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 消费膨胀已成为推动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成为困扰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遏制消赞膨胀,不仅是消费领域中的首要任务,也是当前整个经济领域中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对消费膨胀问题的考察,从而对消费基金膨胀观点提出质疑,并对消费膨胀的实质作出判断,因为这是治理消费膨胀的前提。一、区别:考察的前提消费基金与消费需求在本质和数量上都有区别。区分这两个概念,是判断当前消费基金膨胀,还是消费需求膨胀的前提,也是我们正确治理消费膨胀的前提。一、消费基金是指国民收入中用于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  相似文献   

2.
<正> 近一个时期在消费需求膨胀问题的讨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近年来工资改革的失误所造成的工资增长膨胀是导致消费需求膨胀的主要原因,因而应把抑制消费需求膨胀的着眼点放在控制工资基金上。对此,我们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我国的工资改革尽管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但它基本上是成功的;工资增长从总体上说,受到了国家计划的有效控制;将消费需求膨胀的板子打在工资改革上是不够客观公正的,抑制消费需求膨胀应把着眼点放在工资以外的其他方面,根本的出路则在于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3.
<正> 近几年人们在分析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时,大多认为既存在投资需求膨胀,也存在消费需求膨胀;可是,如何界定消费膨胀?用什么尺度来衡量?消费膨胀的成因和途径究竟是哪些?怎样控制消费膨胀等,尚待进一步讨论。本文拟就其中一些问题谈些看法。一、消费膨胀是反映宏观状态的总量概念,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衡量当我们说存在消费膨胀时,不是指个别人与集团的消费量状况,而是就社会总量  相似文献   

4.
作者对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特点和成因作了中肯分析,指出当前通货膨胀的基本导因还是总需求膨胀,治理的根本措施在于严格控制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社会信用需求膨胀。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一些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在讨论国民收入最终使用结果时,认为我国目前积累率偏高与消费基金膨胀并发。我们认为这种提法是不对的。因为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是构成国民收入使用额的此消彼长的两个部分。从数量关系上看,不可能出现积累率偏高与消费基金膨胀的并发现象,消费需求与消费基金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确切的提法应该是:积累率偏高与消费需求膨胀是同时发生的。积累率偏高与消费需求膨胀的并发是我国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出来的一种矛盾,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高速膨胀的消费需求是导致生态危机的重要原因。生态消费具有缓解生态危机的功能,必须积极提倡和大力开展生态消费,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7.
基于以前对房地产泡沫形成机制的研究,文章提出房地产泡沫实际上就是投资需求中缺乏消费需求支持的那一部分.房地产泡沫的膨胀是由于非理性预期的存在,当房地产投资需求发生萎缩时泡沫随之破灭.房地产泡沫的分析指标有房价收入比、商品房空置率、房地产贷款增长率/贷款总额增长率,最后提出了房地产泡沫的预控措施.  相似文献   

