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0 毫秒
1.
中国是亚太地区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实行对外开放以来,与亚太各国或地区的经济合作蓬勃发展。虽然,一些亚太经济合作设想将中国排除在其合作伙伴之外,但中国的广阔市场正在吸引亚太各国或地区发展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二、中国的对外开放及其与亚太地区的贸易投资关系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979年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改变过去闭关锁国或半闭关锁国状态,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逐步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建立和发展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加速了“四化”建设步伐。特别是逐步开放沿海地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在国内经济循环的基础上加入国际经济循环,带动中国的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中国地处西太平洋地区核心地带,土地面积占亚太地区的近半,人口占亚太地区的70%余,虽经济实力还不很强大,但与亚太各国或地区的经济贸易往来千分频繁,特别是实行对  相似文献   

2.
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将制造业生产的劳动密集型环节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产品内国际分工迅速发展.理论与实证分析表明,低成本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是我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基础,而劳动力的素质与效率、制造业发展水平、国内经济状况与对外开放程度等宏观经济环境方面的因素对吸引和承接发达国家的跨国外包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目前,我国的外贸总额排到了世界的第一位置,有人认为这是中国的经济高开放度的表现,但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部长隆国强认为,当前中国开放的基本格局是约10年前加入世贸组织谈判时大体确定的,与目前中国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要求相比,对外开放已经明显滞后。中国应该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将对外开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王亚平 《开放潮》2003,(6):31-32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的总体背景下,作为“十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延续和拓展,中国在“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将在全面扩大对外开放的总体背景下,基本完成经济体制与经济结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全面转轨,向更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过渡。中国经济的发展将更多地借助于参与国际分工和利用各类国际资源,同时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按约兑现承诺条款,平稳走过加入WTO后的过渡期,加快推进全面对外开放,将是“十一五”期间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全面融入世界经济,是未来10年中国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基本趋势。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和产业转移的新变化将为此创造外部条件,中国经济自身发展进入新阶段后的诸多变化将为此提供内在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对外开放模式亟须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账户分析表明,中国对外开放存在较为严重的效益低下问题,直接原因是对外资产负债结构扭曲,深层次原因在于对外开放方式和路径选择,在新的国内和国际经济环境下传统对外开放模式亟须转变,以完成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由储蓄者和存款者向投资者和银行家的角色转变。  相似文献   

6.
长江三角洲外贸竞争力的现状分析及提升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三角洲是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增长极,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区域。入世后,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潮流,长江三角洲的经济结构将如何调整,才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占据有利地位,本文通过现状分析,提出了提升长江三角外贸竞争力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7.
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取向或目标应该是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度协同的现代产业体系和城(市)镇体系,在全球化的产业和城市分工中获得持久的、最大的国际分工收益,形成新的国际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8.
沈新枫 《上海改革》1991,(10):16-17
对外开放是我国富民兴邦的基本国策,我们要护大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积极利用国际上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相似文献   

9.
如何走出去?--境外投资前瞻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旧世纪交替之际,我国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走出去"战略,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取得阶段性成果以后必然要思考、制定和实施的战略问题,它标志着我国将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体系.  相似文献   

10.
周青 《亚太经济》2001,(5):70-72
入世后我国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将面临不同的国内外竞争环境。迎接对外开放新阶段,要求我国要实行新的对外开放战略:建立开放型经济:以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为中心,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实现产业升级;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经贸体制和灵活高效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1.
加强国际间经济合作,加快地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随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处于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浦东新区将获得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机遇。江泽民主席在最近召开的中共十五大报告中要求,进一步办好经济特区和浦东新区。浦东新区将进一步通过加强与国际经济接轨,特别是与邻近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创造新的发展机会,推进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的进程。在亚洲近邻国家中,地理位置与上海浦东最近的是日本。上海到日本约800海里,而日本又是当今世界经济发达国家之一,拥有巨大的经济、技…  相似文献   

12.
放眼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澎湃激荡,党和政府登高望远,审时度势,使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中,这是一种胸怀,一种气概,一种民族特质的鲜明体现。加入世贸组织,将使中国从“改革推进开放”转向“开放推进改革”,不仅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也必将对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同时,意味着中国的企业和产品可以更加开放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挺进海外,打进国际市场,从而使国内企业在更广阔的天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和加快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据资料表明,到2000年底,中国境…  相似文献   

13.
加入WTO意味着中国经济全员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全方位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这对经济领域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服务业影响非常深刻。一方面,市场开放将给会计服务业带来冲击。世界贸易组织的一条重要是市场开放,开放服务业市场就是WTO规则的基本要求,会计市场作为服务业市场的组成部分必然走向更加甚至全面开放之路。但中国注册会计师制度自1980年恢复以来,虽然取得了长  相似文献   

14.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通过参与国际服务业的分工,获取对外开放更大的综合效益,同时在自身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当低下的情况下,也不得不面对开放的巨大竞争压力。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宏 《亚太经济》2002,(2):76-79
本文从分析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出发,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实是各国追求国际生产的一体化,而作为与国际生产一体化相应的企业组织形式则是跨国公司。因此,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对策就是大力发展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  相似文献   

16.
在发育市场中攀登国际分工阶梯──论甘肃省90年代对外开放战略的指导思想裴长洪80年代,中国沿海地区实施对外开放发展战略,短短几年便获得了巨额的"开放红利",引起世人瞩目,也使内陆地区羡慕不已。进人90年代,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提出了沿江和沿边对外...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体系思想从国际分工体系的主导者、分工规则和分工格局等维度考察国际分工体系,并形成了对国际分工体系的演变与实质较为系统的阐释与分析,在理论层面有助于认识国际分工体系的历史演变、实质与当代变化,在实践层面有助于探索我国应对当代国际分工体系的挑战的策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在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体系思想的基础上,不断系统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层次,以创新驱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从而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即将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的地位,返“关”后,国内正在发展中的电子工业将与国际市场接轨。为把握机遇和迎接挑战,摸清东亚地区的电子工业发展水平和产业分工状况,对于我国电子工业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是经济全球化中少数几个最大的赢家之一。加入WTO是中国为争取更多分享经济全球化利益而主动实施的重大战略。这表明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即由通过设置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将竞争对手拒之于国门之外,立足国内积累、扶持本国企业,维护国家经济利益,转向开放市场,减少壁垒,引入竞争,主动参与国际分工,以本国企业为支撑,同时争取更多利用国际资源加快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国际劳动分工和不平等交换的角度,作者讨论了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以及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挑战。文章认为,如果把国际劳动分工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内容,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必然导致一个有中心和有边缘、有主导和有附庸的世界经济体系的产生。在资本、资源、技术和劳力重新组合的国际劳动分工体系的建立过程中,拥有雄厚资金和发达技术的一方将明显地占有优势。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内容是国际劳动分工体系的建立,国际劳动分工体系又是国际资源与财富分配的基础,而一个国家在国际财富分配中的份额又会影响其国内人民的生活水平,进而影响到国家政局的稳定,所以,如何应对全球化并在国际劳动分工体系中占领一个优势地位对未来中国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