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高M2/GDP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本文基于协整理论,以误差修正模型把我国GDP与M2关系分解为长期均衡关系与短期关系,并根据"十三五"期间GDP不低于6.5%目标,测算出我国M2长期均衡供应量与短期供给量,进而估算出均衡与短期M2/GDP.结果显示,"十三五"期间M2/GDP值还继续攀升,严重偏离均衡值,将给我国带来通货膨胀的风险.为此,国家在"十三五"期间应有效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度控制M2规模,更主要的是盘活M2存量,提高M2对GDP的增长效率,化解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2.
融资结构、不良资产与中国M2/GDP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对中国M2/GDP表现异常的解释至少需要说明两个现象,一是M0/GDP在1980年至1993年保持上升趋势,但1993年以后则相对比较稳定,而M2/GDP在1985年以后一直保持上升趋势;二是什么因素导致中国M2/GDP比其他国家高。从货币基础理论出发,本文认为银行主导的金融系统和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资产的存在是导致中国M2/GDP异常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GDP的比例持续升高,由于这一指标反应了一国货币化程度和金融深化程度,过高的比率与我国金融发展现实不符。本文重点从货币供给和金融体制两方面探讨了M2/GDP持续走高形成的原因,并分析了这两个原因之间的内在机理,最后探讨了适度合理的M2/GDP比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国M2/GDP比率的持续快速上涨已经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中国M2/GDP比率变化受哪些因素影响,其不断上升的背后原因到底是什么,将对这些问题的相关研究做一个梳理,并对该指标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5.
由于不同的产业结构具有不同的资本有机构成,所需要的货币量也不同,因此本文从产业结构变动的角度分析M2/GDP比值的变化。本文采用1978-2013年我国的时间序列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第一产业占比对M2/GDP比值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均对M2/GDP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从而得出我国的产业结构现状是M2/GDP比值偏高的原因之一,因此不能简单地得出货币超发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M2/GDP水平的持续上升是中国金融运行的显著特征.本文认为,中国居民储蓄货币化积累效应、货币市场发展阻滞效应和不良贷款效应是导致中国M2/GDP水平持续上升的基本因素.M2/GDP水平的持续上升包含有正常和非正常性,在决定M2/GDP水平的基本因素未根本改变的条件下,M2/GDP水平仍会保持上升态势.结论是:深化金融结构改革,建立良好且监管有效的金融结构是消解困境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7.
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但M2存量与名义GDP的比值并不是反映通胀压力大小的适宜指标,其适宜指标是M2的增速。我国M2与GDP的比值偏高,一方面是因货币供应量增速偏高(货币供应过量)造成的;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投资品过于单一。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尤其是1997年之后,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剧烈波动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中的典型现象,表现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和实体经济变量即产出和物价变化的脱节———M2/GDP偏高现象。根据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货币总量与名义GDP之比作为衡量流动性过剩的尺度,反映了货币供求状态与实体宏观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当流动性过剩成为持续现象时,说明相对于实体经济形成的总供给,货币市场持续出现超额供给,即货币市场提供的一部分货币资金没有流向实体经济,或投入到实体经济的货币资金没有形成真实的商品供给。由于现代货币制度下,货币供给量与金融体系提供的信贷规模和信贷资金流向紧密联系。因此考察流动性过剩现象应该更多关注金融结构,进而金融资源的配置方式和效率的变化。本文结合金融结构发展情况分析中国M2/GDP偏高现象,揭示金融结构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M_2/GDP(1980—2000):趋势、水平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72,自引:4,他引:72
M2 GDP蕴涵了货币需求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 ,其水平及变动由货币需求决定。 1 980— 2 0 0 0年间 ,中国的M2 GDP呈上升趋势 ,反映出同期货币需求水平不断上升的现实。除长期走势之外 ,中国的M2 GDP还呈逆周期变动趋势 ,原因在于由谨慎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具有逆周期波动的特点。从世界范围内来看 ,中国属于M2 GDP比较高的国家 (地区 )之一 ,但国别比较表明各国 (地区 )并不存在一个标准水平。中国的M2 GDP 2 0年来快速上升 ,从货币层面来看 ,其原因是准货币 GDP快速上升 ;从经济层面来看 ,其原因是 :货币化和居民储蓄存款的投资性质、银行等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单一、金融市场不发达、银行不良资产比率高。由于M2 GDP水平是由货币需求因素决定的 ,因而不能靠压低货币供应的办法来遏止其上升。 相似文献
10.
