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刘世君  CFP 《中关村》2006,(12):94-97
世界建筑史上的孤例 2005年9月28日。孔子诞辰2555周年,首次全球华人祭孔活动在山东曲阜孔庙举行。这是一个非凡的壮举。孔庙是这次全球祭典活动的一个中心祭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外国驻华使节纷纷出席了曲阜的祭孔大典。这不仅是现代社会的一场祭典。也是中华民族发自内心的对师德的崇尚。  相似文献   

2.
梅萌  张勇 《中关村》2005,(7):69-70
中国这么大的市场,这么大的生产加工制造能力,中国这么多的开发区,产值加起来占中国GDP的10%,但是就是缺乏核心技术。那么大学的作用是什么,大学的作用就是创造核心技术。中国到了2003年人均GDP刚过了1000美元。但是应该说企业要想做R&D,企业要想做研发,这个企业一定要有核心技术,一定要有附加值,一定要有含金量,否则想切也切不出来。那么人均GDP1000就是做服装和鞋帽。人均GDP3000是做PC和家电。人均GDP到了5000就是做软件。人均GDP到了8000才是做精神上的东西。所以现在有些事企业做不起来,而大学正是在产业链当中弥补这一块的。…  相似文献   

3.
伍言欢 《中关村》2008,(7):92-95
我们的祖先发明黑白水墨是一个极其伟大的创造。黑色和白色是颜色之王。黑色和白色在棱镜分色的图谱中是找不到的。三基色浓到极处就是黑,浅到极处就是白。黑白两色犹如一阴一阳,成为颜色上的一对矛盾。黑白两色具有博大、神秘、庄重的特点,黑白色及其浅淡组成的色阶,运用得当,具有深刻的表现力。具有印象和抽象风格的王永生水墨画展,6月8日在北京图书大厦开幕。  相似文献   

4.
苏朗 《中关村》2010,(9):113-113
缪印堂先生是我国资深、高产的漫画家,他从事漫画创作60多年,作品数以万计。他的漫画形式多样,涉及的领域颇广。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除了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生活的单幅漫画外。还为科普书刊、民间笑话集画了许多精彩的漫画插图。特别是他以博学的知识,勤奋的探索精神,创作了一批科学漫画。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和赞赏。  相似文献   

5.
程桔华 《中关村》2012,(9):24-26
从古代私塾,到当前的双语国际班,中国民营教育的发展之路堪称曲折。作为全国教育资源最为密集的北京市,其民营教育的发展也是起起落落。激烈的市场竞争,如同大浪淘沙,只有勇立潮头,迎难而上。才能成为最终的王者。  相似文献   

6.
《中关村》2007,(1):89-89
新时期。什么人才能被称为英雄?捷克作家伏契克在《论英雄与英雄主义》一文中曾经这样说过:“英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决定性关头做了为人类社会的利益所需要做的事。”英雄的价值。不是收获.而是付出;不是个人得到了什么。而是向社会奉献了什么!英雄不是自始至终都有巨大的贡献,英雄必须要能够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刻力挽狂澜。起到关键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卫汉青 《中关村》2012,(10):7-7
金秋10月,是采摘果实的时节。秋天好像也是交流的季节,且不说即将召开的十八大。单单讲刚刚过去的一两月内,我们就迎来了几个交流和展示的盛会。中关村论坛年会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年一度的国际盛会。可谓冠盖云集、群贤毕至,自然是我们的"特别报道"对象。本期论坛在"创新与发展"大主题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8.
中关村视线     
《中关村》2006,(12):14-15
诗品出于人品 自从人类有了文字可以记载的历史,就有了诗。中华民族诗词歌赋源远流长。优秀作品极为丰富。诗言志。歌永言。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明象征。可是。近年来的中华诗坛却出现了衰退的景象。据悉:我国现有100余万诗人。可是每年只有10余万首新诗歌问世。平均10人每年创作1首诗。日前举办的一次诗人“盛会”。邀请百名诗人光临。结果只有不足20位诗人到会,“雷声大。雨点小”,不得不草草收场。  相似文献   

9.
2005年2月22日,广东海事局仑头航测基地码头。彩带飘飘,红旗招展。一艘崭新的、船身漆有红兰相间海事色标的“海巡51”船挂着满旗靠泊在码头。船弦甲板上,一队身着海事礼服的中国海事官威武雄壮,迎风站立。“海巡51”船交接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交通部徐祖远副部长和广东省游宁丰副省长等100多名领导和嘉宾参加了仪式。“海巡51”船,我国海事系统目前现代化、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巡视船。她写下了中国海事,乃至中国造船史上的多个“第一”。她一开工建造,就引起境内外媒体的关注,有的媒体称之为“中国海事第一船”;有的媒体称之为“海事航母”……。多少个媒体记者不断打探她的消息,争睹她的“芳容”……现在,“海巡51”船要正式交接了。她那神秘的面纱也随之揭开……  相似文献   

