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互联网金融时代,中小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同时存在.本文建议中小商业银行通过提高大数据挖掘、分析、治理和应用能力,加大非纯粹网络银行和纯粹网络银行建设力度,培养和引进复合性金融人才,尽快实现全面转型来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入世后,外资银行在我国将争相筹建,招才引智,使我国金融人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冲击.为此,必须增强金融人才培养的紧迫感,建立高素质的金融人才队伍,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才能应对外来金融力量的强大冲击,发展我国金融事业.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金融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缺乏具有战略眼光、熟悉国际金融业务并具有防范金融风险能力的高层次金融人才,高层次金融人才的培养主要靠高等金融院校.本文探讨了振兴我国高等金融教育的几种途径.  相似文献   

4.
现代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需要高素质金融人才的支撑.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培养水平,文章对近年来金融人才培养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统计研究,从培养现状、发展趋势、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等方面归纳了主要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金融电子化建设起步较早,发展较快,规模较大,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广东电子银行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发展规划缺乏全局性,长远性,建设布局不平衡;电子化网络建设资金来源不稳,投入不足;电子商务水平不高、网络银行尚未成熟等。因此应建立规范电子银行业务的法律体系;政府部门要加强电子商务管理,规划和调控;改革银行卡经营管理体制,提高监管水平,要大力推进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继续为广东网络金融的发展和风险防范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电子化应用水平,培养和引进高素质金融电子化人才,全面加强电子银行风险的防范。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金融教育获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世纪之交的最近10年完成了跨越式的发展.从我国经济金融改革与发展对人才和人力资源的需求结构来看,更需要大量能够尽快适应第一线工作的、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金融财经类人才应具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和基本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是新形势下金融财经类院校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7.
融合创新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当看到,我们生活在一个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无所不在的时代,伴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百姓从银行缴费,刷卡消费,到买卖股票、办理保险,都离不开金融服务,而营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与加快金融产品的普及,既需要正确的金融理论和到位的金融知识宣传加以指引,更需要高素质的金融人才.由于目前我国金融从业人员的金融意识和金融知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远远不能适应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要求,这一现状不仅不利于我国未来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时也对我国公民实现理性投资和享受现代金融服务便利造成一定程度的梗阻.因此,通过多种手段加强金融学术研究成果传播与金融知识的普及,进行金融教育改革,培养金融创新人才,对促进金融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金融业将随着经济全球化而实现全球化.而我国金融业还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成为既能支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又能防范金融风险,高效运转的行业.因此,要想发挥其现代经济核心作用就必须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高素质金融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政治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素质;外语、计算机等工具运用能力素质;预测决策、专业经营管理、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素质.  相似文献   

9.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金融业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我们只有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金融管理经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金融创新,建立健全金融法律框架体系,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同时结合本地实际,发挥自身优势,才能在国际金融竞争中具有立足之本,为创建“地方金融安全高效区”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金融学、金融学科建设与金融人才培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素质金融人才。恰当地定位好金融学科建设;要加强对金融基础理论和前沿理论的研究与探索;采取措施更新金融学教学相关的硬件设施,更新部分教材,改革教学方法;重视金融学师资队伍建设。金融人才培养应树立培养意识:在确立金融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时应以市场需求为主要依据;应遵循金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协作原则,分别确定各层次的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树立个性化教育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