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入境旅游等级规模结构的认识与把握,有助于旅游目的地建设以及市场营销.从入境旅游目的地和市场的角度出发,运用首位度模型、位序一规模模型对湖北省入境旅游等级规模结构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湖北省入境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市场在等级规模上发展不合理,入境旅游目的地首位分布结构突出,入境旅游市场首位分布尚不明显l(2)入境旅游目的地等级规模分布较为分散,具有“两头大,中间小”的格局,处于核心极化阶段,首位入境旅游目的地——武汉的垄断性强,中间层次的入境旅游目的地较为欠缺I(3)入境旅游市场等级规模分布较为均匀。等级规模体系发育不完善.最后,就湖北省入境旅游等级规模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运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相关指标、城市地理学中的首位分布理论和统计学中的差距分析工具泰尔指数,研究1997-2008年间西部各省(市、区)入境和国内旅游收入总体差异、位序变化及地带间、地带内和省际差异变化状况。研究发现:①西部12省(市、区)旅游业发展不平衡,而且其不平衡格局相对稳定;②入境旅游收入首位分布特征不明显,国内旅游收入首位分布特征显著;③云南省是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势头最好的省份,陕西省入境旅游优于国内旅游,四川省国内旅游优于入境旅游,重庆市的旅游地位与其直辖市地位不相匹配,内蒙古自治区入境旅游发展相对较好,入境和国内旅游发展潜力大,贵州省的国内旅游发展突飞猛进,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国内旅游发展则不容乐观;④入境与国内旅游收入地带内差异明显大于地带间差异,是省际差异的主要来源;入境旅游中西南是地带内差异的主要贡献者;而国内旅游2004年之前呈你追我赶之势,2004年之后西北成为地带内差异的主要贡献者;⑤西部地区旅游经济差异主要是旅游资源、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旅游服务设施及政治与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借用基尼系数、变差系数、首位度等计量指标工具,以入境旅游人数为指标,研究了中国20个旅游城市入境旅游市场规模的空间差异性。研究发现,中国20个城市入境旅游市场规模的相对差异日渐缩小,旅游产业发展日益均衡,但各城市位序变化的特征不同。根据各城市入境旅游市场规模位序变化的特征,将20个城市分为加速发展型、减速发展型、稳定发展型和波动发展型等4种类型。同时,利用SPSS统计软件测算的城市入境旅游市场规模的差异与城市GDP存在较高的相关性,且关联度相当显著。构建统计量对城市入境旅游人数与城市GDP的耦合度进行测算,依据不同城市二者之间耦合程度的不同,将其分为低耦合、中耦合和高耦合3种类型,其中,南京市和杭州市两个城市入境旅游市场规模与城市GDP的发展高度耦合,两者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最后分析了不同耦合度的城市旅游产业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4.
为科学、准确研究陕西入境旅游发展的区域差异,文章借鉴研究区域经济规模和位序差异的成熟方法,选取2001--2010年国家和陕西省统计年鉴中陕西省7个重点城市的相关数据(2003年由于非典原因除外),对陕西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发现陕西入境旅游业发展空间差异较大,但有逐渐缩小的趋势,7个重点城市入境旅游发展不平衡且不平衡格局相对稳定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陕西入境旅游规模位序差异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通过分析相关数据, 为缩小中部地区城市旅游经济差异、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依据, 以促进中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方法/过程以旅游外汇收入为测度指标, 将统计学和ESDA方法结合, 分析2003-2013年中部地区城市入境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 结果/结论(1) 时间演变方面:绝对差异持续扩大, 相对差异表现为波浪形下降趋势, 但依然处于高位运行; 依泰尔系数分解可知, 安徽、河南、湖北、湖南省内差异和省际间差异交替变化, 为差异主要贡献者; Global Moran's I分析表明中部地区入境旅游经济未形成明显的高水平城市集聚区。(2)空间演变方面:高水平城市基本为各省省会及其周边城市或拥有高级别旅游资源的城市; Local Moran's I说明中部地区入境旅游经济逐渐形成两级"核心-边缘"空间结构。(3)中部地区入境旅游经济差异影响因素: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特殊事件。  相似文献   

