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声音     
《经济纵横》2005,(11):8-8
“我不是一个聪明的人,我对我的员工只有一个简单的办法:一是给他们相当满意的薪金花红,二是你要想到他将来要有能力养育他的儿女。所以我们的员工到退休的前一天还在为公司工作,他们会设身处地地为公司着想。因为公司真心为我们的员工着想。”——李嘉诚  相似文献   

2.
要是你跟今天大多数企业高层经理没什么两样,恐怕你现在也是一名人才“猎手”吧。你会经常在你的机构以外追踪搜罗有才能的人去充实你机构里的重要职位。要是你物色到富有魅力的人选,你就会使出招数来从他们眼前的雇主扒走他们。你会向他们提供大笔的应聘签约奖金,你会为他们买下公司股票期权,你还会将公司丰厚的搭配成套的报偿提供给他们。  相似文献   

3.
一、新任经理的烦恼多每年都有无数的新任经理,他们或是在原来的公司得到提升,或是从其他的公司应聘而来。不管新任经理原来的商务经历与背景如何,他们都将面临诸多严峻考验。首先,是你的员工对你百般挑剔因为他们在你去的公司已经工作相当长的时间,更了解公司的情况。他们可能认为自己更适合作你现在的管理工作。这也可能是事实。即使他们不能胜任公司行政管理职位,也许是公司业务方面的内行。他们从事专业性的工作已有多年,比你要内行得多。这样,他们就会盯着你露出不懂行或无能为力的马脚,抓住你不称职的把柄。这自然会令你在日…  相似文献   

4.
从"心理账户"透视人的非理性经济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在某大学选100名研究生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情境一:如果你去一个离家1公里远的超市买了5公斤大米、2公斤鸡蛋和3公斤蔬菜,你会不会打的回家?实验结果表明,回答“会”的只有5人,回答“不会”的有95人。  相似文献   

5.
“你要勤于给花草施肥浇水,如果他们茁壮成长,你会有一个美丽的花园,如果他们不成材,就把它们剪掉,这就是管理需要做的事情。”  相似文献   

6.
《经济纵横》2004,(8):10-11
明明是名牌大学毕业生.辛辛苦苦考进了大公司的销售部,却不论普通员工还是日后预备培养成“大器”的管理培训生,统统要先“下放”去做“跑街”。有些“仁慈”点的公司只要求你跟着业务员看看跑跑,更多公司“铁面无私”——短则3个月.长则半年.给你几十家超市,请你隔三岔五  相似文献   

7.
对待坏人抑或是不道德的行为,人们通常面临三种选择:一是“以怨报怨”.也叫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不守信用.我也不守信用;你欺骗我,我也欺骗你。用这种方法来教训那些办坏事或破坏规则的人.他们吸取了教训或许会改辕易辙:二是“以德报怨”。你对我搞阴谋诡计,我仍旧对你友好。基督说,如果有人打你的左脸,你应把右脸也让他打,用这种胸怀和博爱去感化对方,让坏人也能变为好人;三是“以直报怨”。用正直的方式对待破坏规则的人和干坏事的人,要直率地告诉对方,你什么地方错了。比如,出租车司机多收费,“以怨报怨”就是拒绝付款;“以德报怨”就是再给他一笔小费;“以直报怨”则仍按规定付款,但要告诉对方他犯了规,以后改正。  相似文献   

8.
服务是金     
据美国汽车业的调查,一个满意的顾客会引发8笔潜在的生意,其中至少有一笔会成交;而一个不满意的顾客.通过他有意无意的“牢骚”,则会影响到25个人的购买欲:这个简单的市场信息告诉我们:每一个顾客,无论他是否是你的用户,只要他光顾车市,都必须“善待”。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逐渐成熟.许多汽车生产厂家也越来越认识到:品牌战、质量战、价格战,不  相似文献   

9.
让工资飞吧     
李疑然 《新经济》2011,(4):22-25
巴菲特说:“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这句话对于职场同样适用:所谓的“很湿的雪”就是找到你的聚焦点,能让你激情澎湃去做的那件事。我们通过对几个不同职业人的采访发现,经历了在职场的摸爬滚打,有人或许已经寻找到了“很湿的雪”,但是在考量一份工作时必然会涉及到薪酬,有时候会沉重到覆盖住“雪”的光芒,成为他们在职场前行路上的包袱和障碍。值得庆幸的是,职场路上还有“很长的坡”,使人依然心怀前行的希望。  相似文献   

10.
《新经济》2011,(10):7-7
公司发给你500美元,或是发给你一个iPad,哪一种更好?你可能一开始会觉得发现金更好。但通常现金是用来支付账单这样的东西,付账单虽然重要,但却不“持久”。而iPad则比较能“持久”:你在使用它时,电不会忘记是谁把它给你的。  相似文献   

11.
徐明 《经济月刊》2011,(4):138-138
我用《马太福音》中的故事来讲我们应如何管理财富: 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了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  相似文献   

