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多功能视域下乡村振兴的逻辑、困境与破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农村是一个有机体,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农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意,农业多功能性的发挥更是为乡村的振兴提供了无限空间。文章从城乡、工农演进的视角分析了农业发展阶段、农业功能演进与乡村发展的关系,研判了我国农业多功能性的进程与乡村振兴的策略,揭示了"农业提质增效政策转型—农业多功能性回归—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催生—乡村全面振兴"的逻辑,在明确生产主义导向下我国农业功能单一化造成乡村发展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农业政策转型、发挥农业多功能性、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政策工具的选择对于达成政策目标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总结台湾农业政策体制、政策目标及发展模式演变特征,进一步分析农业政策演变过程中生产支持、供需管理、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及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工具选择,较为有效地达成了台湾农业永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借鉴台湾农业政策工具变化的历史经验,我国大陆可以从调整政策目标、创新政策工具、改变发展方式等方面,为农业现代化政策工具选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美国推进乡村发展的过程历经了80多年时间,可以为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在乡村发展的不同阶段,美国政府的政策工具和目标也在不断调整完善。从1936年施行《农村电气化法》开始,美国政府以促进乡村发展为目标,支持政策经历了从关注农业生产到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解决乡村贫困问题,再到培育乡村自我发展能力的多元化发展路径,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在美国乡村发展政策的演变过程中,政府起到了积极的主导作用,通过农业立法、构建管理制度体系和借助社会资本的方式,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有效落实。对中国来说,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前所未有的重大决策部署,要做好长期攻坚的准备。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与美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情况相近,推进乡村的全面振兴可以吸取美国乡村发展政策演变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分阶段、有侧重地实施战略内容,以立法为保障、以市场为基准,加快建立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鼓励产业延伸和创新,逐步推进新乡村、新乡风和新乡貌形成。  相似文献   

4.
台湾50多年来的农业发展过程中进行过三次农地改革,每一次农地制度改革对台湾的农业、工业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形成了独特的"台湾模式"。台湾农地改革对大陆的启示是:土他改革是农业生产的推动力,不同的农业发展阶段需采取不同的农地保护政策,农地政策对农地数量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土地改革需有详尽的法律规定作基础。大陆的农地保护应从数量、质量、生态三方面进行,建立产权明晰的土地政策,制定并颁布基本农田保护法规,避免农地非农化的随意性,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农地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5.
正一、强化预算绩效管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一)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的内在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以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强化绿色生态导向,创新完善政策工具和手段,扩大"绿箱"政策的实施范围和规模,加快建立新型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持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6.
法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政策与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概述了法国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光荣30年"期间,在快速城市化进程背景下法国政府制定的一系列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发展的政策,主要包括农业现代化政策、乡村土地政策、乡村发展政策、农业补贴政策等方面。并提出了对中国的启示,试图给处于相似发展阶段的中国以借鉴。  相似文献   

7.
农业高质量发展:数字赋能与实现路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走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本文从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及痛点,总结了数字技术助推发达国家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市场需求与数字技术共同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市场需求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改革方向,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数字乡村"建设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实现"数字乡村"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一要围绕五大发展理念、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产业兴旺找准"数字乡村"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设着力点;二要善于利用"数字乡村"战略挖掘农业发展潜能,强化农业科技创新,赋能农业要素市场,优化政策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业发展的转折性变化和政策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我国农业正处于转型阶段,不仅包括从粗放、透支到集约、永续的资源利用方式转型,从"家家包地、户户种田"到经营权流转、适度规模的经营方式转型,而且包括从增产导向到竞争力导向的农业支持政策转型。以增产为导向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向以竞争力为导向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转型乃大势所趋。根据国内外农业生产成本和农产品价格对比关系的变化,借鉴发达经济体农业支持政策转型的经验教训,加快构建我国竞争力导向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乡村治理的重要问题,围绕“三农”问题,我国不断进行政策创新实践,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为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做贡献。我国“三农”政策的演变主要有1978-1989年纠偏和探索时期、1989-2002年稳定和发展时期、2002-2012年新农村建设时期、2012-2021年乡村振兴时期四个阶段。“三农”政策的演进给我们的启示是:坚持党中央的领导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保障、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注重保持政策的耦合性和连续性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保障。在未来结合新的时代特征,我们应在不同视角下不断强化党的领导、坚持乡村振兴战略以及统筹城乡发展。  相似文献   

10.
工业化进程中的台湾粮食生产政策安徽农业大学农经系尹云松五十年代,台湾开始了其工业化的进程。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台湾实行的是农业歧视政策,即以农业培育工业,这一阶段的结束是以1974年颁布的《粮食平准基金设置办法》为标志的。在这一时期,台湾的粮食生产政...  相似文献   

