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第一批开展实施"1+X"证书制度,体现出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具有先导性作用。本文基于企业需求的角度,分析了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困境,提出在"1+X"证书制度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设途径,使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对接企业岗位的标准和要求,促进高质量就业,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2.
崔媛 《中国储运》2022,(3):112-113
在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中,物流管理专业已经成为重点专业,需要实现该专业核心课程的有效教学.尤其在当前的1+X证书制度下,作为高职物流专业教师,需要对核心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使核心课程教学更加完善,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素质进行更好培养,实现当前高职教育形势下的教学目标,对复合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3.
<正>本文从高职物流教育校企合作现状着手,对高职物流教育校企协作模式建设路径进行探究,旨在为日后相关人员的研究提供参考。当前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期间,实践训练与知识理论融合的效能不高,导致高职院校在开展人才培养期间,难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效能,再加上教师自身的专业性有限,学生在学习期间未能得到符合岗位和企业需求的针对性指导,  相似文献   

4.
王中林 《中国储运》2012,(1):106-109
高职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高职院校应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硕岗实习,通过经管类专业顶岗实习,使学生掌握会计、营销、物流、外贸等经营管理业务,为此,应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科学有效的硕岗实习质量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5.
<正>物流管理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物流管理专业设置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越来越多的应用型人才经过高职院校教育体系输出到各个岗位中,但从实际来看,现有教育模式仍存在一定的上升空间,还需做好优化和完善。因此,文章立足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以备后续参考。伴随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和网络的不断发展,客观上促进了物流行业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曹卫中 《中国储运》2012,(9):105-106
本文以天津地区高职层次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状况为调查对象,分析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的供求现状,通过对专业人才素质、技能需求进行研究,为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仓储管理实务是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目前该课程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存在课程培养目标不协调、教学内容重复率高等问题。文章以仓储管理实务为范例,对制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标准,实现中职教育向高职教育延伸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我国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伯友 《中国储运》2008,(1):105-106
中国现代物流产业的逐渐成熟与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物流教育整体水平的迅速提高。但是,由于物流人才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物流教育反映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教学中,专业定位不明确、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脱节、课程设置没有形成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简单化等问题较为普遍。如何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对策以促进我国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健康发展,是物流教育中急需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体育课应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对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的使命,其体育课也应参与其间,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类型特色。高职院校体育课应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应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统一起来;改革旧的教育模式,体现学生所学专业及从业岗位类别特点。  相似文献   

10.
基于岗位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与课程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模式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进行彻底变革。基于岗位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以会计岗位职责及其能力要求分析为出发点,以完成会计岗位工作为目标,对多门会计学科知识进行解构和重构,形成全新的课程体系,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大限度地缩小校园学习与工作实践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1.
姚傲雪  岳湘黔 《中国储运》2023,(11):195-196
<正>结合电子商务专业行业特点与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指导下,各高职院校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致力推动“课证融通”的持续改革,将学历教育、岗位要求和技能培训有机融合起来。本文将结合当下市场需求,重点围绕“1+X”证书制度下的高职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专业“课证融通”的相关举措展开具体归纳分析。《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要求,在我国各高职院校中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12.
岗位管理对高职院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提升教职工的岗位胜任力,促进学校各类人才良性竞争,进而增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然而在实践中仍存在岗位职责不明、考核形式化、因人设岗等问题。据此,文章从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围绕岗位管理改革对策展开探讨,从岗位管理改革的原则、要素及未来需深入研究的问题提出建议,以期提升高职院校岗位管理改革的成效,实现学校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部地区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大俊 《中国储运》2008,(6):115-116
近年来,随着物流业突飞猛进地发展,社会对于物流人才无论在质和量上都有了新的需求,特别是那些既懂物流理论,又有实践经验,既能进行物流管理,又具有物流技术专长,既具备现代经济头脑,又善于开拓进取的复合型物流人才更为炙手可热。然而我们的物流教育现状却并不令人满意,据教育部门最新就高职类学生对高职院校各方面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课程设置的满意度最低。以安徽这样一个中部省份为例,我们一起来看看目前安徽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4.
物流专业学科教育发展比较缓慢,交通运输方面的物流教育基础和科研基础薄弱,培养出来的人员还不能适应现代物流管理对人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教育部新近公布的数字称: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了19万人,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难就业,就业难的困境又一次摆在社会面前。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更重视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凭借职业特色,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占据了一定的优势,使得多数高职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并且受到各行各业的好评。虽然初次就业高职学生有一定的优势存在,但其后续发展也受到了种种制约,离职率、转行率一直高于本科院校毕业生。破解这个难题,就要不断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使高职学生在服务区域经济、促进社会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职场上有一个更广阔的发展舞  相似文献   

16.
加强物流机械设备使用的管理,对提高物流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发挥物流机械设备的效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从落实物流机械设备使用管理的岗位责任制,严格物流机械设备使用程序管理,建立健全物流机械设备使用人员的培训机制三个方面对物流机械设备使用管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对接行业企业的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海军 《中国储运》2012,(9):116-118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中的现代物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培养出适合现代物流业需要的物流人才已经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都表明,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对接行业企业的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同时考虑校企合作机制、行业企业与学院资源共享、人才需求与学生就业、所对接的行业企业及其表现等促成因素,才能有效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现行业支撑专业、专业服务行业等的目标,从而实现社会、用人单位和学生多方的满意与共赢。  相似文献   

18.
刘雪雪  杨志鹏 《中国储运》2022,(10):187-188
<正>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理论、价值塑造、精神追求等思政元素巧妙融入专业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意识,达到思政育人的目的。本文以现代物流管理“分拣作业”教学为例,切入课程思政元素,设计教学内容,将专业课程学习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以期达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为高职院校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为体现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实用性、职业性,培养的人才最大限度地符合未来职业的要求,其教学应该致力于如何与专业合理地结合,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英语中了解专业知识。本文探讨高职院校公共英语的教学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结合物流管理专业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20.
王雪娇 《中国储运》2022,(8):199-201
<正>高职院校是为社会输送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随着物流管理专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高职院校也将“1+x”证书制度融入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中,以此来提高物流行业领域的人才培养质量。目前“1+x”证书制度正在稳步推进,但是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导致物流管理专业与“1+x”证书制度的融合度不高。基于此,为了使二者更好地融合,本篇文章在符合高职院校建设要求、物流管理专业与“1+x”证书制度融合的基本要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