6.
核心-边缘理论提供了一个关于区域空间结构及其形态变化的解释模型。以陕西省为例,利用核心—边缘理论研究了入境旅游区域空间结构的时空演变及关键影响制约因素。研究结果显示,陕西省入境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发育典型;西安市入境旅游规模首位度十分明显,处于陕西省入境旅游区域发展的核心支配地位,其他城市处于边缘地位;入境旅游区域空间结构呈核心集聚型,核心城市的极化效应明显;陕西省各城市资源禀赋、经济规模、航空运输条件、对外经济联系、旅游接待能力等是导致这种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的关键影响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7.
中国主要旅游城市入境旅游客流季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入境旅游客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充分理解入境旅游客流季节性形成机制,客观评价目的地季节性特征,是目的地之间取得有效合作的前提条件。选取我国20个主要旅游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基尼系数分析了入境旅游客流季节性分布的不均匀性,研究结果发现,我国东部区域旅游城市入境旅游客流分布相对比较均匀,西部城市入境旅游客流分布相对比较集中。运用多维标度法分析了我国20个主要旅游城市入境旅游客流和入境台湾游客季节性需求分布的相似性,研究结果发现,地域和经济相近的旅游城市的季节性需求分布具有较大相似性。最后,从产品、价格、联合营销等方面提出了目的地应对季节性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基于SSM方法分析云南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结构演变及未来发展趋势, 提出云南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优化的营销策略。 [方法/过程]本文在选取云南省2001年至2015年境外旅游客源相关数据基础上, 利用SSM分析法, 评价云南省境外旅游市场结构变化及客源市场变动趋势分析。 [结果/结论]研究显示:云南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发生了显著的结构性变化, 多个客源国(或地区)的客源市场结构地位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从地域空间结构来看, 整体上形成了以亚洲为核心的圈层递减现象, 且明显受文化背景、地缘关系、境外经济发展环境、社会安定等因素影响; 云南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主体较为多元化, 但仍以局部客源区域为主, 呈散状分布于全球各地; 云南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总体发展出现衰退趋势, 要实现入境旅游的转型升级需统筹规划、创新营销渠道。   相似文献   

9.
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拥有发展入境旅游的良好条件,但目前入境旅游发展水平较低,存在很多问题。选取1997-2008年武汉市入境旅游统计数据,对客源市场的年际变化、空间及消费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找出入境旅游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分级开发、加大促销力度、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和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经贸联系的具体对策,以加快武汉入境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旅游外汇收入为测度指标,采用统计学和ESDA方法,分析2003—2014年湖北省入境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了入境旅游经济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时间演变特征方面。绝对差异呈持续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呈“N”形变化,处于高位运行;依泰尔系数分解特性可知,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省入境旅游经济差异的主要贡献者;Global Moran’s I值表明,湖北省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在空间上相邻。(2)空间演变特征方面。湖北省各地区入境旅游经济等级层次增加,等级数量结构趋向于“瘦高形”,但低于平均水平的地区占绝大多数;高于平均水平的地区为省会城市或拥有高级别旅游资源的地区,它们对全省入境旅游起决定作用;Local Moran’s I值表明,湖北省入境旅游经济呈现“双核”空间结构。(3)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产业政策、重要事件是湖北入境旅游经济差异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采用希芬达尔-希斯曼指数(HHI)、聚类分析及波动周期理论,对1990~2003年间桂林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结构的演变趋势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规律:桂林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呈现波动起伏的发展周期,但稳定性逐渐增强;各入境客源市场特征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入境客源市场集中程度逐渐降低,入境旅游客源细分市场的数量不断增加,且入境客源细分市场之间占有的市场份额差距加大。根据演变规律,提出了深层次开发桂林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采用1999-2009年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数据,运用区域经济学差异分析方法,分别对中国国内、入境和整体旅游经济时空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在揭示三者时空差异演变特征基础之上,进一步对其时空差异结构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解构分析。研究表明,就演变特征而言,国内、入境和整体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绝对差距均呈现不断扩大的态势,然而相对差距总体表现为逐渐减小。其中,入境旅游经济发展的绝对差距扩大速度、空间差异非均衡性程度、集聚垄断程度都要高于国内旅游经济和整体旅游经济;就其时空差异内部结构分解而言,东部地区省际间国内、入境和整体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程度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省际间国内、入境和整体旅游经济差异贡献率最高,不仅是引起地区内差异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导致中国国内、入境和整体旅游经济省际差异的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入境旅游发展的省际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入境游客人天数和旅游外汇收入两个指标,运用均值比率和标准差对中国大陆入境旅游发展的省际差异现状及近十年来的差异变化情况进行探讨,并根据目前的差异性进行区域聚类分析。然后,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研究旅游产品、知名度和区位条件等因素对中国区域入境旅游发展(包括入境游客规模和外汇收入)的综合影响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中国入境旅游发展省际差异很大,集聚现象非常突出,7~8个发达省域的入境旅游发展总量超过全国的三分之二,且都位于东部地区,但近十年来这种差异在趋于减小;知名度和区位距离对省域入境旅游发展影响显著,且影响方向相反,知名度呈现正向影响,区位距离起着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为研究单元,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Gini系数、nich指数等指标定量分析1997-2012年长江三角洲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市域差异的收敛和分散及入境、国内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异特征,从整体到局部的空间特征上揭示长江三角洲旅游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区域差异的演变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三角洲旅游经济差异有缩小趋势,同时国内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性是造成长江三角洲旅游经济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2)长江三角洲旅游经济呈现出显著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特征,核心城市与其他城市的梯度差异较大;(3)长江三角洲的入境旅游经济差异明显大于国内旅游经济差异。  相似文献   