10.
自由和责任     
俞敏洪 《中关村》2012,(4):93-93
自由是一个伟大的字眼。追求自由。是人的一种权利,也是人的一种本能。这一权利不是天生就有的,是人类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斗争实现的。人类为自身的自由奋斗了几千年,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人类为了争取平等和自由而奋斗的历史。现在,在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确保人民平等和自由的权利已成为一个政府存在的前提条件,也是一个国家进步和文明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王德禄 《中关村》2014,(5):90-9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制度变化,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中国成为最大的制度变革的试验田。  相似文献   

12.
李白俐 《中关村》2008,(1):100-101
论艺术的创作状态 如果艺术家已进入艺术的创作状态,他就完全处在艺术的统治之中。这时刻,他肯定不是艺术的主人,是艺术的奴隶。他完全匍匐在艺术的脚下。听不见任何权力的声音。艺术的专制超过任何权力的专制。借用一句话:奴隶创造历史。他们此刻真像。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甚至不知道是在干艺术。一知道就可能不是艺术。因为不为艺术才有大艺术。如果他向你夸口说。他现在是艺术的主人,你千万别信。如果他是真要你相信,那他就没有进入状态,或者根本不是在搞艺术。而是拉艺术作豹皮。  相似文献   

13.
马微 《中关村》2011,(3):50-51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节能灯的新销售模式,将可能推广至其它低碳产品。近日,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的农民张全十分喜悦,家里用了多年的低效白炽灯即将更换为高效TCP节能灯。正为换灯欣喜的张全大概无法体会到这背后发生的变化。“销售节能灯国家不再需要补贴一分钱。”这听上去并不现实的想法却在江苏实现了。  相似文献   

14.
本色刘迎建     
刘迎建很低调。在2007年以前,他很少在业界抛头露面,也很难成为媒体聚光灯下关注的“创业英雄”。然而。正是他和他的汉王科技,开创了一个汉字手写识别的时代,改变了数亿中国人的IT生活。他主持研发了全球第一台“联机手写汉字识别在线装置”,开创了全新的汉字手写识别领域。他将电脑这彻头彻尾的“外来品”更加本土化,使更多的老百姓凭借一支“汉王笔”便可以在网络空间中遨游。  相似文献   

15.
《中关村》2009,(9):16-17
我喜欢文人画是它能联系生活,给人思索。画物实喻人,画境实抒情,采用寓喻、象征等手法也就扩大了绘画的表现力和功能。这就需要作品不仅仅有绘画技巧。还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谐趣素养。谐趣(外国叫幽默)是人们一种快乐的宣泄,让人愉快就得靠“谐趣”.谐趣不同于滑稽。谐趣的后面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相似文献   

16.
萧惑之 《中关村》2013,(7):62-63
“消费者想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但这不是我们的方式。我们的责任是提前一步搞清楚他们将来想要什么。正因如此,我的任务是读懂还没有落到纸面上的东西。——史蒂夫·乔布斯  相似文献   

17.
张颐武 《中关村》2011,(11):92-92
当代人似乎进入了一个“傻瓜”式的、新的科技不断介入我们生活的时代。我们这个时代的技术带来的后果是充满矛盾的。一方面,我们大家在享受技术带来的优质生活。越来越舒适。越来越简单地实现我们自己的目标变成了技术的追求。最明显的是所谓“傻瓜相机”,只要一按,其它的一切都交给机器。而其它的电子产品也都是如此。  相似文献   

18.
侯桂新 《中关村》2005,(12):94-97
刘昊原,男,思智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1974年生于北京。1993年赴美,获西北大学MBA学位。2001年10月回国,12月创建中美合资的国际企业思智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公司拥有数项世界领先的国际专利技术,旗下的BEYONDATM安全防护设备、SageDVR数字式网络监控设备以及优锁U-LOCK系列产品已经成为中国信息安全市场上的领导产品和品牌。公司优质的客户服务也在广大的中国客户以及渠道经销商中享有盛誉。  相似文献   

19.
童之磊 《中关村》2013,(2):90-90
创新这个词内涵非常丰富,有产品的创新、技术的创新,对于企业来讲,更重要的是模式的创新。它实际上是对原有模式的改进与变革。世界上有很多非常伟大的企业都实现了这样的变革。比如苹果,它不仅是个人电脑的创新者,几年前它又创新定义了手机。还有微软、谷歌等,这些企业都推动了模式的变革。作为中国数字出版领军者,中文在线所做的事情恰恰也是对出版产业商业模式的革命。  相似文献   

20.
艺术随想     
王宏甲 《中关村》2006,(5):98-101
千秋不朽的艺术节中国人对艺术的热爱以至对艺术家的感情,是不逊于任何其他民族的。有一个古老的节日为证。恐怕只有人民才能创造这个节日。千古从未停止过纪念他的就是人民。人民把绿叶和粮食创作出一个十分饱满而且有棱有角的形象,其名曰“粽”,偏旁为五谷之首,是祭祀之物;“宗”有崇敬景仰之意。人民以此致敬寄情,来纪念一位诗人,并把这种纪念变成一个节日,把哀思化作欢乐,使之走进千家万户。是谁在历史深处完成了这一高妙的造化?从此老少妇孺都得到一个屈原,中国的屈原。在我看来,那是人民同艺术家共同的一年一度千秋不朽的艺术节。它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