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当前干部工作作风存在的主要问题1.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没有完全树立起来。我们绝大多数的领导干部都能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把人民赋予的权力视作为人民服务的工具。但也有少数领导干部不能正确看待自己手中的权力,有的把权力当作获得金钱、美色的工具;有的把权力当作个人飞黄腾达、光宗耀祖的途径;有的把权力视为个人“私恩”的产物,甚至把权力作为对个别人效忠的工具;还有的把权力当儿戏,对人民赋予的权力极不负责,敷衍塞责,得过且过,甚至胡作非为,草菅人命,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相似文献   

2.
干部前途由谁决定,一直是一个在理想和现实、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不小反差的问题。求诸理论,政治学的基本原理揭示到,权力来自哪里,便向哪里负责;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根本点是,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决定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如是,则干部前途由人民决定,干部进退荣辱与人民幸福呈正相关关系,是冉清楚不过的事情。  相似文献   

3.
坚持集体领导 实行民主决策冯英桥"权力使人腐化,绝对的权力使人绝对的腐化",这句政治学者的名言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只要一个人可以随心所欲,行为很少是合乎规范的。所以,我们党历来主张集体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并把民主集中制规定为我们党的...  相似文献   

4.
组织是一个权力结构。对权力结构进行系统分析是基于“人不能自己管理自己”这样一个假定条件。人的信仰不仅是构成组织战略的知识主体,同时也是形成组织内外服从秩序的一个核心概念。组织主要是通过制约成员的信仰以实现其战略目标的方法来行使其权力的。连接权力、战略和目标并使其成为一线,便可以凸现出组织生存与发展的管理思想基础:组织权力在纵横两个方向上的对称决定了组织战略目标的制定和实施。  相似文献   

5.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的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新闻事业也在不断改革进步。但同时也由于经济利益关系多元化,出现了各种问题。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对权力部门进行约束和监督的主要方式,近些年以来,我国的舆论监督在发展改革的过程中问题不少。本文通过论证我国舆论监督中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可以为有关媒介及相关政府部门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促使相关部门重视新闻领域的改革,尤其加强舆论监督的改革力度,推进政务的公开透明,督促政府更好地履行职责义务。  相似文献   

6.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利,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全心全意为入民服务是最高境界如何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这是我们党的领导干部应孜孜追求的最高境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人生观、方法论和作风上来规范自己。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是共产党入全心全意为人民职务的基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全部价值观念最集中和最高体现,是共产党人的立足之本和全部力量的源泉。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和背离这个根本点。当前多数领导干部都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象党的好…  相似文献   

7.
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好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以后 ,能否正确地看待和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 ,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是一个必须长期经受的根本性考验 ,也是一个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前途命运的长期的根本性课题。如果长期执政以后我们的干部丧失了当年夺取政权和建设初期那样一种蓬勃朝气 ,那样一种昂扬锐气 ,那样一种浩然正气 ,而变得明哲保身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 ,以至滥用权力使党和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 ,那么最后必然失去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这是历…  相似文献   

8.
企业反腐倡廉教育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以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为根本。切实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使各级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好地为企业的健康稳步发展提供思想和组织上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邢鹿 《江南论坛》2004,(9):36-37
胡锦涛总书记最近指出,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何为正确的政绩观?政绩是执政党利用执政权力,运用执政条件所努力创造的业绩。共产党的宗旨决定了正确的政绩观,应该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的政绩的认可和弘扬,必须依靠科学的考核和正确的评价。实践证明,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这是从制度上督促党的干部确立科学政绩观,更加勤奋建功创业的保证,也是引导干部克服急功近利、短期行为,确立人民的长远利益,不辱使命,树立长期目标的正确导向。  相似文献   

10.
《财富时代》2004,(11):54-55
人们热衷于报考公务员,无疑为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创造了一个有利的人力资源环境,但同时也要警惕一些人等待权力寻租的心态,因而建立有效的权力制约就更为必要。  相似文献   

11.
人民群众参与理论的先驱安斯坦认为: "人民群众参与是一种人民权力的运用,是一种权力的再分配,使目前在政治、经济等活动中,无法掌握权力的民众,其意见在未来能有计划地被列入考虑".  相似文献   

12.
闫革 《经济视角》2005,(3):40-41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执政党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这是我们党在总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经验基础上得出的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13.
汉密尔顿,对人民的不信任也同样坦率:一切社区都分为少数人和多数人。前者是富有的、出身高贵的,后者是人民群众。人民的声音被说成是上帝的声音;但是,不论这条格言被引用和接受得多么普遍,事实上它是不正确的。人民是好骚动的、变化多端的;他们很少有判断或决定得正确的时候。因此,就让前一类人在政府中分享独特的、永久的席位。他们将控制后者的不稳定性;由于他们不会从变革中得到任何好处,因此他们将永远保持修明的治理。能想象一个每年在人民群众中轮换的民主议会会稳步地追求公益吗?只有一个常久性的机构能够制止民主的轻率。他们的好…  相似文献   

14.
中国法治现代化应走政府为主导,人民广泛参与为基础的推进型法治现代化建设道路。改革立法程序,扩大公民参与立法范围,国家应积极推进完全独立化方向的司法体制改革,在法治社会中,真正社会权威不应是“纸上的法律”,而是效忠正义的司法。权力腐败已成为我国政权建设的一个毒瘤,运用权力制约着一个有效防止办法。重新构建我国的权力制约机制,是我国法治现代化的最关键问题,也是国家不断向民主化方向迈进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权力作为现代政治学的基本范畴,是一个内涵和外延广泛的概念。权力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社会、国家管理的权力,也可称为统治权、领导权、政治权。是一种公共权力;一类是个人享有的权力,如财产权、肖像权、隐私权等,是人类的生存权力。这里讲的公共权力,是指通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形式实施的,应为公众服务的公共权利。即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国家公职人员代表人民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力。  相似文献   

16.
杨燕萍 《大陆桥视野》2011,(12):111-111
人物专访,隶属通讯范畴,是报纸的常用体裁之一,也是报纸吸引读者的“重磅炸弹”。一篇好的人物专访,往往能树立一个典型,使报纸在人民群众中发挥巨大作用,带出示范效应。人物专访比人物通讯特写更直截了当。通讯特写中的描写、叙述比较细致、形象,专访则简明精炼,接近于新闻;又比新闻更舒展自如(指在篇幅结构语言上),更富有表情达意的色彩和感染力。人物专访,必须要打动被采访者的心,让他想说。读者要喜欢看,文字要浅显。大人物也是普通人,比一般人努力的普通人,就是老百姓身边的人。  相似文献   

17.
郑红建 《经济师》2004,1(9):253-254
邓小平同志关于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方面的观点主要有 :干部的权力来自人民 ,权力必须为人民谋利益 ,谨慎使用权力 ,加强对领导干部掌权、用权的监督。认真学习、深刻领会邓小平同志关于这方面的重要论述 ,对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帆 《经济论坛》1997,(3):23-24
强化国有企业经营者监督机制的构想□张帆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是一个在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的职业群体,他们作为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在企业中处于中心地位,具有企业全面权力。因此,厂长(经理)权力行使运用的正确与否,无疑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指出:“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事在人为,财在人用,物在人使,且人由人管。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人的...  相似文献   

20.
在不同时代,人权问题始终是一个政权问题,它依赖于在社会生活中统治阶级的宗教、道德伦理、哲学思想。而宪法则是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中建立的,并且公民权力和自由是不断补充的,但是宪法并不能保障整个社会都具有充分享有权力的生活,而只是一部分人,这一部分人就是所谓的“上层统治集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