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房地产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涉及千家万户。稳定房价,防止其大起大落不仅是当前我国经济工作的一个重中之重,也是我国房地产业的一个长期发展目标。房价持续上涨是由多种因素综合而成,但从根本来看,是由供求关系不平衡造成的,因此,解决房产市场的供求矛盾是平抑房价的前提。本文拟从征收房产累进税的方式来抑制部分需求进而达到稳定房价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我国房产市场中的投机行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取得了井喷式的发展,快速攀升的房价催生了一批房产投机者,他们通过短期买卖房产从房价变动中获取巨额利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对房产市场投机行为的滋生环境及其给房产市场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导致房产市场大幅波动的过度投机及其控制途径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房产的未来     
房产的价值 中国人对房价的心理价值是,生活起居的价值没有投资价值高。很多热衷房产的,基本上首先的心理价值是投资,或者说是保值。这也是房价持续高涨的一个主要原因。现在很多人开始看空房产,貌似崩盘就在眼前,不是晚上就是明天。比如牛刀同学就说了,2014年房价将跌去一半。  相似文献   

4.
自房产限购令颁布以来一直饱受争议,该项政策是否能够有效打击投机性购房需求进而稳定房价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本文收集实证房产数据,通过Engle-Granger两步法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来对房产限购令实施的效果进行检测和评估。结果显示房产限购令并没有起到预期的调整房价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自房产限购令颁布以来一直饱受争议,该项政策是否能够有效打击投机性购房需求进而稳定房价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本文收集实证房产数据,通过Engle-Granger两步法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来对房产限购令实施的效果进行检测和评估.结果显示房产限购令并没有起到预期的调整房价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西南金融》2005,(8):64-64
由于房地产是不可贸易的产品或不动产,因此,房地产市场都是一个个分割的市场。由于房地产的不动性,房价完全与地点有关,离开了地点的房价是没有意义的。既然房价是由地点决定的,那么在房地产投资过热中,房价的高低都是由各地方的种种因素决定的。因此,假定稳定房价能够成立,对“稳定房价”的理解,既不是把稳定理解为房价不升或房价的下降,也不是保证房价在一定水平上上涨,而是对于不同地方各个分割的市场来说有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美国次级债危机看中国房地产市场及银行决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中国金融房地产市场有相似美国次级债危机的隐忧 首先,是房地产价格的迅速攀升。以厦门为例,2004年上半年厦门住宅均价还在每平方米5000元徘徊,而到了2007年7月份房价迅速飙升到每平方米10000元,在短短的三年中,房产价格翻了一番。考虑到近年来岛外等城郊地区的供应量上升,事实上同一地段房产价格的上涨还将超过这一速度。厦门房产的升值是在中国资产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之下,事实上2004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繁荣期,各地房价开始显著上涨,中国大部分一线二线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同期房价的上涨速度并不亚于厦门。而美国从1995年至2006年头尾12年才实现了房价的翻番。  相似文献   

8.
金融快递     
《中国房地产金融》2005,(4):F002-F003
最近,中央发出了严控房地产过热和房价过高的信号,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房价。上海、深圳两市已率先发布以调整为主基调的房产新政,北京、广州等城市也在酝酿出台稳定房地产市场的新举措,以控制因房地产过热而引发的金融风险。据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2004年,我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上涨14.4%,涨幅比2003年提高10.6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上涨15.2%。房价的过快增长已经成为影响国民经济继续平稳发展的一大不稳定因素。为此,央行首发治市,严控金融风险。在近一个月的市场博弈中,政府调控房市的思路渐趋清晰起来,各种限制投机炒房、挤压房地产泡沫的举措纷纷推出,炒房人开始人心浮动,高高在上的房价也有了些许松动,过热的房地产正在经受宏观调控的高压冷却。  相似文献   

9.
自今年实行宏观调控以来,上海房地产价格走势开始变得扑朔迷离,具体表现在房价滞胀,成交萎缩,房地产市场同时充斥着极度乐观和极度悲观的情绪,“房价崩溃论”和“房价只涨不跌论”操纵着房产市场交易双方的买卖心理,价格走势变得极为敏感和不确定。上海的房地产市场不再是铁板一块,怀疑声和悲观情绪的蔓延正把上海房市推入一个供需可以瞬间逆转的敏感期。那么,上海的房产价格究竟会走向何方呢?  相似文献   

