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碳排放管理     
《商界》2008,(8):50-53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当下,碳排放已经成为全世界所关注的焦点,衡量一家好公司的标准已经不仅仅是成本、服务和质量,对碳排放的考量正成为提升公司品牌形象和竞争优势的价值要素之一,而精通碳管理的公司,也将在未来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同时,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认可  相似文献   

2.
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随之产生较多的环境问题,能源大量消耗导致碳排放加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过度碳排放导致的环境恶化引起了高度重视,文章选用2003—2017年的中国能源消费数据,利用IPCC清单编制法,从能源消费结构、碳排放现状、能源消费强度、行业碳排放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文章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和国家间投入产出表(ICIO),从需求端和供给端双重视角测算国际疫情蔓延对中国产业链稳定的影响效应及内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无论从供给端还是从需求端来看,国际疫情蔓延引致的美国和欧盟的中间品出口与最终需求下降,均会通过全球产业链渠道对中国产业链稳定造成较为严重的负面冲击;就分行业而言,制造业产业链稳定所遭受的负面冲击相对严重,其中计算机、电子及光学制品业、机动车辆与拖车运输设备业、化学及化学制品业和基本金属业产业链稳定所受冲击尤甚,农林牧副渔业产业链稳定所受冲击则相对较轻。进一步的影响渠道检验表明,国际疫情蔓延对主要疫情国(地区)需求和供给的负面冲击主要通过前、后向直接产业链联系渠道传递给中国。  相似文献   

4.
张扬 《中国市场》2010,(36):139-139
本文以东莞为例,从产业链的角度,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加工制造业的困局和原因,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整合产业链的方案和思路,以期对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5.
The world is likely to see a comprehensive global warming deal, instead of a political declaration on Dec 18, when the 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 summit ends.  相似文献   

6.
低碳经济与中国应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后哥本哈根时代,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全球性共识.碳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尚未建立碳交易市场体系,我国被迫处在全球碳交易产业链的最底端,丧失碳交易定价话语权.因此,建立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体系迫在眉睫.文章从碳排放权交易的原理入手,阐述了碳排放权交易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并探讨了我国建立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吴美花 《浙商》2020,(6):32-35
在疫情防控方面,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做到中国这样;在帮助企业复工复产方面,同样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做到中国这样。疫情对供应链、产业链的影响是短期的,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不会因为疫情影响而改变。  相似文献   

8.
长三角的经济增长速率比全国高出了近三分之一,随着长三角经济的发展,长三角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逐渐提升。传统的观点认为,长三角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主要以产品的粗加工为主,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长三角正向高附加值、高技术产业过渡,在全球经济动荡不稳的今天,正是长三角向产业链高端进军的大好时机。  相似文献   

9.
郝亚洲 《商界》2013,(11):70-70
波音787梦想飞机又出故障了!10月9日,日本航空公司的三架波音787客机先后因故障而中途折返。年初电池起火故障曾让全球787停飞,余烬未了,这次彻底把“小安全”的标签戳在了787上。  相似文献   

10.
文章将在华和在美外资企业放在统一的全球价值链(GVC)框架下,构建反映企业异质性的全球投入产出模型,对比分析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中美两国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华外资企业的碳排放和占比都低于在美外资企业;与美国相比,虽然中国碳排放强度的下降明显抑制了在华外资企业的碳排放,但在华外资企业的生产结构更高碳了;在华外资企业的碳排放很大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境外需求,而在美外资企业的碳排放主要是为了满足美国国内消费;在华外资企业引致了大量内资企业的碳排放,但在美外资企业引致的碳排放主要存在于外资企业中。为此,中国需继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选择性地引进高质量且低碳的FDI,并要重视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布局对碳排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探究如何推进中小企业嵌入“一带一路”产业链位势,对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和全球价值链可持续性发展意义重大。由于全球新冠疫情、贸易摩擦、国内产业转型升级压力以及关键技术“卡脖子”等因素,导致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嵌入“一带一路”产业链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卡链断链的风险。我国应采取相应措施去稳定、巩固、延伸和强化民营中小企业的“一带一路”产业链。  相似文献   

