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在1934年曾经指出过:“现在都说我的第一篇小说是《狂人日记》。其实我的最初排了活字的东西,是一篇文言的短篇小说,……”这篇文言小说就是《怀旧》,写于1911年,最初发表于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的作家,鲁迅用深髓的眼光和犀利的笔触对他关联的那个时代做了素描。小说集《呐喊》和《彷徨》就是鲁迅小说现实主义的凝结。遍读小说,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曲曲血泪的诉歌。显示了高超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从鲁迅小说作品出发,探讨鲁迅小说现实主义的内涵,分析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3.
封建华 《经济师》2010,(1):171-171,173
建国以后半个多世纪的语文教学中,鲁迅充当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在大学国文现代文学部分,鲁迅作品教学仍然是个重点。然而在新世纪怎样进行鲁迅教学依然是很多人关注的问题。在鲁迅教学中,我们必然要走进鲁迅的世界从零开始去体验鲁迅、感悟鲁迅、重构鲁迅,从接受美学、体验教学理论探索鲁迅教学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李欢 《经济研究导刊》2013,(12):264-267,280
鲁迅和沈从文同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乡土小说大家,在乡土小说创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鲁迅开中国乡土小说之先河,沈从文则开拓了现代乡土小说创作的新领域。从“未庄”千疮百孔的丑陋,到“湘西”人性化的美好,无论是文化批判与启蒙主题,还是人性关照与诗意审美,鲁迅与沈从文都形成了完全不同的精神脉络。从鲁迅与沈从文的乡土小说的文学理想、审美意蕴、艺术表达、语言风格四个方面的比较中窥见鲁迅主“理”,沈从文主“情”;鲁迅重写实,沈从文重写意;鲁迅立足于现实主义,沈从文立足于浪漫主义的迥异创作风格,并从中比较出在对中国问题的体验认识上,鲁迅与沈从文以属于自己的独特视角透视乡土中国,解读乡土文化。他们走的路虽然不同,但爱国之心、忧国之情同出一脉,“改造国民性”与“重塑民族品格”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5.
鲁迅已经离开我们整整六十年了,至今仍然活在亿万人民的心中.迎着二十一世纪的曙光,遵循改革开放的时代特点,怎样引导广大青年学习鲁迅,继承和发扬鲁迅精神,使鲁迅这份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代代相传,这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鲁迅研究工作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鲁迅永远是青年的良师益友大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几代青年都以鲁迅为良师益友,在他的带领和感召下,走上了追求真理、投身革命的道路.世变时移,一个不容讳言的事实是,当代青年对于鲁迅已比较陌生,甚至有些冷淡、隔膜.其原因固然有鲁迅早已成为历史人物,时代的巨大变化无疑会拉大当代青年同鲁迅的距离.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四人帮”大搞实用主义,肆无忌弹地篡改歪曲鲁  相似文献   

6.
《在历史的转折点上——从周树人到鲁迅》一书是对鲁迅研究的一个突进,是对反鲁迅风潮最有力、最令人信服的回答。它在历史的坐标中找到了那只属于鲁迅的方位。用丰富的材料、严密的论证凝练的语言,描绘出了鲁迅思想发展的轨迹和作者的科学求实的写作态度。  相似文献   

7.
方静清 《经济师》2009,(5):126-126
在曼斯菲尔德短暂的一生中,她不断地对短篇小说的文体进行尝试。在写以新西兰为背景的短篇小说时,她借用意象和象征的诗歌技巧,并应用语言的音乐性来传情达意,创造出了一种散文式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短篇小说。  相似文献   

8.
《故事新编》是鲁迅一部独特的小说集,其创作过程涵括了鲁迅思想发展的多个时期,呈现了颇为复杂的思想内涵和审美风貌;其独特的创作方法与现实意义,也蕴含着鲁迅复杂的神话观,也启迪了后来的文学创作。文章着重探讨了鲁迅的神话观,分析了《故事新编》的神话思维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鲁迅幼年的独特经历成为他后来学创作中精神上潜在的意识,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忧国忧民和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思想成为他学创作的主要动力,形成了他独特的精神视野;鲁迅用没有生气的色彩和事物来表达矛盾和彷徨的内在思想精神,用不可知来还原自己的精神矛盾,将理想和怀疑态度用象征的手法表现出来,形成他章独有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0.
孙歌 《开放时代》2012,(8):141-158
鲁迅的绝望一直是鲁迅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如何理解鲁迅绝望的内涵,涉及到如何理解鲁迅特有的战斗精神.对于鲁迅而言,绝望是一种“抗战”的状态,而这“抗战”的对象,却是终于不能证实其为实有的黑暗与虚无.鲁迅强烈的沉潜欲,构成了他最具战斗性格的杂文的支撑.竹内好借助于鲁迅,提出了一个有关后发达地区自我变革的思想课题:在进行思想变革的时候必须警惕新包装之下的旧内容.它是否仅仅是作为一个外来的权威凌驾于旧秩序之上?这也正是今天重新阅读竹内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商周刊》2013,(22):72-75
82岁的爱丽丝·门罗成为第13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同时也是加拿大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委员会给门罗的颁奖理由只有八个字:当代短篇小说大师。在40余年的文学生涯中,门罗始终执著地写作短篇小说,创作了11部短篇小说集和1部类似故事集的长篇小说。她有很强洞察力、怜悯以及广泛抓住人物特点的能力,而对笔下的人物又不会带有个人评价,因此门罗被誉为“现代契诃夫”。  相似文献   

