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绿色煤电”除了被赋予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意义以外,还增加了资源高效利用的内涵,许多煤炭企业对其相关事宜表现出极其迫切的心情,但随着最近煤炭价格的大幅上升,煤炭企业又将全部心思用在了挖煤上,再无心顾及此事。而电力企业对“绿色煤电”的应用也还处于实验阶段。“绿色煤电”离我们还有多远? 相似文献
2.
磕磕绊绊召开,最后又无奈延期的2005年煤炭衔接会在发改委的严厉督促下终于“收官”了。从各个方面传来的信息让我们感觉到.这次订货会更多的是一种市场化的幻觉,而我们关注的就是这种幻觉背后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艰难的鼠年已经走远,迎来的会是怎样的牛年?人们心里没底,煤炭企业心里也没底。去年12月的“2009年煤炭产运需衔接会”,华能、大唐、华电、国电和中国电力投资集团等五大电力集团,和煤炭企业的议价僵持不下,最终一单未签。 相似文献
4.
电荒的背后是煤荒,煤荒的背后是煤电合同,煤电合同的背后是煤价,煤价的背后是一双无形的手。确实是这样吗? 相似文献
5.
据了解,在泰皇岛会议的前一阶段。签约的煤炭合同大概有2亿吨,这后一阶段卫增加了一些。但与前几次会议签约七八亿吨相比差距较大。山西一家煤炭公司老总透露说,截至到1月8日本公司签约的煤炭合同不足130万吨。 相似文献
7.
<正>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改革路径总在人们的祈盼中向前延伸着。自2013年元旦开始管理层取消对合同电煤价格涨幅和市场交易电煤最高限价的规定,实施近20年之久的电煤价格"双轨制"随后走向终结,同时更具"纠偏"意义的煤电联动机制即将启动,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大门由此洞然打开。市场性颠覆借助于中国经济的持续扩张以及城市化脚步不断加快的强大动力,中国煤炭价格自2000年起演绎了长达10年的续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对各种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煤炭的价格节节走高,煤炭企业的日子也一天好过一天。但是,随着煤炭价格的提升,很多对煤炭依赖较高的行业却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而最难以承受的就是电力行业。 相似文献
9.
正一、前言近年来,火电行业一直深受煤炭价格上涨和电力体制改革停滞之苦。煤炭价格高,煤电联动政策实施不到位,使部分火电企业亏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电意愿和积极性。表面上看,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争执不下的问题在于价格。煤炭企业认为,现行的价格实际上是煤炭对电力的补贴,电煤价格应该向市场上的煤炭价格靠拢,甚至接轨。电力企业则叫苦连连,以至于不断爆出行业亏损的新闻,认为煤炭企业根本没有考虑电力企业的承受能力。目前,煤电市场实行的是计划煤、市场电,过去计划煤一直低于市场煤,煤炭涨价是向市场化接轨。但是,电价是受政府控制的,一旦涨价用电企业受不了,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何破解煤电价格扭曲成为燃眉之急。 相似文献
10.
2004年的冬天越暖,但许多地区的人们并未能有此感受。这都因为是电荒惹的祸。 相似文献
11.
1月10日,“全国煤炭产运需衔接会”终于在秦皇岛艰难落幕。在煤电企业间的合同签订告一段落的同时,煤炭交易市场化的脚步己经悄然迈出。今年“全国煤炭订货会”正式更名为“全国煤炭产运需衔接会”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 相似文献
12.
钱平凡 《中国产业经济动态》2006,(9):6-10
煤电一体化经营的优势似乎很明显,但为何目前并没有积极推行?到底.是什么阻碍了煤电企业的联营?煤炭企业目前是以煤矿采矿权折价入股参与煤电一体化项目的建设,并没有体现出煤的真正价值,因为按照目前的评估方法评估出的采矿权价格是很低的,煤炭企业难以接受。一句话,资源价格评估缺乏依据这个问题影响了煤电联营的积极推行 相似文献
13.
14.
今年首次放开电煤价格导致的电煤合同僵持局面虽然还没有完全破解,但电煤价格持续放开的姿态却越来越强硬。国家发改委3月17日公布的分析报告预测,2006年电力新增装机约7200万千瓦,全国夏季最大电力缺口将低于1000万千瓦,煤炭产能过剩压力逐渐显现。报告预计2006年煤炭供需将保持总量基本平衡、比较宽松的格局,因此将继续推进煤炭订货制度改革,坚持在政府监管条件下放开电煤价格。“最后还是要市场供需说了算, 这也是煤电改革的根本宗旨。”有人这样评价。由此看来,包括煤电在内的中国资源产品市场化改革仍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而“市场煤”“计划电”共存共生、反复博弈的平衡点究竟在哪里?一些业内人士所极力鼓吹的打破煤电僵局的“煤电联动”、“煤电联营”、“煤电一体化”等种种办法究竟能否真正有效,仍是迷局重重。所以发改委的专家一句“资源产品市场化改革如箭在弦,如何顺利实现改革意图又能兼顾民生之重?”可以说既深刻指出了其中玄妙, 也充分表明政府和社会大众对加速煤电市场化改革的隐忧。 相似文献
15.
16.
19.
20.
2006年1月1日至13日,为期12天的全国煤炭产运需衔接会不欢而散,最终签约率只有6%左右,创下历史新低。在衔接会上,煤炭方面仍在坚持说煤价并非坐地起价、只是恢复性上涨,而电力方面却认为,在空前严酷的竞争压力和国资委考核指标之下。煤价再涨已不能承受。一方要涨,一方强顶,价格再度成为双方争执的焦点。价格是双方争顶的焦点在煤炭市场化前提下,煤价步步攀高,而电价仍然严守"计划电",这让电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