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IP宽带城域网组网技术的研究(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宽带城域网的接入网 从接入网的物理传输媒质看,宽带城域网接入方式主要分有线接入和无线接入两大类,现有接入网仍以铜缆为主,光纤接入具有一定的规模,无线接入已开始应用于接入网。随着光纤/同轴电缆混合(HFC)技术的不断推广使用,CableModem接入也成为颇有竞争力的接入方式。虽然xDSL接入、CableModem接入、光纤接入方式和固定无线接入方式成为了宽带城域网接  相似文献   

2.
无线接入是指从公用电信网的交换节点到用户驻地网(CPN)或用户终端之间的全部或部分传输设备采用无线手段的接入技术,即用无线传输代替接入网的全部或部分,向用户终端提供电话和数据服务。将用户终端与核心网路进行连接的无线传输设备称为无线本地环路WLL(Wireless Local Loop);由无线接入系统所构成的用户接入网就称为无线接入网。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在我国大中城市市内电话网建设中的一个新概念:在建设有线电话网(或接入网)的同时,加速建设一个无线用户环路电话网。这个无线用户环路电话网是当前我国发展市话用户的急需,也是市话网建设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然后,对建设此无线用户环路电话网时设备选用的重点进行了分析,并就使用SCDMA无线用户环路系统组网的方式作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4.
前言 在21世纪的信息化社会中,发展接入网,特别是宽带接入网,不仅成为电信网必须尽快妥善解决的“瓶颈”问题,而且也成为未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重点和关键,吸引了几乎所有国内外制造商、运营公司和业务提供者的注意。以3.5G固定无线接入及26G LMDS技术为代表的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技术已成为宽带接入技术的一种新的不可忽视的发展趋势,可作为有线接入的重要补充而得到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设在信息产业部通信计量中心的用户交换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以下简称质检中心)是目前信息产业部承担接入网设备(包括有线接入设备和无线接入设备)进网检测工作的主要质检机构,承担了绝大部分接入网设备的进网检测。质检中心拥有一大批长期从事通信网体制、网结构、网上信令、接口设备测量方法和测试技术研究的技术人员,及从事各种仪表、设备计量  相似文献   

6.
目前宽带接入技术总的可以划分为基于有线系统和基于无线系统两大类。基于有线系统的有×DSL数字用户线系列,包括ADSL、VDSL等,HFC(Cable Modem)、DDN、Ethernet、高速局域网,Fiber(光纤)等。基于无线系统的有:卫星、LMDS。在基于有线系统宽带接入技术中,ISDN和ADSL技术最有发展前景。ADSL不对称数字用户信号传输方式,采用离散多频调制(DMT)技  相似文献   

7.
一、概述 接入网(Access Network)是指业务节点接口(SNI)与用户网络接口(UNI)之间的一系列传送实体(如线路设施和传输设施)组成,为供给电信业务而提供所需传送承载能力的实施系统,可经由管理接口(Q3)配置和管理。接入网可以利用多种传输媒介(如金属对绞线、光纤、同轴线对、无线系统等)来支持灵活混合的不同接入类型与业务。以无线方式为传输媒介的接入网系统称为无线接入系统,也称作无线本地环路(WLL)系统。无线接入系统的优点是建设周期短、应用灵活、维护简单。对于一些用户密度高、敷设管线难的城市和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 从接入网的定义出发,无线接入技术应包括移动无线接入和固定无线接入两大部分,它们都是“由业务节点接口(SNI)和用户网络接口(UNI)之间的一系列传送实体组成,为供给电信业务而提供所需传送承载能力的实施系统”。在这里是指从交换节点到用户终端,部分或全部采用无线手段来实现连接。  相似文献   

9.
对部分电信业务实行合同化管理的构想马宁一、实行合同化管理的必要性在我国电信企业经营的诸多业务中,有一部分属于为用户提供长期服务的,其表现形式为:用户自购终端设备,租用电信企业的通信设施(号、线等),通过有线或者无线接入网,进入公用交换系统,实现通信的...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业务网络的发展及新业务的不断涌现,使接入网各种技术得以飞速发展。接入网是迄今为止,各种技术综合最多的网络,仅就其中的传送技术来说,就综合了SDH、PON、ATM、DLC、HFC、各种无线技术等,使得接入网需要管理的功能项目也越来越纷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电信业》2005,(7):63-63
WCDMA 系统产品世界领先NEC 是目前为数不多的能够提供WCDMA“端到端”全面解决方案的厂商之一,其产品涵盖核心网、无线接入网、增值服务平台、3G 终端等。NEC的无线基站集成度高,板块数量少,外观精致,安装方便,节省安装时间和空间,适用于室外、室内等不同的布站环境。NEC 的 UMTS 地面无线接入网(UTRAN)产品系列可以满足运营  相似文献   

