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农保实施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能否顺利达到政府预定的目标,制度设计非常重要。虽然与老农保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但目前新农保在制度设计上仍具有激励不足的特征,在试点阶段就已经离不开政府的强制推行。为强化推行新农保过程中的激励作用,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加强政府财政补贴的激励功能,采取灵活的参保方式,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回报率等。 相似文献
2.
3.
新农保制度下地方政府财政补贴政策效应研究——以新疆新农保试点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补贴是新老农保最显著的区别,也是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关键。地方财政在新农保中既补入口又补出口,产生了积极的补贴效应。本文通过对新疆新农保试点县地方财政补贴政策的分析和相关数据的测算,发现地方财政采取出入均补的政策效果较好,但同时新疆新农保推行过程中仍然存在地方财政补贴差距大、贫困县承担财政补贴能力差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补贴责任,科学合理运用补贴手段,使其在新农保推进过程中发挥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发展迅速,但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本文以辽宁省为例,分析了制约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研究——以辽宁省为例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辽宁农村地区基本实现了"低保障、广覆盖"的政策目标。在覆盖面问题解决后,如何提高保障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提高保障水平的关键就是筹资水平。本文通过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精算模型及构建的调整模型,运用统计年鉴数据,预测出不同政策目标下辽宁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水平。在此基础上,合理划分政府和个人出资比例,并对各自出资情况进行可行性分析。并提出了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成为降低欠发达地区农民养老风险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保障。然而,欠发达地区在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过程中,还面-临着“新衣保养老金筹资方式单一、新农保养老保障功能有限、新农保保值增值能力不足、农民参保积极性有所回落”等诸多现实问题。为此,本文从加大新农保制度的宣传力度、建立健全新农保制度的法律体系、建立健全新衣保制度的监管体系、提升新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增加新农保基金的投入力度等五个维度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选取环首都地区的丰宁县143户农户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结果满意度的调研,运用描述统计分析和二项Logistic模型对农户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结果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大部分农户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结果不满意;户主是否村干部、户主年龄、林地分配是否合理、集体林改了解程度对农户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结果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丰宁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效果未明显达到政策目标。提出丰宁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效果如何得到提高是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基于研究,得到通过扩展林业收入来源来实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农户收入增加等政策目标以及通过教育援助提高生态区域人力资本等启示。 相似文献
8.
我国种植业政策性保险制度:由设计到实践的挑战——以湖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湖南省为例,通过调研发现,我国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在上一阶段的试点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种植业生产风险的相关性与不确定性使得相关的保险产品定价困难,风险分散的效率低;我国小农经济、分散经营的国情使得保险工作量大,经营成本高;农民缺乏基本的自然灾害保险的知识,风险意识较差。在种植业保险的机制设计与运营实践中,政府职能超越了引导鼓励的范围;产品设计违背了市场运作的原则;统保模式违背了自主自愿的初衷;利益不一致破坏了协同推进的效果。解决当前的主要问题应当建立有效的成本分担机制和激励机制,通过合理的产品设计和制度创新实现共赢,并充分发挥基层的力量,协调配合各个部门,以促进我国种植业保险工作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农民增收的新思路是开拓农外新领域——以辽宁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农民增收的背景分析 始于 70年代末以市场为取向的农村改革导致农村和城市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但农村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 ,整个国民经济也有赖于此 ,以世人瞩目的速度高速发展。截止 1 999年辽宁省的农业总产值 977.1亿元 ,实现农业增加值 5 2 1 .0亿元 ;粮食总产量 1 64 8.8万吨 ;农民人均纯收入 2 5 0 1 .0元。与改革初的 1 979年相比 ,辽宁省农民的生活状况、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和农村的文明程度得到较大的提高。以此为契机 ,辽宁省的国民经济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 ,国有企业改革亦取得… 相似文献
10.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新农保制度作为农民养老制度再次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课题组结合泰州市新农保制度实际发展情况,分析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农保制度与其他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建立个人缴费与人均收入相挂钩、政府补助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自然增长机制;探索基金保值增值的新途径等建议,对进一步完善新农保制度的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土地股份合作经营是一种新型的经营利用土地的方式方法,是土地流转的方式之一。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土地作为农民生活的最基本保障,盘活农用地的新机制,打响特色农业品牌,是目前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以辽宁省为例,从存在问题、经营模式、合理建议等多方面来阐述关于土地股份合作经营问题。 相似文献
12.
