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财富》2012,(3):50-53
2006年6月,辽宁方大“蛇吞象”并购困境国有上市公司★ST海龙,掀开了“方大系”在A股市场纵横捭阖的帷幕,如今,方大炭素(前身为ST海龙)已成长为规模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炭素企业,辽宁方大持有方大炭素的股票市值已过百亿,回报超过20倍,创造了一个“点石成金”的神话。而当年“方大系”并购★ST海龙时一系列精妙的运作,至今仍然余味无穷。  相似文献   

2.
《新财富》2012,(3):46-49
在短短5年的时间里,辽宁方大集团在中国资本市场大显身手——频繁收购陷入困境的国企,之后通过改善公司治理、重新配置资产等手段,令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伴随其对方大炭素、方大特钢、ST化工的收购完成,A股市场上的“方大系”已经俨然成型。  相似文献   

3.
胡小平 《浙商》2007,(3):31-31
事件:据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2006年11月7日表示,证监会已立案稽查2006年年底前未能解决资金被违规占用问题的17家上市公司。浙江省的”*ST海纳”和”*ST成功”上黑榜,*ST海纳占用金额25379万元,已立案的主要责任人已被采取司法措施:宁波的*ST成功占用7207万元,已立案。  相似文献   

4.
侯娟肖 《商》2014,(8):113-113
从新能源的概念股到*ST天威,对于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来说,短短几年,成也新能源,败也新能源,现在,*ST天威又回到了输变电业务,吃一堑长一智,本文对天威保变到*ST天威谈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财经界(学术)》2005,(2):96-98
在全球范围内,并购已经成为企业扩大规模、增强实力、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并购不仅是历史的大趋势,也是中国经济的新问题。由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全球并购研究中心和中国并购交易网主办的“十大并购事件”评选活动已经连续开展五年,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已经成为境内外业界关注的焦点。为了保障评选的严肃性和客观性,主办方邀请全球并购研究中心全体学术委员、部分并购业界中介人士(券商/律师/会计师等)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院部分师生百余人作为此次参评人士。通过社会各界不同的视角并按照“社会关注度”、“行业影响力”、“创新性”、“并购规模”等指标对被选项进行综合评级,从而最终遴选出2004年中国“十大并购事件”。  相似文献   

6.
由于2001年11月将108亿元不良资产成功地打包出售给摩根斯坦利,华融资产管理公司老总杨凯生先被全球并购研究中心组织评为“中国十大并购人物”。然后又上了2002年第二期《财富》的2001年度中国商人榜。  相似文献   

7.
雷全林 《浙商》2006,(3):90-92
收购带*ST的上市公司,对许多资本运作者来说,是一个望而无畏有的难题,唯恐背上一个大包袱。而初涉资本市场的万事利集团却出资近4000万元的控股负债过2亿元,连续三年亏损的*ST联华,且在短短一年内扭亏为盈、成功复牌——[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岳磊 《商界》2011,(5):73-75
已经暂停上市的*ST宏盛称得上是"史上最烂上市公司"。它是一架不折不扣的财富毁灭机器,是一个被实际控制人赤裸裸掏空的典型案例。*ST宏盛被折腾濒死的过程更配得上"最烂"之称。绯闻、女星、空手套现、自买自卖……上述关键词标注着*ST宏盛十余年来的经历。  相似文献   

9.
行业新闻     
《中国报业》2011,(10):2-3
浙报传媒借壳*ST白猫上市9月29日,浙报传媒借壳*ST白猫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恢复上市交易,首日股票简称“N浙传媒”,自第二个交易日起股票简称为“浙报传媒”。浙报传媒是国内首个经营性资产整体上市的报业传媒集团。也是浙江省第一家上市的国有文化企业,公司分别设立了独立运作的法人主体负责运营《浙江日报》、钱江报系、《浙商》杂志、《美术报》、浙江在线以及9家县市报等浙报集团旗下的主要媒体。  相似文献   

10.
甄岩 《浙商》2010,(10):86-87
尽管*ST百科(600077.SH)2008年、2009年业绩连年亏损,公司股票名称也因此被“披星戴月”,但这并不妨碍控股股东百科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百科投资”)在此间赚得盆满钵满。笔者按照相关数据粗略计算,自2005年起逐步成为当时仍名为“国能集团”的’ST百科实际控制人,直至今年将正式退出的5年之内,百科投资及其百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百科实业”)通过股权腾挪,  相似文献   