12.
我国公用电信网在实现数字交换程控化、数字传输光缆化和接入网综合化发展的今天,数字微波通信仍将有市场发展的新机遇,除电信网外,专用市场主要应用领域为GSM和无线本地环路,专用市场的无线本地环路建立和数字蜂窝系统的扩容,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农村电话、LAN对LAN无线连接和电视广播等领域正成为微波通信部门及商家追逐的热点。 尽管微波传输受到视线距离内障碍的限制,许多设备供应商仍然声称可在任何地区建立长途或短途网。对于长距离连接,通常采用较低的频率,因为它们更稳定。典型的应用为支持100公里中继段或在1.2GHz至10GHz的低波段工作,微波中继经常被用来将有线业务扩展到农村地区。在我国有线长途电信网,数字微波通信系统仍然是重要的传输手段之一,“九五”国家重点微波干线扩容改造工程京汉广SDH工程已全线动工,将在长途电信传输网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无线宽带接入的发展趋势做了较为系统的概述,重点分析、描述了5GHz频段的技术优势,并介绍了一个5GHz无线宽带接入方案的技术指标和关键技术,最后展望了5GHz无线宽带接入网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倪冰 《当代通信》2005,(5):66-68
WLAN即无线局域网,结合了无线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优势,以无线信道为传输介质,实现在短距离内的无线网络通信。无线局域网的基础还是传统的有线局域网,它只是在有线局域网的基础上通过无线访问点(AP)、无线网桥、无线网卡等设备使无线通信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5.
西安大唐电信为以最快速度和最少的投资解决我国广大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通信发展,近日推出了无线接入系统WAS-450H,该系统采用无线接入技术代替传统的有线接入方式,具有设计周期短、安装维修方便、系统容量可根据用户的要求而改变等优点,从而为我国到2000年实现村村通话电话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16.
如果在采用WLAN系统的大楼或者其他场所没有敷设有线设施,则可以利用LMDS固定无线接入技术接入internet,在这种组网条件下,将WLAN系统的无线网桥或无线网卡的以太网接口和无线接入系统终端站的以太网接口相连即可。价格便宜的便携式计算机,移动电话和手持式设备的日趋流行,以及Internet应用程序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使用户需要随时进行网络连接,因此一种联网的方式已经从悄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通信技术已经进入了3GHx)代,各种通信新技术层出不穷,面对各种新技术的挑战,3GPP想要保持自己在未来移动通信领域的技术先进性,就必须持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竞争力。针对未来无线接入网侧的演进,3GPP启动了长期演进计划(LTE,Long Term Evolution)。同时,为了适应无线接入网测的演进,3GPP认为核心网侧也有必要持续演进和增强,于是也开始进行系统架构方面的演进研究——系统架构演进(SAE)。  相似文献   

18.
光纤同轴混合网(HFC)是一种有线接入网系统,它以模拟频分复用技术为基础、综合应用模拟和数字传输技术,光纤、同轴电缆技术和射频技术的宽带用户接入网络。由于HFC网络传输的信号质量好、可用频带宽、覆盖范围大,星型/总线结构,被广泛应用于有线电视网中,并成为研究开发宽带用户综合信息网技术之一。 一、HFC的构成 HFC采用的基本原理是,将数字信号调制为QAM信  相似文献   

19.
何为AnyMedia~(TM) AnyMedia~(TM)是朗讯科技最新推出的第四代接入网产品——AnyMedia~(TM)接入系统的注册商标,AnyMedia~(TM)就是可以通过铜线、光纤或无线等任何物理媒体传输,支持话音、数据及视频等任意信息媒体,支持ADSL、HDSL、SDSL及VDSL等“变铜为金”的xDSL技术,支持网络结构由FTTC、FTTB最终发展为基于ATM PON的FTTH。AnyMedia~(TM)实际上是一个公共的接入平台。目前采用光纤逐步拓展网络同时充分利用铜线宝贵资源,最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本地环路限制了网络的数字化,为提高网络的建设水平,ITU-T提出了接入网的概念,将整个电信网划分为:交换网、传输网、接入网。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以期促进整个接入网建设标准化。ITU-T提出V5接口标志着接入网的协议体系基本建立,对整个电信网络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而金属线接入技术(HDSL、ADSL)、光接人技术(PON、DLC)、HFC技术、无线接入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接入网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