12.
科技馆里,有许多十分有趣的实验器材,如“仙人摆渡”、“漩涡”、“神奇的喇叭”等,而很多人最喜欢的是“低碳计算机”这个器材。它能把开车、乘飞机、用水用电等形式换算成该种几棵树来抵消碳排放。它告诉我们应该少排放二氧化碳,多种一些绿色的植物,来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母亲——地球。“碳”值多少钱?2012年1月起欧盟将对所有飞经欧洲的飞机收取高昂的碳排放税,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测算,全球航空公司2012年将为这一规定缴纳24亿欧元碳排放税,由此看来,看不见摸不到的“碳”价格不菲。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及生产全球化的发展,全球范围内已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链务,即全球产业链。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企业如何参与全球产业链,关系到我国企业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本文探讨了我国不同类型的企业参与全球产业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在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中的价值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怀政 《国际贸易问题》2005,(6):120-123,128
国际生产体制已进入网络化发展的新阶段,全球制造业正面临着产业链的重构,跨国公司将逐步把我国纳入其全球战略体系,实现全球一体化的生产、销售和研发。我国企业面临的国内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而言,当务之急是以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战略调整为契机,基于全球生产网络进行科学合理的价值定位,然后通过配套生产、OEM、合同制造、战略联盟等方式进入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向“小而精”、“专而强”方向发展。同时要适度进行产业链节点的横向扩张和纵向延伸,从而实现产业链升级。  相似文献   

15.
16.
自从联合国宣布全球气候变暖可以得到有效制止——如果每个人从现在开始就努力的话——节能、环保型用具便开始风靡全球。在德国,风能已占据全国电力能源的15%。在标识行业里,制作得比较好的照明标识可以有效降低电力使用成本。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的全球环境问题中,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是世界各国环境经济政策的重要导向。福建省作为海西经济区的主体,经济发展迅速,能源消费量增加,由此产生的温室气体增多是不可避免的事实。文章对福建省2000—2015年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进行了测算,并进一步给出了分析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改进投入产出(IO)模型推导行业部门生产、消费、出口、进口和净出口不同统计口径的隐含CO2计算公式,利用能源实物消耗量及排放系数直接测算行业部门碳排放量,然后计算分析我国29个行业部门贸易平衡条件下贸易隐含碳,再以行业产出增加值为指标确定产业链上下游行业的碳排放责任分配比例,构建国际贸易碳排放共担责任分配模型,测算代表性行业CO2排放在生产者和消费者共担责任原则下可能结果。研究结果证实我国2007年出口和净出口隐含CO2排放量占比都较大,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化学工业三个行业在共担责任原则下有约30%责任应该由国外消费者承担。本文最后提出建议: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合作,倡导建立新的CO2排放责任分担原则及具体测算指标体系;中国需要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贸易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全球经济正在步入以数字和绿色发展为特征的新时代。基于OECD国际投入产出表2005~2018年66个国家的数据,文章将数字产业技术发展影响碳排放强度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纳入同一框架,并采用PVAR模型对综合效应做进一步研究。研究发现:(1)数字产业自身技术发展的过程会增加碳排放强度,但能通过赋能上下游产业技术革新实现碳减排,整体上有效推动国家低碳转型发展。(2)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是数字产业技术发展降低碳排放强度的主要路径。(3)相比于数字制造部门,数字服务部门技术水平提升会引致更多的碳排放,但技术赋能的碳减排效应也更显著。(4)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不仅有利于降低数字产业技术发展中产生的碳排放,还能进一步释放数字产业技术赋能的碳减排能力。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数字技术和全球市场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数字贸易成为推动全球产业链升级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力量。首先分析了数字贸易对全球产业链位势的影响,包括扩大市场规模、提高企业效率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作用。然后,探讨了数字贸易促进机制,包括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技术应用和数字化贸易规则等方面的因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进一步推动中国数字贸易发展和全球产业链位势提升,包括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数字经济创新企业和改进数字贸易规则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