11.
《三联竞争力》2009,(2):22-22
少房地产企业又打起了借壳上市的主意,盯上了ST公司这块肥肉。 2008年12月31日,S*ST万鸿宣布,佛山市顺德佛奥集团将成为公司的新东家,并计划重组公司,将旗下优质的房地产等资产注入。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股票市场普遍会关注 ST 股重新满足上市交易条件后的表现,其中不乏 ST 股“摘帽”带来的投机机会。 文章以舍得酒业为例,采用事件分析法分析在复星集团并购舍得酒业的影响下舍得“摘帽”前后的短期绩效。  相似文献   

13.
前些年,山东省济南市东郊锦平村李静开的饭店做排骨做出了名堂。在工商部门的指导下,店主李静及时为她家这特色菜肴——“锦平”排骨注册了商标,于 1998年秋天取得了商标注册证。前不久,离她家十几公里处冒出了一家“正宗锦平排骨店”,她急火火到商标管理部门投诉,但被告知“不便打击”。说来李静已为自家做的排骨注册了“锦平”商标,现在别人有仿冒行为,缘何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保护呢 ?  按照商标的用途和作用,商标可分为商品和服务两大类,两者又可细分为 34个类别和 8个类别。按照我国《商标法》第 11条至 13条的规定,申请…  相似文献   

14.
凯雷并购徐工的激烈争执及多方利益博弈了犹未了,法国SEB公司并购由于受苏泊尔业内的联合抵制又成为舆论热点。此外,近日被揭开的舍弗勒收购洛阳轴承、克虏伯并购山东天润曲轴等并购均被叫暂停。知情人士透露,最近国家发改委闭门讨论了一个非常重要文件——“关于对中国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重组并购的决定”,这个文件几乎将此前觊觎徐工的美国凯雷挡在了门外,而商务部8月9日推出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无疑又对法国SEB并购苏泊尔设立了新的门槛。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和允许外资并购上市公司法律的出台,使得外资并购在我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随着国内几个重点行业的龙头企业被外资“闪电”并购,引发了一场关于外资并购是否会影响国家产业安全的大讨论。本文在分析当前外资并购新特点和其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外资并购,同时以良好的心态引导外资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6.
沈城 《新财富》2005,(11):126-134
被一些业内人士称为“四通系”大家长的段永基至今直接操控了中关村(000931)、^*ST四通(000409)、四通控股(0409.HK)等3家上市公司。前两家上市公司目前都“各有难念的经”:中关村在2002年、2003年连续两年亏损、面临退市风险后,好不容易在2004年靠出让下属控股公司股权实现扭亏.今年中期和三季度又重陷亏损泥淖:^*ST四通2005年7月受到证监会的行政处罚.原因是该公司在2000年9月~2003年1月期间涉嫌未在相关报告期报告中披露重大债务.涉及金额9.7亿元,而在这28个月中的18个月.公司第一大股东是段永基任董事长的四通集团。多元化投资造成了段永基失手中关村。在多元化道路上左冲右突而缺乏主心骨业务的惰况下,四通控股(0409.HK)从健特生物(000416)那里“抢”来的“脑白金”和“黄金搭档”,尽管2004年为公司带来了10.55亿港元的销售收入,但公司净利润仍较2003年同期下降了83.68%.而且分析人士对已问世9年的“脑自金”的生命周期也颇多担忧。纵观段永基这么多年来的资本运作轨迹,可以发觉他一直在以风险投资商的心态运作企业,而这种下注惰结令其“染指”过的几家上市公司相继重蹈覆辙。  相似文献   

17.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和陈述是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核心,目前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强制披露的背景下,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和陈述也倍受关注.本文通过对比分析★ST大地2009-2011年三年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说明★ST大地在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和陈述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和陈述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8.
《财经界》2005,(2)
在全球范围内,并购已经成为企业扩大规模、增强实力、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并购不仅是历史的大趋势,也是中国经济的新问题。由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全球并购研究中心和中国并购交易网主办的“十大并购事件”评选活动已经连续开展五年,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已经成为境内外业界关注的焦点。为了保障评选的严肃性和客观性,主办方邀请全球并购研究中心全体学术委员、部分并购业界中介人士(券商/律师/会计师等)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院部分师生百余人作为此次参评人士。通过社会各界不同的视角并按照“社会关注度”、“行业影响力”、“创新性”、“并购规模”等指标对被选项进行综合评级,从而最终遴选出2004年中国“十大并购事件”。  相似文献   

19.
沈晓琳  胡忻 《浙商》2011,(22):48-48
在去年10月召开的2010中国企业国际并购高峰论坛上,《浙商》杂志发布了“2010浙商海外并购十大案例”榜单。一年过后,这些被并购企业有何新变化?  相似文献   

20.
企业并购是资本运作的主要方式.是企业实现快速扩张的重要途径。在并购活动中,人们却失去了“理性”,成功率低的并购不断发生,大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气概。针对并购失败的实例,本文提出了一些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