利率作为中介指标,而弗里德曼(Friedman,M.A,1968)则主张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指标.  相似文献   

4.
张琦 《北方经济》2007,(10):47-48,92
面对当前国内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质疑,本文利用SVAR模型的相关理论,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来观察以广义货币M2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冲击对我国产出和价格水平的影响轨迹和影响程度。结果发现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对产出的提高和价格水平的上升都有促进作用,但这一作用相当弱,并且持续的时间很短。由此本文认为,单一地以调控货币供应量为主的货币政策不足以影响我国的产出和价格水平,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不应该一成不变,而应是相机抉择的。  相似文献   

5.
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及其检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我国 90年代以来的季度经济数据 ,通过对AD AS方程的拟合 ,检验了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结果表明 ,现阶段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已存在较大缺陷。主要原因在于 ,公众预期的变化和利率管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扭曲了货币政策传导 ,而证券市场的反常波动又经常造成货币的大量“漏损”。因此本文认为 ,目前央行可尝试采用基于货币供应量和名义利率指标的混合货币政策规则 ,作为对现行货币供应量规则的改进。  相似文献   

6.
李晚华 《特区经济》2005,(11):209-210
一、国际上关于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主要理论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的理论是随着货币主义理论的兴起而产生和发展的。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利率为关键环节,货币政策首先引起利率的变化,通过利率传导机制引起投资发生改变,从而引起总需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传统货币供给理论进行了梳理,从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角度,指出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较强.从而使得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存在可控性差的问题。根据我国目前的现状以以度货币供应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8.
基于协整和误差校正模型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M1流通速度与收入、通货膨胀率和货币化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M2流通速度与收入、价格指数、货币化变量和储蓄率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所有符号符合理论预期。M1流通速度的短期动态函数的稳定性比M2的要差一些。这表明目前我国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可行的,且应主要以M2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同时不忽视对M1的监测。  相似文献   

9.
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稳定币值,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中央银行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控制和调节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来实现这个最终目标的。本文通过探讨货币是中性还是非中性,货币供应量是内生还是外生,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否畅通这三个问题,最终得出了我国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0.
开放经济下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末,一些国家陆续放弃了传统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转而采取直接盯住通货膨胀目标的货币政策。随着我国经济和金融的发展,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着诸多问题。鉴于通货膨胀率作为中介目标具有显著优势,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1.
张琦 《北方经济》2007,(20):47-48
面对当前国内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质疑,本文利用SVAR模型的相关理论,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来观察以广义货币M2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冲击对我国产出和价格水平的影响轨迹和影响程度.结果发现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对产出的提高和价格水平的上升都有促进作用,但这一作用相当弱,并且持续的时间很短.由此本文认为,单一地以调控货币供应量为主的货币政策不足以影响我国的产出和价格水平,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不应该一成不变,而应是相机抉择的.  相似文献   

12.
央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不论采用怎样的中介工具,最终的调控对象都要落到货币供应量这个指标上来,如果央行所选取的中介工具与货币供应量不存在灵敏的互动关系,那么这个中介工具也就无法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我国在货币政策选择上存在许多自相矛盾之处,主要包括总体目标和中介目标不明确;货币政策缺乏常规的政策工具;政策实施的独立性受到僵化的汇率政策的限制;政策操作的实际效果与政策制定的初衷相背离等等。因此,货币政策的运行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货币需求是制定货币政策的出发点.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长期以来就被看作货币政策实施的前提条件。我国自1994年开始按季度向社会发布货币供应量.1995年尝试把货币供应量纳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体系.1996年正式把货币供给量作为的中介目标.因此分析货币需求并建立中国的货币需求函数.对于央行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中的协整理论.分析了中国的狭义货币需求.发现狭义货币供给量、实际GDP、股票交易额和利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短期货币需求模型.最后根据有关实证结论提出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4.
何福林  郑享清 《特区经济》2007,219(4):69-70
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GDP的时间序列变量进行ADF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然后建立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IRF),分析以M2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对产出GDP的效应,最后对以M2作为中介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和分析,并提出加强M2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对产出更为有效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周光友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11):58-61
文章以电子货币为视角,将电子货币引入传统货币层次理论的分析框架,在对电子货币的替代效应对货币层次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层次的划分方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从而加大了中央银行选择货币政策工具和目标的难度,并对电子货币条件下货币层次划分的可能性、可行性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靠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明显的进展。货币政策操作达到了预期目标,基本上实现了以基础货币为操作目标,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目标体系。货币政策操作模式也逐步由计划型直接金融调控转向市场型间接金融调控。这一重大转变,为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还要看到,  相似文献   

17.
运用相关系数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实证分析股票市场对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影响,并从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角度分析股市对我国货币供应量中介指标的影响,最后提出短期内将股价纳入货币政策监控目标、长期将其纳入广义价格指数成为货币政策目标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货膨胀钉住制度相对于相机抉择的制度优势,以及通货膨胀钉住制度的国家成功的货币政策经验给了我们一个启示:鉴于我国货币政策在保持价格稳定方面所存在的缺陷,以及货币供应量已不适宜作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我国的货币政策改革可以借鉴通货膨胀钉住制度国家的经验,由货币供应量目标向有弹性的通货膨胀钉住制度过渡。  相似文献   

19.
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传统金融理论,衡量一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其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可控性和可测性三个方面.对我国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的评价就是以此为基本依据。而我国的学者质疑货币供应量这个中介目标的合理性大多也都是从这三个标志出发的。但从金融创新、基础货币的可控性下降、货币乘数的不稳定性、以及货币流通速度的不稳定性等角度进行分析,也可得出相同的结论。这些方面的研究归根结底都是反映这三个标准。因而本文也试图从这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本文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钟伟 《西部论丛》2006,(3):90-90
第一,关于货币政策,2006年的趋势是中性趋暖、难以确定。从2005年的货币政策运行情况来看,截止到2005年11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8.3%,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12.7%;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2.2万亿元。除了信贷投放和年初调控目标一致以外,各口径货币供应量都快于年初预期,显示虽然2005年货币政策的预期调控较为紧缩,但实际执行却偏向温和扩张。目前货币供应的回升并没有伴随信贷投放的同步增长,出现了所谓“松货币、紧信贷”的矛盾局而,因此判断未来货币供应可能会适度收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