8.
控制消费需求过快增长是进一步治理整顿的重点内容。相对治理初期来说,进一步治理消费需求面临的问题不仅来自多年积累下来并经过治理乃未消除的膨胀,也来自治理整顿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进一步治理消费需求任何可行的对策的产生,都必须建立在对当前消费形势的正确认识和判断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9.
<正> 1建国后三十余年间,我国曾多次出现较为显著的需求膨胀。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前,膨胀一般是单翼的,集中于投资方面;改革以来,则表现为双翼的,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同时膨胀。需求膨胀的伴生现象是较大幅度的通货膨胀(包括隐蔽的通货膨胀)。近年国内外一些经济学家十分强调抽紧银根、“拧住货币供给笼头”(控制货币发行量)对于中国经济宏观控制的关键意义。他们把物价上涨、需求膨胀的原因归于过松的货币供应,这无疑是合乎一般逻辑的。然而,如果考虑到我国经济运行的一些突出特点,尤其是从我国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回顾改革开放20年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将经济发展分为5个周期,并且就每个周期特点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同时深入分析了导致经济波动的原因.最后指出,中国这样一个转型社会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存在着自我膨胀的特点,宏观调控实际上是对经济发展速度的控制,中国经济波动是投资和消费需求与国家宏观调控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投资和消费是相互影响的:消费需求通过影响消费预期、预期利润率,进而影响投资需求;投资失败导致政府补贴增加、税收增加,从而使消费减少.在自有资金充裕的情况下,投资和消费相互影响,"投资独立于消费而增长"的现象有可能出现;在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消费被动地由投资决定,"投资独立于消费而增长"现象的出现具有必然性.自有资金不足、投资需求膨胀和预算软约束,这实际上是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作者认为,导致投资膨胀的根本原因是消费需求扭曲所造成的庞大的非生产性投资,因此,对投资膨胀进行压缩的办法,不仅会以改革和经济增长的某些牺牲为代价,而且会产生投资规模的重新扩张。要消除投资膨胀,就应把非生产性投资转变为生产性投资,使其由积累负担变为积累手段,用市场需求来约束非生产性投资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王船山的消费伦理思想以理欲合性为理论基础,以对俭与奢及其利弊的分析为重心,以追求絮矩之道为旨归,既肯定人的自然之欲的合理性,又提出以理导欲,主张消费的目的是促进人性的发展。这一消费伦理价值模式体现了公正无私和民本主义思想,以及对人民群众生存权益和消费需求的人文关切和道德关怀,在当今时代无疑是一副治疗自我欲望膨胀和消费异化的良药,也对我们建构具有民族精神且具时代特色的消费伦理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前 ,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消费需求不足 ,而导致消费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现行税制的欠科学和税法的不完善。我国现行税制形成于 80年代末 90年代初 ,当时中国经济正处于典型的短缺经济和卖方市场的环境下 ,投资需求过度膨胀 ,消费需求超前增长。国家制定税法、选择税制结构着重注意了稳定市场秩序 ,确保国家财政收入等 ,在税法中设置了若干抑制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的规定 ,这在当时的宏观调控中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近年来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健全与完善 ,我国经济已由短缺经济转变为剩余…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的需求膨胀,即在固定资产投资膨胀的同时,出现了消费膨胀,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形成这种膨胀的主要原因似乎是由单一国家行为,即由国家对国民经济追求高速度造成的。其实,形成需求过热的原因,不仅仅表现为国家行为,它还有另一个重要方面——企业行为。当前,全民大中型企业的约束机制采取行政约束型和半行政约束型不能使企业形成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机制。我们认为,这是当前我国经济膨胀的根本原因。因此,要从根本上抑制国民经济的膨胀,关键是要改变企业的约束形式,即由行政约束型、半行政约束型经济转变为资金约束型经济。  相似文献   

16.
<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个人收入增长很快,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明显提高。但是,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个人收入控制和调节体系,过快增长的个人收入过于集中在消费上;同时也由于我国个人消费的狭窄性,急剧膨胀的消费集中在吃穿用商品上,对消费市场形成巨大压力。几年来,我国工农业生产、外贸进口和相当一部分建设都围绕着满足过分膨胀的消费需求来进行,有限的财力、物力、运力和外汇疲于应付当前消费,即使这样,消费需求仍然大大超过供给,不仅给社会生产造成巨大压力,同时也拉动物价上涨,带来了一系列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另一方面,我国真正能够用于生产、企业技术进步和国家重点建设的资金又感不足。  相似文献   

17.
张炜 《财经科学》2003,(3):77-79
我国现行的财政收入政策是在经济过热,政府主要致力于抑制投资需求膨胀、消费需求膨胀的条件下建立的。尽管在1998年以后,国家应对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的经济趋势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是,财政收入政策的基本格局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调整。财政收入政策的缺陷与税收征管的不到位相互交织,影响了财政政策调整日标的实现。不容置凝,税收征管的重点是防范税收收入流失,而目前税收流失的问题仍是一项非常严峻和棘手的问题,也是需要综合治理的难题。防止税收流失不仅需要税务部门进一步强化税收征管,也需要对财政收入政策进行合理调整。  相似文献   

18.
一、工资制度改革的宏观分析模式 国民收入通过分配与再分配形成消费资金与积累基金,国民收入若在货币形态上发生“超额分配”,会引起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当前存在的社会总需求膨胀,除了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以外,还有消费需求增长过快的原因。因此,在认真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基建投资的规模使之同财力物力相适应的同时,还需要从宏观上控制消费需求的增长。这  相似文献   

19.
张锐 《资本市场》2011,(9):52-57
国债上限突破的必然结果是,伴随着美元不断贬值的通贷膨胀将长期化,而一旦通胀走高甚至恶化,就会反过来抑制消费需求,进而对美国经济构成新的掣肘。  相似文献   

20.
让消费领跑经济增长必须处理好消费需求中的六大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拉动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思路。大量事实表明,要让消费"领跑"经济增长,必须用辩证的观点,正确处理城市消费需求与农村消费需求、物质消费需求与精神消费需求、个人消费需求与公共消费需求、远期消费需求与即期消费需求、消费数量需求与消费质量需求、扩大消费需求与节约消费需求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