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林正平肖武标当前,我国金融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经济转轨时期所特有的“体制性风险”;二是所有市场经济国家都共同存在的风险。这类风险包括信用风险、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形成“体制性风险”的主要原因在于,...  相似文献   

2.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金融市场上金融资产的价格变化是对各种信息的反应,如果这种反应是即刻而充分的,那么市场就是有效的。本文基于我国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的价格数据,应用KMV模型和信用价差模型度量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价格变化所反映的公司信用风险大小,在此基础上检验并比较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价格对其信用风险信息反应的效率。结果表明,从短期信息有效性方面看,股票价格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反映公司信用风险信息,公司债券价格对信用风险信息的反应存在滞后性,但随着实际信用风险增加,滞后时差缩短;从长期来看,股票价格和债券价格在反映公司信用风险信息上存在一致性,公司的实际信用风险大小是影响两者存在一致性的重要因素,实际的信用风险越大,两者的一致性越强。  相似文献   

3.
物流金融是物流业衍生的一种增值服务,它的出现创新了金融机构的业务。在以信用为基础的物流交易过程中,存在着信用风险隐患。从金融信用风险的构成上来看,主要有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质押物的信用风险以及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信用风险等。笔者从强化对质押货物的信用风险控制、建立物流金融业务信用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健全的信息管理系统、加强中小企业信用风险防范四个方面探索了金融信用风险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4.
传统信用风险的量化管理是以财务数据、市场交易数据等定量信息为基础的,大数据时代海量的文本信息为分析公司企业的价值和违约倾向带来了新线索,提供了其信用状况恶化的早期预警信号。通过对相关文本信息来源和特点的分析,对可读性分析、词袋方法和机器学习等文本分析方法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基于文本信息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并对其在信用风险评价、风险预警与监控、信用风险定价等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刘依东 《时代金融》2014,(9Z):50-50
物流金融是物流业衍生的一种增值服务,它的出现创新了金融机构的业务。在以信用为基础的物流交易过程中,存在着信用风险隐患。从金融信用风险的构成上来看,主要有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质押物的信用风险以及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信用风险等。笔者从强化对质押货物的信用风险控制、建立物流金融业务信用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健全的信息管理系统、加强中小企业信用风险防范四个方面探索了金融信用风险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6.
史晴宇  任达 《河北金融》2015,(3):9-11,14
信息不对称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存在的客观基础,由其引发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不完全契约”是信用风险产生的主要根源.本文从适度收集信息、应用先进技术模型、畅通信息传递路径、完善内部治理、合理设计契约、优化外部环境等若干方面着手,探讨最大程度消除信息不对称是降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商业银行必须保持足够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才能确保其正常的运作和发展。但是,商业银行在运作过程中也会面临诸多风险,信用风险就是其中之一。而引发信用风险的主要原因就是信息资源的不对称。本文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概念及信息不对称理论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就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不对称情况进行了探讨,最终提出了商业银行防范信用风险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s,CDS)是一种分散、转移和对冲信用风险的重要金融工具,既具有信用风险缓释的功能,也是信用风险传染的媒介和载体。在CDS创新机制与交易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基于CDS交易对手间信息不对称性、CDS创新扩散、CDS交易等不同的视角探究了CDS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传染机理,深入剖析了CDS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传染的原因和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对我国CDS市场发展及其信用风险传染控制对策制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信用风险是供应链金融的主要风险。本文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探索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信用创造与信用扩张,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扩散的机理是信用风险在供应链金融网络中的传播性与传染性,信用风险扩散可以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强度维度这三个维度进行识别。基于此提出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扩散的防控机制,包括平台指数机制、信用征集机制、数据库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一、信用风险金融市场中客观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是信用风险产生的症结所在。信用交易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进行,银行为客户提供着保证并规避风险,做为投资者暴露于不确定的信用风险中。由于表外业务涉及的客户和交易的金融属性较强,这个过程中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对投资者的利益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我国现行的金融生态环境尚不能有效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商业银行尤其应关注来自客户个人或企业的诸多信用风险。  相似文献   

