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西北五省区旅游经济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西北五省区为研究对象,采用位序法对各省旅游资源禀赋进行分析,陕西、甘肃、新疆的旅游资源总丰度居于前三位。在此基础上,选取1998年~2006年各省的旅游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总人口为指标,分别对五省区的旅游经济总体变化、地区间旅游经济差距和旅游业在各省产业地位的变化进行研究,表明西北五省区旅游经济存在绝对差异扩大、相对差异缓慢下降的趋势;五省区地区间旅游经济差距逐渐减小而各省区旅游业的地位在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2.
2013年是武汉市旅游经济运行与发展的关键一年。截至2013年12月底,武汉市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人数为170221143人次,同比增长21.00%;旅游总收入16334018万元,同比增长20.70%。2013年武汉市发展速度竞争力居全国榜首,在全国15个副省级重点城市中,武汉市旅游综合竞争力排名第6位,旅游现实竞争力进入三甲,发展环境竞争力居中,总体处于第二梯队首位,华中区域旅游中心的地位进一步确立,向国家旅游中心城市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基于1998年至2006年长三角15个地级市的旅游总收入,应用首位分布和位序-规模分布的研究方法,对长三角的旅游城市核心-边缘空间结构进行实证研究,揭示了旅游城市的空间演变过程,得出结论:长三角旅游城市空间格局在总体上是均衡的,核心城市上海的首位分布虽然很高,集中的力量依然存在,但等级系统发育较好,核心城市的扩散作用正逐步加强,已经形成杭州、苏州、南京二级核心城市和无锡、宁波三级核心城市。试图探索一种核心-边缘空间结构演化过程和阶段的定量研究方法,并尝试解释其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力图拓展该理论在旅游地理学上的应用,丰富该理论本身的内涵、应用及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优秀旅游城市的创建为城市旅游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进行优秀旅游城市空间演化研究,有助于认识与把握区域优秀旅游城市空间演化规律,促进区域旅游发展。选取2000年、2005年和2010年为时间研究截面,采用标准差与离差系数、旅游经济联系和Zipf维数,分别从空间经济差异、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等级结构三个方面分析湖北省优秀旅游城市的空间演化。研究结果表明:(1)湖北省优秀旅游城市旅游经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优秀旅游城市空间发展不均衡性增强;(2)湖北省优秀旅游城市旅游经济联系总量在空间上呈现出以武汉市为中心向周边逐渐衰减的规律,武汉市在湖北省优秀旅游城市旅游经济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3)湖北省优秀旅游城市等级结构总体上呈优化趋势,但中间层次的优秀旅游城市还很欠缺。最后,就湖北省优秀旅游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基于27个省(区)2000-2011年的面板数据,运用核心-边缘结构理论、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以省会城市为核心的旅游空间状态、演变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以省会城市为核心、其他区域为边缘的核心-边缘结构发育典型;省会城市旅游经济在总体趋于扩散的大趋势下,同时存在着空间集聚;边缘地区区位条件改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促进了旅游业的扩散,弱化了省会城市的集聚状态,而其较高的对外开放水平仍然支持旅游业发展的空间集聚。  相似文献   

6.
桂林国内旅游市场若干情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我国国内旅游发展迅猛,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96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6.3亿人次,国内旅游总收入人民币1638亿元。桂林作为著名旅游城市,除国际游客以外国内游客也纷沓而来,1996年仅32家涉外饭店有组织接待国内游客就达到49.26万人。但对桂林国内旅游如何评价、产品如何开发、产业如何发展等等,这些问题由于对国内旅游市场现状缺乏详细了解,一直没有很好解决。  相似文献   

7.
大连、杭州、成都作为中国首批"最佳旅游城市"试点城市,其区位差异、旅游资源禀赋差异等决定城市旅游发展战略不同选择路径。文章以2001-2007年为时间序列,选取旅游企业业绩、旅游支撑系统、旅游业未来发展潜力3个一级指标和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等25个二级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历年3个城市旅游经济发展作对比研究。根据不同城市旅游发展情况提出旅游发展战略:旅游资源相对稀缺但旅游支撑系统完善的大连应该选择将旅游产品开发重点落在大型节庆活动、商务会议及会展方面的比较优势战略;旅游企业业绩突出的杭州应该选择强化合作机制,优化旅游服务质量的市场化战略;旅游资源导向型的成都应选择加强城市旅游支撑系统投资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政府主导战略。  相似文献   