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时期森林资源资产评估问题研究——以西南地区为例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自2003年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森林资源资产评估问题成为关键,引起专家学者、政策制定者等各个方面的关注,且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和焦点。但是国内针对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起步较晚,研究的不全面,缺乏一定的实践性。在此基础上,本文以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时期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问题为出发点,以西南地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先阐述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并分析目前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可行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结合辽宁省岫岩县林权抵押贷款实施情况,对林权抵押贷款风险因素进行归纳分析的结果表明:林权抵押贷款作为创新型金融业务,面临着法律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并为此提出了审慎法律风险、抵御市场风险、降低流动性风险、把控信用风险、控制与缓释操作风险、注重战略风险等风险防范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灰色理论的林业产业结构分析——以辽宁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运用灰色关联模型,计算2001~2006年间不同时间段内的辽宁省林业产业结构灰色动态关联度,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出辽宁省林业产业结构现状和动态变化,找出3次产业及其内部的优势因素和劣势因素,并提出继续扩大林业第一产业的发展强势,积极引导林业第二产业的发展方向,大力提高林业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的产业结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由诸多因素长期累积和演化的结果,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为理论依据,分析了产权制度及其制度安排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作用和影响,阐明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生态环境诸多问题的深层次制度原因,进而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16.
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因素分析——以辽宁省为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农业和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农民收入基本稳定增长。但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农民收入水平一度下降。近几年,与东部沿海省份和发展较快的内陆省份相比,辽宁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明显趋缓,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减慢。主要表现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趋缓及增幅波动频繁。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13年和2014年辽宁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监测项目调研的地块级面板数据,研究了不同林地经营模式对农民自投劳动力的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同时,还考查了产权因素、政策因素、地块及农户特征对效率的影响。同时,还利用两阶段方法处理了农户数据普遍存在的内生性问题。结果表明:林地经营薪柴林、用材林、林下经济有助于提高劳动投入产出效率,而林地经营农作物会降低劳动投入产出效率。因此,建议进一步明晰产权、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加大林资补贴、促进要素投入的合理配置,以期提高农户经营林地积极性和劳动力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8.
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作为土地流转的服务性组织,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总体来说仍处于起步阶段。要发展和完善中介组织建设,就必须充分尊重农户的意愿,了解农户的需求。基于此,以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农户的调查数据为依据,采用因子分析法测量农户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对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综合满意度处于一般水平,只保障了农户的基本需求;影响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是服务项目、农户认知、后续服务和人员服务质量,影响程度逐次递减。 相似文献
19.
文章概述了辽宁省农业保险的发展状况,梳理了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保险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分析了农业保险监管的内涵与目标,总结了现阶段辽宁省农业保险监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辽宁省农业保险监管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以伊春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伊春为例,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发展具有发展模式种类多样但重点培养特色产业、产业链初步形成且产业布局趋向合理、建立多种类型的生产基地且品牌建设凸显地域特色、围绕培育特色产业而发展技术推广服务等特点,同时存在发展规模较小、经营管理较为粗放、缺乏人才人力支撑等问题,以及体制、资金、原料、技术、观念、政策等制约因素。基于重点国有林区发展的战略选择,提出重点国有林区发展林下经济必须采取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精心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强化科技支撑,建立技术人才队伍;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产品品牌影响力;深化国有林权配套改革,提高林下经济产业升级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