15.
入境旅游是旅游活动的基本类型之一,是旅游外汇的重要来源。本文概述了旅游流的研究状况,分析了河南省入境旅游流的时空演变,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河南入境旅游流在时间序列上年度变动幅度较大,并且呈现逐渐加大的趋势,而季节变化的幅度较小;在空间上,从入境旅游的三大组成部分来看,入境旅游流的集中程度较高,属于高度集中型;从外国游客的构成来看,其旅游流的集中性呈现下降趋势,旅游流来源越来越广泛,旅游市场变得更加稳定。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采用1999-2007年各省的旅游收入数据,在基尼系数因子分解的基础上,将入境收入因子和国内收入因子对区域旅游收入差异的贡献变化分解为结构性贡献和集中性贡献两种类型。结果表明:(1)我国区域旅游收入差距呈下降态势;(2)国内旅游对区域差距的贡献较入境旅游要大,前者呈上升态势,后者呈下降态势;(3)入境旅游收入因子贡献变化分解出的结构效应对缩小区域差距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分解出的集中效应则起着拉大区域差距的作用,但由于结构效应所产生的缩小影响大于集中效应产生的扩大影响,因而入境旅游收入因子总体上使区域差距缩小;(4)国内旅游收入因子贡献变化分解出的结构效应拉大了区域旅游发展差距,而分解出的集中效应对区域差距的影响表现得较为复杂,但由于其结构效应所产生的扩大影响居主导地位,因而国内旅游收入因子总体上拉大了区域差距。此外,采用泰尔指数和四分法对地区差异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地区内部差距贡献率所占比重较小,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区间差距是区域旅游发展差距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以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吸引着海内外游客,近些年云南省入境旅游发展迅速.通过对云南省2002—2012年入境旅游流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分析研究发现:从时间演变上来看,云南省入境旅游发展保持着良好的态势。但仍有较大的拓展空间从空间结构特征上来看,云南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较为集中。主要为港澳台以及亚洲一些国家,同时,入境旅游客源市场范围越来越广.客源市场空间结构逐渐趋于优化。  相似文献   

18.
基于江苏省2000年和2007年国内旅游抽样调查数据,以苏北为案例区,对国内客源市场的空间分布、地理集中性、时空演变以及旅游者的空间行为进行分析,得出苏北旅游流具有区域内聚、区间差距大、区位效应明显等特征,进而从资源、产品、市场营销等角度提出了苏北旅游发展战略调整措施。  相似文献   

19.
选取代表入境旅游市场发展规模的入境旅游人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探讨和揭示中国入境外国旅游市场发展变化态势.结果显示:中国入境外国旅游市场性别关联度为男性〉女性,年龄关联度为15-24岁市场〉25-44岁市场〉45-64岁市场〉65岁以上市场〉14岁以下市场I旅游目的关联度为商务会议〉员工服务〉其他〉观光休闲〉探亲访友。因此,可以用男性市场、15-24岁市场和商务会议市场预测入境旅游发展态势,以此做出入境旅游营销费用和营销努力大小的决策.然后,在营销费用和营销努力的匹配方面.应向男性市场、25-44岁与45-64岁市场、商务会议与观光休闲市场倾斜.  相似文献   

20.
偏离—份额分析法(简称SSM)是考察区域经济结构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SSM方法对2000年至2012年大连市入境旅游人数的分析,依据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对大连市各客源国或地区样本的分析,将大连市入境旅游市场划分为优势市场、潜力市场和弱势市场;并建议主抓重点市场、创新营销思路、加强软硬件建设、注重整体环境的塑造,来提升大连市国际旅游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