12.
宋鑫陶 《商周刊》2013,(26):24-25
“马云同志刚才讲你办的那些公司,我还真有意去浏览了一下那些公司小业主的留言,挺感人的。半夜接到一个单子马上就送出去,送出后告诉购物方,能不能给赞一个。说我们创业不容易呀。然后,我看到,对方回应说你的物品有点儿问题,有点瑕疵。他马上就说,我立刻给你换。最后又说,我们确实不容易,我们是尽了最大的努力,一定给你换,意思是说你千万别毁了我的名声。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社会各种类型的企业里,人力资源已成为时髦并广泛接受的名词,原来的人事部变成人力资源部,如果你去应聘,人力资源部的人也早已不再是高高在上地审视你,他们非常谦和并尊重你,如果你的求职被拒绝,你也许还会收到一封告知信,信上会先感谢你对公司的信任,然后例行公事地夸你两句,最后做一些“名额有限”之类的解释,并说如果以后有机会希望与你合作等等,虽然你几乎不能指望对方真会再来找你合作,但这种态度还是让我们感到非常舒服,因为我们终于感到自己是受人尊重的“人才”了,我们不再是任人挑来选取的砖头,我们成为了企业重要且急需的“资源”。  相似文献   

14.
“半年前,公司在资金非常紧张的时候,仍然拨出10多万元培训费,选派了7名员工到高等院校深造。可是,万万没有想到……”深圳某医药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张其武一说起这事就非常激动,“让我们伤心的是,7个人中有3人在学成回到公司工作不到一个月就提交了辞职报告。他们的理由很简单:竞争对手开出了2倍的高薪,更让我气愤的是,竞争对手许诺他们:如果我们追索培训费,公司会帮他们买单!员工与竞争对手都让我感到恶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经济前沿》2004,(6):U042-U045
“就业是民生之本”。走进南山区,你会感受到南山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轰轰烈烈的气氛:火爆的招聘大厅、“爱心早餐”、“众之望”公司、就业交流大会……,正如一位失业员工再就业后给南山劳动局所送的绵旗上所写的:“失业员工之家,再就业工作的典范”,为此,我们专访了南山区劳动局局长张伟建局长。  相似文献   

16.
声音     
《经济纵横》2006,(7):8-8
“点点滴滴的改善是不够的,改善一定要明显,有时你甚至必须有完全不一样的做法。如何才能大胆创新?其实并没有公式可以教你怎么做。但是企业应该学习的态度是:如果你发现一个有机会成功的大胆创新,那么,就算它会威胁你的现有事业,也要不惜一试。因为即使你不做,别人也会做。这正是许多大企业都面临的难题,你的事业很成功,可是市场上出现了一种跟你竞争的新产品或新技术,你当然认为自家的东西比较好,然后就会有其它小公司把新科技或新产品拿去开发应用,最后反过来把你打败。这种危机,IBM、微软等大企业都发生过。”  相似文献   

17.
12年前,美国奥马哈北方国际公司和休斯顿天然气公司两家合并后,经理人员绞尽脑汁想给新公司取一个响亮的名字,结果他们选中了“恩特朗”(Enteron)。这个名字一经宣布就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人们纷纷打电话来指出Enteron是人类排泄固体废物的通道——即肠道——的医学专用名词。三天后,这一名字被改成为“恩朗”(Enron)。对美国企业界来说,再也没有比给公司或产品取名字更劳神的事情了。进行兼并或推出新产品的公司通常都会为选择名字而大费脑筋,因为一不小心,这个名字就可能在另一种语言中有冒犯的含义,或者成为粗俗笑话的相关…  相似文献   

18.
百事集团选择人才有三个标准:“最聪明,最诚实,最具有推动力的实干精神”。一个管理人员在百事集团中生存下去并非易事,公司对于管理人员的要求是“要么往上发展,要么往外走人”。非常聪明的人才,能量百分之百地释放,公司会给其提供高速发展的事业阶梯和优厚的报酬待遇,让他们很早地承担重要的责任,在各自的工作范围内有高度自由空间,以及其他优秀同事之间积极合作的工作环境。这些对于百事集团的战略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案例:B公司,某日化产品生产企业.几年来,公司业务一直发展很好.销售量逐年上升,每到销售旺季。公司就会到人才市场大批招聘销售人员.一旦到了销售淡季,公司又会大量裁减销售人员。就这件事。B公司销售经理陈鸿飞曾给总经理蒋明浩提过几次意见,而蒋总却说:人才市场中有的是人,只要我们工资待遇高.还怕找不到人吗?一年四季把他们“养”起来,这样做费用太大了。  相似文献   

20.
《经济纵横》2008,(5):12-12
求职过程中为了准备一个面试,往往让求职者费尽脑筋,他们会详尽地考虑面试官会问些什么问题。典型的问题包括:“五年之内你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在这个领域这个岗位上,什么最吸引你?”等等。但是在不久的将来,行为面试——一种当前比较流行的招聘技术——将取代这些传统的面试问题,这也就意味着,行为面试将很快成为招聘过程中的主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