8.
运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相关指标、城市地理学中的首位分布理论和统计学中的差距分析工具泰尔指数,研究1997-2008年间西部各省(市、区)入境和国内旅游收入总体差异、位序变化及地带间、地带内和省际差异变化状况。研究发现:①西部12省(市、区)旅游业发展不平衡,而且其不平衡格局相对稳定;②入境旅游收入首位分布特征不明显,国内旅游收入首位分布特征显著;③云南省是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势头最好的省份,陕西省入境旅游优于国内旅游,四川省国内旅游优于入境旅游,重庆市的旅游地位与其直辖市地位不相匹配,内蒙古自治区入境旅游发展相对较好,入境和国内旅游发展潜力大,贵州省的国内旅游发展突飞猛进,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国内旅游发展则不容乐观;④入境与国内旅游收入地带内差异明显大于地带间差异,是省际差异的主要来源;入境旅游中西南是地带内差异的主要贡献者;而国内旅游2004年之前呈你追我赶之势,2004年之后西北成为地带内差异的主要贡献者;⑤西部地区旅游经济差异主要是旅游资源、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旅游服务设施及政治与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经贸旅游产业是有着光明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据调查分析,经贸旅游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2005年经贸旅游的总收入仅占我国旅游业总收入的7.5%左右,在我国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文章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具体分析了现代社会新兴的经贸旅游产业,并为指导安徽省经贸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提出了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0.
基于修正的万有引力模型测算山东省2017年17个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度及联系量,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整体和个体两个角度对山东省旅游经济联系网络进行分析,借助Ucinet 6软件中的网络分析等工具获取整体网络密度、中心度、结构洞、核心-边缘等数据,从而为山东省旅游经济的发展模式提出建议。研究发现:山东省旅游经济联系量前5位的城市为济南、泰安、淄博、青岛、潍坊;山东省旅游经济联系整体网络结构相对松散,区域性聚集现象明显;综合中心度、结构洞和核心-边缘模型可以将山东省17个城市分为核心区和边缘区,并提出"东中协同、以中带西"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入境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旅游产业素质、调整旅游产业结构、增加外汇收入、增进国际交流起着积极作用。基于竞争态和亲景度的方法对杭州入境旅游客源市场进行分析,并对杭州入境旅游市场进行了预测,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61,0.961,0.923,拟合度好。  相似文献   

12.
以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为基本地域单元,利用1996—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定量分析了国际旅游收入的时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①省级行政区间的国际旅游收入的绝对差异不断扩大,且速度不断加快;相对差异逐年缩小,下降幅度较小。②国际旅游收入地域空间集聚态势显著,国际旅游收入发达省级行政区全部集聚在东部沿海。③根据其相对发展速率和收入水平,可以划分为高高(HH)、高低(HL)、低高(LH)和低低(LL)4种空间发展类型,低低型(LL)数量及比重占绝对多数。④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客源市场距离、区域开放程度、区域发展政策和基础设施,是影响国际旅游收入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优化省级行政区国际旅游收入差异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层区(地市级及其以下行政地域单元)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对促进我国旅游业发展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而对已经完成的基层区旅游规划进行修编则是旅游规划编制与完善的重要环节。本文以三门峡市为例,初步探讨了旅游发展规划修编的若干问题,并结合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建设、旅游空间布局、旅游市场营销等方面进行了典型分析。  相似文献   

14.
生态位理论已经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尝试将生态位理论引入旅游地竞争中,提出旅游地生态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态单元的状态,如游客数量、环境容量、资源开发量、旅游收入等;二是生态单元对环境的现实影响力和支配力,如游客年增长量、旅游收入年增长量、资源消耗量等。两者的综合体现了特定旅游生态单元在旅游生态系统中的相对地位和作用,即旅游地生态位。在此基础上,以位于皖南的黄山、九华山、齐云山三座名山为例,提出旅游地竞争的生态位扩充策略和生态位分离策略,不仅为国内其他旅游地竞争提供借鉴,并且充实了旅游地竞争理论。  相似文献   

15.
新疆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实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新疆15个地、州、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00-2004年各地州市旅游经济的变化特征调查,发现新疆区域旅游经济存在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缓慢下降的总体趋势。并进一步揭示出各地州市在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产业地位上的差异规律。最后运用累计循环论,解释了新疆旅游经济差异存在的原因.提出缩小区域差异,合作发挥各地州市旅游优势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旅游对于经济发展滞后的山区边缘县业说,无疑是发展的一次机遇。灌阳处在大桂林旅游圈东部旅游线上,有千家洞、月岭古居居、黑岩、灌江、文市石林等景观资源。把旅游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新增长点,以带动相产业发展,是灌阳发展战略的重要这点。为此,旅游开发必须从灌阳县情和旅游市场需求趋势出发,科学规划、逐步推进、与时俱进;严格控制没有市场吸引力的旅游景区和项目建设;建立旅游产品开发的利益协调机制,提高地方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加强以灌江河谷为重点的绿色家园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实现观光度假型旅游产品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7.
旅游学一些基本概念内涵与外延的不清晰,直接影响了旅游科学研究和旅游学科体系的完善.在分析已有定义的基础上,分析了旅游业产品的构成和旅游吸引(物)的概念,提出旅游业、旅游业产品和旅游产品的定义,认为旅游是综合性的社会现象,旅游业是旅游的组成部分,旅游产品由旅游业产品和目的地公共产品构成.  相似文献   

18.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具有独特的优势,也取得了累累硕果。云南省丽江市通过发展旅游业推动了经济增长,促进了农民增收。利用丽江市2001-2010年旅游业总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对旅游业提高丽江市农民纯收入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业对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存在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19.
旅游扶贫是安徽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贫困地区旅游发展由成本、收入和非经济要素相互影响,共同决定。安徽旅游扶贫需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在经济地理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系统布局,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安全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业是少效民族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安全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制约着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基于此,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特点出发,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安全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研究。首先,通过对少效民族地区旅游的特点与安全问题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指出文化差异性、进入困难性、社会环境欠稳定性、自然环境特别性、基础设施不完善性等特点直接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安全性;通过整理、归纳和分析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安全事故统计数据及典型案例,将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安全问题分为文化冲突类、自然环境类、故意犯罪类、交通事故类、意外事故类等5种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安全问题具有突发性、复杂性、集中性、防控困难性等个性特征,研究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安全的发生规律具有人群、地理、时间等方面的规律;最后,针对以上的分析和研究结果,从政府、企业、旅游地社区、旅游者4个角度提出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安全控制与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