10.
路透社近日刊文指出,经济发展和房价飙升令中国居民面临两难处境。中国人普遍都将房产视为生活稳定和社会地位的象征,然而许多城市房价攀高的  相似文献   

11.
抑制房价上涨与支撑房价的诸多因素并存,预计房产价格短期内在政策调控下难以快速上涨,小幅回落概率较大1月,我国房价上涨幅度继续收窄。随着国家前期不断加码的调控政策效果逐步显现,房地产市场调整正在深化,房价出现松动迹象。一线城市房价涨幅放缓明显,房价下降趋势逐步由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蔓延,导致二三线城市增速也有所放缓。  相似文献   

12.
今天投资房产的势头不减,价格节节攀升,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对将来的房价有乐观的预期。而且,不论房价十年后怎样跌,那些今天无处安身的人,怎会等十年后再买房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选取1999-2008年的月度数据,建立一个包含六变量的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来测度货币政策、房产市场和宏观经济之间的动态关系,通过施加短期约束识别结构冲击.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危机爆发前,在中国存在通过房产市场影响宏观经济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在货币政策调控房价方面,选择利率作为中介目标更为有效;房产市场的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十分显著,因此保持房产市场的稳定对于宏观经济的稳定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人们感觉房价实际涨幅比政府公布的房价涨幅要高得多。这种结果主要根源于政府每年向社会公布的平均房价和房价涨幅是以销售量为基础的平均交易房价的涨幅。经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现阶段房产市场以新房交易为主和城市房地产开发以外延扩张型为主的背景下,当房产市场上涨时,政府公布的房价涨幅低于真实的房价上涨水平,而当房产市场价格下降时,政府公布的房价跌幅又大于真实的房价跌幅。  相似文献   

15.
张清  郦锡校 《浙江金融》2006,(5):59-59,56
倘若将最近几年的房价联系起来看.就不难发现:房价在短短的几年内已经上涨数倍.那么.房价可以一直涨下去吗?显然不会。那么,最后一棒会被谁接着?他有足够的承受能力吗?一旦房产泡沫破灭.我们有化解这种巨大风险的能力吗?在房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老百姓所能承受的极限在哪里?这些.是我们迟早都要面对的问题。循着这一思路,我们不难发现.如果“购房入户”政策真的能拉动有些萧条的房市,那么受益者无疑是房产开发商(房价上涨获得暴利岂非正是他们的心愿?)与地方政府(因为房地产业构成城市GDP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利益受损的,则必将是更为广泛的当地工薪阶层(要么买房,并因此付出更高的成本;要么继续观望.与住房无缘)。我们试以近期杭州房产市场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6.
房产税通过影响住房的供需关系,调节住房市场结构,从而稳定房价。重庆试点改革前后宏观数据显示,改革效果符合理论预期,对住房的供需结构调整效果明显,平抑了房价。下一步全国房产税改革需要在重庆模式上完善房产分级课税,合理划分住房市场子市场,高档住房、超出规定面积的住房税率合理提高,建立房产评估机制,根据房产评估价格征税,并配合其他税种改革。  相似文献   

17.
房地产的开发成本与我国我国的房产价格有着实际紧密的联系。本文主要从我国房地产市场中的基本利益链务出发,挖掘出房地产开发商在土地开发环节中所承担的主要成拳,通过时减少房产商所承担的各项成本的可行性分析,提出成本控制措施,以缓解目前我国房价过高的态势。  相似文献   

18.
以文 《税收征纳》2007,(10):45-45
据以色列国土报报道,以政府最近修订了有关房产购置税法律,每位购房者将因此受益2500美元以上。根据以前的规定,房价在15万美元以内的,免征房产购置税;房价在15万美元至18.7万美元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从目前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状况来看,房价持续走高和银行住房贷款增长过快的现象仍然严重。本文认为,我国以按揭房产的市场交易价格为基础确定按揭贷款的价值是我国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政策存在的重大制度缺陷,也是导致我国房地产市场过热、价格高企的根本原因,本文建议,在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现阶段,对按揭房产的价值评估应该以成本估价法作为按揭房产价值评估的基本方法,同时参照收益现值法和市场比较法的评估结果,综合考评不同评估方法下按揭房产的评估价值,互相参考验证,取较低者作为发放按揭贷款的价值依据。  相似文献   

20.
浅析房地产市场泡沫对银行业的风险及银行防范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晶 《金融与经济》2006,9(2):77-80
房地产业与银行业通常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目前我国部分地区房地产市场已出现高“银行依存度”导致的“信贷杠杆推动型”泡沫.但在房产周期波动与房产新政双重约束作用下,我国房价在经历一个盘整期之后仍有可能趋于下调,随之而来的就有可能是渐趋上升的房地产贷款违约率,这必然会导致大量新不良贷款产生。所以商业银行应加强信贷监管,调整贷款结构,遏制不良贷款率的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