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技术经济》2019,(3):49-59
从区域经济前向关联视角,构建了国家价值链(NVC)与全球价值链(GVC)相统一的、产业-区域双视角的增加值完全分解模型,考察了中国低技术制造业、中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嵌入国家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的特征。研究发现:2002—2012年期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较高,中技术制造业嵌入国家价值链的程度较高,而低技术制造业的区域"内向性"特征较明显;分区域考察,中国东部地区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较高,而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嵌入国家价值链的程度较高,具有显著的区域异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中部五省制造业创新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部五省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改革开放后,效率优先使得东部地区获得了快速发展,中部地区制造业一度滞后,发展水平比较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通过政府政策的有效支持和产业界的协同发展,采取多维协同的主体创新战略、聚类突破的龙头拉动战略、借势扩张的集群创新战略、重点倾斜的项目支撑战略,推进中部地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从而从整体上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进程、实现我国区域间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于澄 《生产力研究》2008,(11):56-57
科学技术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和引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制造"均在产生世界性的重大影响。在全面推进现代化进程、建设"世界制造业基地"的过程中,应当认真考察"世界科学活动中心"与"世界制造业基地"产生的经济文化根源与发展趋势,揭示其内在联系,找出必然性。在知识创新时代,乘势开展技术创新,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  相似文献   

4.
当前全球制造业服务化趋势日益明显,已成为竞争的新焦点。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其逐步涉及制造业的各个环节和产品全生命周期,极大地促进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联性和协同性,并从根本上推动了制造业服务化进程的加快。目前,我国制造业服务化程度明显偏低,亟须借助"互联网+"契机,大力拓展与互联网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加强技术和服务支撑,创新商业模式,提升附加值,为实施"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实现"互联网+制造业服务化"融合发展,政府应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制造企业应积极进行服务化转型;社会机构应做好支撑和服务。  相似文献   

5.
从理论上界定了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创新的内涵,并进行了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创新内容的维度分析,即技术维度与管理维度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从管理维度提出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创新主要通过战略、组织、市场营销这3个方面的协同效应来实现。通过探讨保证与支撑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分析了在这种机制下,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创新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制造业的区域发展模式决定区域创新模式。选取我国工业化发展模式中的"珠江三角洲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的典型代表东莞、苏州、温州,从对三市制造业发展模式的比较入手,进而对比分析了它们的制造业创新能力。相比之下,苏州制造业创新模式的效果较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关于提高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中国制造"的产品附加值低,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是其中的缩影,改革开放以来,以晋江和莆田为代表的体育用品制造业基地纷纷崛起,通过发挥比较优势的作用,形成规模效应,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然而,在市场格局演化过程中,晋江市逐步发展成为"品牌之都"。究其原因,无非就是晋江在多方共同努力下,通过产品升级和品牌创新,探索出一条产学研合作的发展道路,而这恰恰是国内体育用品制造  相似文献   

8.
制造业绿色创新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发展模式,其发展需要中央政府、各级地方政府以及制造业企业的共同努力。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府的重要机构,由于其本身利益的二重性,因而在促进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博弈论作为分析工具,研究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中地方政府的行为,在相应的假设条件下,建立了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行为博弈模型、地方政府与制造业企业的行为博弈模型、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及制造业企业的三方行为博弈模型,探讨了地方政府在利益冲突中的行为特征。通过求解纳什均衡,寻求协调各方利益冲突的有效途径,并提出了推动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对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技术协同创新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模式选择和发展趋势。通过对当前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存在问题和不足的深入分析,构建了由驱动力机制、资源供给机制、双元协同机制和合作激励机制4个部分构成的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框架。根据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特点,提出了提高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发展实体经济是实现强国富民的根基,也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脊梁"。振兴实体经济的主战场在制造业,其重点是要坚持实施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引领,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制造业发展的技术进步率和劳动生产率,通过制度创新提升制造业发展的资源配置效率;其难点是要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切实增强制造业持续创新的人力资本;其"痛点"是当前制造业的盈利能力及人力资本吸引力低,亟需建立一种有利于创新要素向生产性活动而不是非生产性活动配置的,即以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的社会报酬结构,让做制造业的人有前途、有钱赚,提升制造业的盈利能力及人力资本吸引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装备制造业三大基地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特别是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中国装备制造业下一步的发展应从宏观到微观进行系统的制度创新,特别是要为装备制造业企业提供更加适宜的发展环境,政府应为此提供系统的制度供给和政策安排。  相似文献   

12.
创新政策是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在对创新体系和政策组合理论回顾的基础上,使用政策文本量化分析和质性文本分析法,对我国制造业创新政策动态变迁及其对相关创新活动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创新政策主体集中度较高、政策主体分布较为广泛、政策发布数量波动较大;环境面政策组合使用最为频繁、需求面政策组合使用最少、总体上对政策组合的使用呈现出“先扬后抑”的倒U型形态;制造业创新体系中4类创新活动强度差异较大;不同政策组合对创新活动的影响差异较大。最后,针对如何利用创新政策推动我国制造业创新变革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创新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制造业创新活动进行细分,把我国制造业创新活动分为科技产出、物化产出以及价值产出3个环节,并运用DEA模型对我国制造业3个环节的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同时构建经济基础空间权重矩阵,运用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对我国制造业3个环节创新效率的空间外溢效应及价值链外溢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我国制造业无论是分行业还是分区域普遍存在科技产出环节及价值产出环节创新效率较高,而物化产出环节创新效率较低的情形;就我国制造业各环节创新效率的空间外溢效应而言,我国制造业科技产出效率、物化产出效率以及价值产出效率都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外溢效应;我国制造业各环节创新效率的价值链外溢效应实证结果表明,科技产出效率与物化产出效率、物化产出效率与价值产出效率之间都表现出明显的价值链外溢效应,而科技产出效率与价值产出效率之间没有形成明显的价值链外溢效应。  相似文献   