12.
在曼斯菲尔德短暂的一生中,她不断地对短篇小说的文体进行尝试。在写以新西兰为背景的短篇小说时,她借用意象和象征的诗歌技巧,并应用语言的音乐性来传情达意,创造出了一种散文式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短篇小说。  相似文献   

13.
约翰·契弗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从描写美国郊区的中产阶级的生活状态入手,刻画他们内心的挣扎和困惑。《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向人们展示了当代美国人的内心世界。元小说是关于小说中的小说创作,其目的旨在突现作者创作的主观性,揭示虚构的文学文本之外的世界的虚构性,其叙述是零碎的、不连续的。小说集中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元小说特征,用元小说叙事理论来对《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讽刺是小说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它是一种特殊感情的表现形式,作者借助于对假、丑、恶的否定来揭露被讽刺者的矛盾所在,以及他的可笑可恶之处。提起文学作品的讽刺艺术,最突出的要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了。这部小说写作背景虽为明代中叶发生的故事,然而实际上影射着清政府统治下的18世纪的中国社会,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揭露封建社会末期的各种丑恶现象。作者以极其严肃的态度、犀利老辣的笔调、含蓄幽默的言辞猛烈抨击封建礼教和封建科举制度,勾勒出一幅幅姿态各异、畸形发展的士林群丑图,是一部经典的讽刺史诗。吴敬梓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传统讽刺艺术,鲁迅高度评价《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认为它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使后来者难以为继。本文试图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组织特性的标志,是大学之为大学的根本所在。然而,在大学与社会诸因素的多维互动中,大学所独有的精神意蕴却常常受到诸多影响和干扰而发生错位或失位,大学精神的式微、甚至失落已是不争的事实。本文试图从对鲁迅一生的大学教育实践经历研究出发,介绍他丰富的、精辟的大学教育观,从鲁迅关于大学精神论述的主要视角来反思和梳理大学这一特殊组织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6.
正鲁迅资源是绍兴旅游发展中的一张"金名片",游客抵达绍兴到鲁迅故居游览是必不可少的行程,或者换句话说,游客是为了参观鲁迅故居而来到绍兴。在中外历史上,伟大作家盘活一座城市或者城市因作家提升品味的例子屡见不鲜,而鲁迅资源大大地盘活了绍兴,没有鲁迅,绍兴的发展及其知名度恐怕要降低好几个档次。时至今日,鲁迅和  相似文献   

17.
《野草》包含着鲁迅先生的人生哲学,“90后”青年通过阅读《野草》来学习鲁迅哲学是很有意义的。《希望》告诉了我们永怀希望,反抗绝望;《死火》阐释了鲁迅的生命哲学:与其冻灭不如烧完,要让生命发出光辉,没有白活白死,生死都要有价值;《过客》则讲述了过客明知前面是坟,都要坚持向前的那种向死而生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在鲁迅研究中引入“经济伦理”的概念,给鲁迅化研究一个较为确定的分支点。鲁迅对当时中国的伦理判断,有许多是直接关涉经济的,这就为鲁迅的经济伦理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可能性。本以《药》为例,说明了从经济伦理的角度研究鲁迅的初步所得。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选取英国著名短篇小说家伊夫林·沃的短篇小说An Englishman’s Home,从词汇对等与句法对等两个层面出发,选取实例,详细论述了在该理论对指导下小说的翻译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20.
从西北民间民俗艺术的形成、发展与其创造的巨大经济价值等三个方面论述了西北民间民俗艺术赖以生存的文化特征和地缘特色的重要性,揭示了政府的支持和保护既是民间民俗艺术发展的动因,也是取得巨大经济价值不可缺的因素。这种把民间民俗艺术的发展同拉动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模式,不失为是一种比较现实、可供借鉴的发展民间民俗艺术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