11.
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客户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之一。而信用风险管理中,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提升风险管理水平的最大障碍。准确判断放贷客户质量,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的主要衡量标准之一,决定了银行的经营能力和业绩创造能力。各家商业银行多年来都迫切希望找到  相似文献   

12.
杨星  郭璐 《南方金融》2007,(1):29-31
I~2模型是信用风险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它放松了传统信用模型的完全信息假设,在不完全信息的框架下研究公司的违约概率、信用敏感性资产价格以及短期信用风险溢价。这一研究成果提高了信用风险预测的精度,并使得信用风险模型更富有经济意义。本文介绍了I~2模型的基本理念,并简要分析了它对传统模型的发展与贡献。  相似文献   

13.
信用风险为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主要风险之一,如何迅速有效的监控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信用风险是推进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关键。本文回顾了2005年以来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状况,结合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特点,总结了资产证券化的信用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在新形势下利用市场化信息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信用风险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颖  杨露 《海南金融》2006,(1):55-58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引入,有效弥补了中小企业的信用缺口。但与此同时,信息不对称、信息流动不通畅等问题导致了担保机构信用风险的必然存在。本文从信息论角度对信用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加强担保机构信用风险防范和抵御的两种管理手段。  相似文献   

15.
中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创新试点最新进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是中国银行间市场2010年创新试点推出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它将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贷款等信用产品的信用风险剥离定价,并转移给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其推出从根本上改变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管理的传统特征。通过对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中投资主体培育、市场定价、做市商机制、信息披露、市场外部环境建设等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信用缓释工具功能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完善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分担机制、有利于商业银行等投资者动态、专业地管理信用风险。  相似文献   

16.
一般认为信用风险的发生源于违约,信用风险控制应重点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信用风险度量;一是主观信用风险控制。本文主要将论及后者,从博弈论的角度,探讨农村金融机构如何在不对称信息情况下实施有效积极的管理措施,激励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信贷后活动,有效控制小额信贷的风险的发生概率。研究认为:农户投资项目的成功率和国家的农村政策是影响农户小额信贷安全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陈斌辉 《银行家》2013,(8):51-53
征信体系是现代金融体系运行和金融稳定的基石,是信贷市场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同时也是现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征信体系健全与否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水平。中国人民银行建立的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征信信息已经成为商业银行贷前、贷中、贷后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在提高风险管理效率、揭示和防范信用风险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充分发挥征信信息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使商业银行充分获取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产品的各类信息,确保信息的对称性、透明度和真实性,对提高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博弈论的农户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般认为信用风险的发生源于违约,信用风险控制应重点解决好两个方面问题,一是信用风险度量;一是主观信用风险控制。本文主要将论及后者,从博弈论的角度,探讨农村金融机构如何在不对称信息情况下实施有效积极的管理措施,激励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信贷后活动,有效控制小额信贷的风险的发生概率。研究认为:农户投资项目的成功率和国家的农村政策是影响农户小额信贷安全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由于不同投资者在信息成本投入方面有着显著差异,互联网金融市场存在信息偏在现象,即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呈不对称状态。互联网金融交易本质上是信用风险的交易。由于互联网金融的时空间离和“去中介化”特征,加之交易主体的有限理性,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在逐步累积。为了防范互联网金融信息偏在可能引发的金融脆弱、市场失灵、金融不公平等问题,有必要运用法律手段对信息偏在进行规制。为此,要遵循信息偏在内生信用风险的逻辑属性,以构建信息偏在规制制度与方法体系作为完善互联网金融市场环境的重点,并使信息工具的功能得以实现。基于目前互联网金融信息偏在规制理念与方式较为落后的实然状况,应当嵌入信用风险防控机制,完善互联网金融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投资者分类保护、信息披露以及“穿透式”监管等制度安排,以此保障和促进互联网金融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借款人信用风险评估缺失是造成P2P网贷问题平台频出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从分析网贷平台借款人的信用风险着手,筛选网贷平台借款人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建立网贷平台借款人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构建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进而选取部分P2P网贷平台所披露的137组借款人信息进行实证测试,发现测试结果与实际情形基本一致,借款人信用风险评估指标和模型能满足网贷平台对借款人信用风险评估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