M2/GDP作为一个经济学术语肇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出现的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发展理论认为,一国金融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因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常常表现出金融资产以快于非金融财富积累的速度而积累。金融深化的最初涵义就是要通过金融产品的快速增长来形成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关系。在有关金融发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中,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国的M2/GDP指标意义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上来说,M2与GDP应该是互相影响,互为内生、互为因果。但实证检验表明,中国年度M2与GDP、季度M2与GDP、季度M2与累计GDP之间都不存在因果关系,中国的M2/GDP实际是并不能代表中国的金融增长。M2/GDP作为金融增长指标用途非常狭窄,仅适用于金融抑制向金融自由化转变的短暂时期。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将从货币中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出发,与宏观中最熟悉的经济指标GDP结合,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得出结论InM2与InGDP存在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且InM2是InGDP变化的因,InGDP是lnM2变化的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从货币中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出发,与宏观中最熟悉的经济指标GDP结合,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得出结论:InM:与InGDP存在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且InM2是InGDP变化的因,InGDP是InM2变化的果。 相似文献
15.
我国M_2/GDP的动态增长路径、货币供应量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本文试图求解我国M2/GDP的动态增长路径,并对与此相关的金融政策选择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M2/GDP的变动路径具有Logistic曲线的基本形状,将经历先加速上升后增长速度逐渐减缓,最终趋于稳定状态的变化过程。本文估算了我国M2/GDP的增长上限及其变化拐点。研究还发现,M2/GDP的上升并不必然意味着通胀压力加大,只有M2/GDP偏离动态增长路径时,才会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据此本文估算了2005年货币供应量的合理区间。本文认为,应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合理确定货币总量增长速度,继续推进体制性改革等措施确保经济金融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揭示我国M2/GDP的均衡值和适度范围,以确保我国货币投放稳健与宏观经济运行效果,本文利用最优控制论中的最大值原理,通过建立动态方程系统求解我国M2/GDP的动态均衡值。本文的研究认为我国M2/GDP不仅存在长期均衡值,且均衡值范围基本上处于[2,2.5]之间。根据这一发现,本文认为要保持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不仅应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还需要逐步将模型所涉及的投资、储蓄率等变量内生化,使之成为政府职能转变、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等改革的因变量,进而改善我国宏观经济的动态优化路径和均衡水平。 相似文献
17.
M2/GDP比率持续上升,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各国1971年信用货币制度建立以来存在的经济现象。为此从货币制度的视角对此进行解读,从中国粗放经济增长模式、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等特殊国情做出分析,得出中国M2/GDP比率的增长速度将缓慢下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M2/GDP:理论、问题、对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M2/GDP实质上是从一个角度展示整个经济发展的问题,它蕴涵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其水平与变动由一国的融资体制所决定。从国别比较看,以银行主导型融资体制为主的国家,相对具有较高的M2/GDP。中国M2/GDP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呈持续上升趋势,根源于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所形成的政府主导型的信用融资机制,因此,较高的M2/GDP所隐含的风险,实质是融资体制的风险。消除较高的M2/GDP所隐含的风险,不能靠简单地压缩贷款和居民储蓄存款的办法,关键在于融资体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19.
通贷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但M2存量与名义GDP的比值并不是反映通胀压力大小的适宜指标,其适宜指标是M2的增速。我国M2与GDP的比值偏高,一方面是因货币供应量增速偏高(货币供应过量)造成的;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投资品过于单一。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M2/GDP不断攀升,并超过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本文尝试用货币政策乘数效应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①,本文运用状态空间模型建立了变参数IS-LM模型来估计中国的动态货币政策乘数,并证明了中国货币政策乘数效应的不断下降是导致M2/GDP不断攀升的原因。本文进一步分析了货币政策乘数下降的原因,发现边际消费倾向下降、边际进口倾向上升、税率的提高使经济体中的漏出倾向增加,货币交易需求对收入的敏感度增加、货币投机需求对利率的敏感度增加共同作用使我国的货币政策乘数呈下降趋势。研究结论说明中国M2/GDP居于高位,并不是中国金融深化或金融体系发展成熟的结果,而是由于中国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受体制因素的影响,通过货币政策乘数的各项参数传导,引起货币政策乘数效应下降所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