14.
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揭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自主技术创新效率稳定性,测度相关因素的影响强度与方向,对揭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自主技术创新规律,制定其发展策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聚焦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自主技术创新效率稳定性及影响因素,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和Tobit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自主技术创新效率存在一定波动性,且各细分行业技术创新效率内部稳定性较差,产业自主技术创新效率整体稳定性不高;自主技术创新投入因素和环境影响因素对产业自主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异质性,其中创新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对自主技术创新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具有正向影响,而新产品开发投入和企业规模对自主技术创新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影响具有异质性,政策因素与市场因素分别具有显著和非显著负向影响,外源性创新因素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影响强度较大。在此基础上,提出调整政府对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支持模式、加强外源性创新与智力引进等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探讨了产业融合对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影响,以及网络中心性和网络异质性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基于2006—2015年省际装备制造7个子行业面板数据,采用ISCNFI指数测度模型和基于产出距离函数的超越对数前沿分析方法,分别测度装备制造业产业融合程度及创新效率变化情况,进而利用面板回归模型对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产业融合程度与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效率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即随着产业融合程度提升,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效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网络中心性强化了产业融合对装备制造业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而网络异质性削弱了产业融合对装备制造业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6.
芯片制造技术攻关是国家发展战略的迫切需求,提升该类技术自主创新水平是扭转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关键。以技术系统结构变化为切入点,基于结构再造原理,构建芯片制造技术集成创新机理理论框架,并以芯片光刻工艺专利数据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①系统结构再造是实现技术集成创新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技术市场需求引导下,调整或重构芯片制造技术系统中技术元素之间的线性或非线性集成规则,使系统各部分间的关系更加协调、相互配合更加高效,从而推动原技术系统向高良品率、高集成度和低能耗芯片制造新技术系统转变;②芯片制造技术系统结构变化包括技术元素种类变化、元素间关联关系变化和元素比重变化3种原因;③根据系统结构变化程度,将结构再造分成结构调整和结构重组两类。该结论有助于加深相关企业和技术人员对芯片制造技术创新原理的理解,同时对复杂技术系统创新实践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与中低收入国家争夺低端制造转移的“双向挤压”下,制造业转型升级已成为中国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产业融合度测算的基础上,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索技术创新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直接驱动作用,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探索技术创新驱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路径。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显著直接驱动作用;产业融合是技术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路径。中国制造业与信息业融合度低且存在波动下降趋势,制约了制造业转型升级。因此,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既要激励技术创新,又要促进产业融合,更要强化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制造业技术创新离不开合理的技术来源选择,而选择技术来源必须考虑行业实际技术水平,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促进技术创新。鉴于此,采用2003—2019年我国制造业细分行业面板数据,按照技术水平进行分组回归,实证检验不同技术来源对不同技术水平行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自主研发对以专利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存在显著促进作用,且在高技术行业中的作用更突出;对于以发明专利为代表的实质性创新,自主研发仅在非高技术产业样本中存在创新激励作用,在高技术产业样本中,技术引进则发挥显著促进作用。进一步分析不同技术来源对技术创新经济效益的影响发现,国外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购买会抑制技术创新经济效益增长,而技术改造和自主研发会促进技术创新经济效益增长,且其作用效果在低技术行业中更为显著。结论可为我国制造业细分行业针对性选择技术来源、优化技术创新策略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9.
冯晓华  陈九安 《技术经济》2023,42(3):142-153
基于2000—2014年中国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FTA)中技术性贸易壁垒(TBT)条款文本,使用自然语言文本处理法量化了中国各行业在FTA中TBT条款的合作水平,实证研究FTA中TBT条款对中国各行业全球价值链位置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FTA中TBT条款分别从降低贸易成本、促进技术创新、提高制度质量三个路径促进了中国各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攀升。进一步分析发现,FTA中TBT条款对制造业和其他行业全球价值链攀升的促进作用明显,对中国服务业全球价值链攀升的影响不显著;相对于高技术制造业,低技术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攀升更容易受FTA中TBT条款的影响。中国政府应该更加积极地参与FTA中与贸易伙伴国的高水平TBT条款的谈判协商,充分发挥其对各行业全球价值链攀升的促进作用,同时重点关注对FTA中TBT条款敏感度较高的行业。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中国制造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的历史背景下,构建互联网促进制造企业创新理论分析框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揭示互联网促进制造企业创新的机制。结果发现,互联网对制造企业创新存在显著促进作用;机制检验表明,互联网可以通过成本和人力资本的中介促进制造企业创新,即互联网能通过加速人力资本积累,降低交易成本和代理、治理成本,成为制造企业创新的重要驱动力;拓展性分析中,制造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和传统公司治理方式显著负向调节互联网对制造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从降低成本和加速人力资本积累两个方面,解释互联网如何激发制造企业创新活力,为解析互联网促进制造企业创新机制的“黑箱”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