11.
回顾我国居民食物消费演变与农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分析当前居民食物消费升级与农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旨在寻求我国农业未来转型发展的方向。当前我国居民食物消费处于"生存温饱型"向"小康享受型"跃升阶段,农业转型发展应以居民消费升级为导向,统筹推进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品种结构优质化、生产方式绿色化和供应链系统高效化。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战略与中央一号文件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振兴战略与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三农"问题,目的是为了促进农业发展、保证农民增收和建设美丽乡村。这种共性决定了乡村振兴战略和中央一号文件具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改革开放以来以中央一号文件为代表,党和国家"三农"政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是对中央一号文件的超越与发展。中央一号文件中发展农业、富裕农民和建设乡村的政策措施,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求及其成就和乡村治理的制度设计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政治和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3.
国外乡村景观管理政策、模式及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振兴战略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乡村景观建设是其重要内容之一,是推动乡村建设的关键。文章在明确提出景观由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半自然景观构成的基础上,对国外景观管理政策及管理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国外乡村景观管理政策具有体系化、具体化和时代化的特点;国外的乡村景观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包括:"自上而下"政府主导管理模式、"自下而上"社区自治管理模式和"政府导控+村民自治"管理模式;国外景观管理的具体经验主要有:重视乡村建设规划,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立法保障,保护乡土风貌,推行"官民共治"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的政策导向主要围绕专业生产合作社内部发展合作金融。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明确提出要改变"重农业轻乡村"的观念,必须摆脱只重视产业的单纯经济思想。在实现乡村振兴上,单单只重视发展专业型资金互助社面临诸多局限,本文认为村社型合作金融组织在扶助小农、实现要素村级联动和鼓励农民创业建设小城镇上有显著优势,今后的农村金融改革工作应该重视基于村社型的资金互助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台湾农业近几十年有了长足的发展,近40年间农业生产形态亦由半自给自足方式,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化农业。进入90年代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已超过90%,已成为市场导向的商业化农业生产事业。一、农产品运销制度的发展农产品运销,是促使农产品商品化的齿轮,它涉及各种运销商或农民组织,在运销过程所运用组织或机构而形成的制度可谓农业品运销制度。该制度包含运销通道及其成员活动、运销职能作用及有关的运销法规。台湾农产品运销制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52~1972年,该阶段的台湾农业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形成  相似文献   

16.
多样性的农耕环境孕育了我国多功能性农业,并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形塑了乡村的独特价值,成为新时代城乡融合背景下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逻辑起点。文章基于习近平在陕西、河北、福建和浙江的农业现代化实践逻辑,阐述了习近平农业多功能性思想的社会、生态、文化和经济的理论逻辑,明确了习近平农业多功能性思想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价值逻辑,并遵循"农业多功能性政策—现代农业模式催生—农业多功能性回归—乡村多元化价值重塑—乡村全面振兴实现"的路径,提出了从"农业现代化"到"乡村全面振兴"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特有的制度安排下,城乡关系是影响和理解70年乡村治理演变逻辑的重要维度。70年来,城乡关系先后经历了城乡分离、城乡失衡、城乡融合发展三个历史性阶段,"以农补工"的工业化优先政策、有限市场化与城乡非均衡发展政策、城乡融合发展政策先后成为主导城乡关系基本格局的战略性安排。具体到乡村治理演变上:"以农补工"的工业化优先政策使乡村以人民公社为组织载体的集体化治理成为"城乡分治"的逻辑延伸,党、政、社、经高度合一的整体性控制和动员成为该阶段乡村治理的支配性逻辑;1978年后,因应有限市场化与城乡非均衡发展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政村治"体制逐渐建立,党政社经相对分离,但计生、粮款征收、维稳等刚性任务压力较大,压力型体制和乡村治理的行政化逻辑成为主导逻辑;2006年以来,伴随农业税取消、大规模"以工补农",以及城乡融合发展政策的逐渐成型,传统任务压力大幅减轻,压力型体制向"三治合一"体系的转变,行政化逻辑向公共服务逻辑的转变,成为乡村治理演变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地方政府的地区产业发展提出新的挑战,于地方政府而言,如何选择合适的政策方案以实现乡村产业的在地化实施则显得至关重要。乡村旅游实现了乡村地区产业结构的重整,是一项可供借鉴与扩散的乡村振兴治理范式与行动方案。基于政策扩散理论,文章运用案例分析和逻辑分析法对乡村旅游政策扩散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乡村旅游政策扩散在时间维度上符合“S”形曲线规律且处于快速扩散阶段;在空间维度上展现出明显的邻近效应;在扩散途径上表现为自上而下的层级扩散、自下而上的采纳与推广、同一层级区域间的扩散和不同层级区域间的跟进四种模式;影响乡村旅游政策扩散的动因包括行政体系下政策实施要求、政策制定需求、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和横向竞争政策创新要求。  相似文献   

19.
<正>日前,国务院发布了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要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乡村振兴战略将乡村旅游作为我国农村扶贫的重要手段,而旅游业的发展对乡村用地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典型城郊旅游村庄西庄村的用地格局演变展开研究,识别当前旅游用地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对合理划定村级“三生空间”和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基于Google Earth高精度遥感图像,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RA)、ArcGIS空间分析和马尔科夫模型,对1985—2017年西庄村用地格局演变进行定量研究。[结果]在旅游业影响下,西庄村旅游用地和其他商服用地持续扩张,耕地、园地和林地持续缩小; 用地功能由传统的农业生产和居住向旅游用地和其他商服用地的多功能转变,且各阶段转变的主导类型不同; 以旅游用地为主的建设用地扩展强度呈倒“U”型趋势,不同阶段表现为渐进式蔓延扩展、爆炸式多点扩展、填补式内涵挖潜和稳定有序扩展模式; 旅游区位优势、旅游市场需求、先锋农户带动及政府乡村旅游政策是典型城郊旅游乡村用地格局演变的主导因素。[结论]乡村旅游业发展应结合村级“三生空间”划定,科学划定产业用地空间,控制旅游用地无序扩张,促进乡村空间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