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计算技术的发展和施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高层和超高层建筑迅猛发展,钢筋混凝土结构在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中由于自重大,柱子所占的建筑面积比率越来越大。在超高层建筑中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受到质疑;同时高强度钢材应运而生。在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中采用部分钢结构或全钢结构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建造可说是同步前进。使得高层和超高层钢结构建筑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2.
计算技术的发展和施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高层和超高层建筑迅猛发展,钢筋混凝土结构在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中由于自重大,柱子所占的建筑面积比率越来越大。在超高层建筑中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受到质疑;同时高强度钢材应运而生。在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中采用部分钢结构或全钢结构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建造可说是同步前进。使得高层和超高层钢结构建筑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3.
赵跃平  吴现为 《魅力中国》2010,(23):322-322
“人类的思想就象宗教的一切法则一样,也有自己的纪念碑,人类没有任何一种思想不被建筑写在石头上。”——雨果《巴黎圣母院》人类整合了自然物质、文化技术的各种因素,使其成为建筑,建筑不但是物质的产物,还是精神的产物。没有一栋建筑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只是不同的建筑表达的文化方向不同、体现的层次和意义不同。要认识建筑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意义,就必须从文化的、艺术的角度出发。  相似文献   

4.
王彦君 《魅力中国》2011,(9):241-241
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是人类赖于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房地产开发和房屋建筑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材料、土地和水等资源。我国的建筑能耗约占全国总用能量的四分之一,高居能耗首位。近年来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建造和运行使用的能源数量越来越大,尤其是建筑的采暖和空调耗能方面,必须大力推进建筑节能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5.
<正> 1 绿色建筑产生的背景居住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环境之一,更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十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类对自然的索取越来越多,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对地球村的环境质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严重地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健康,甚至引起了全球的生态  相似文献   

6.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其具体的概念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平衡建筑环境的性能及人们对资源的消耗,对环境的影响。在该前提下创建的建筑空间能够使人们可高效、健康地工作和生活。  相似文献   

7.
建筑与城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城市,建筑只是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今的建筑应该融于城市环境中,要提高建筑在城市人文环境和地域环境中的整体水平,为人们提供一个可自由选择和享受的欢乐空问.  相似文献   

8.
食物与癌症     
<正> 人们在生活中离不开粮食和蔬菜,一般只知其对人体有营养价值,为人生不可缺少的食物。在癌症成为人类健康主要杀手的今天,人们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了食物与癌症关系的研究上,食物中含有多种成份,有致癌物质成份也有抑癌物质成份。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证明,90%以上的人类癌症是外环境因子引起的,其中65%以上的癌症是与食物的污染、人们的膳食结构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建筑上,人类依据道家的"崇尚自然"的哲学原理正在由"科技建筑"向"生态建筑"过渡。现代科技的发展给人类的物质生活虽带来了好处,但是科技建筑也滋生了建筑物综合症。尤其在城市,无论是家庭住宅还是医院、餐厅、办公室、歌舞厅、厂房、教室和摩天大楼等建筑物,都可能导致人们患建筑物综合症。美国科学家初步估计,美国约有2%的建筑物内含有石棉和氡,10%的建筑物带有病毒、细菌等微生物感染,这些建筑物本身就是人类疾病的重要污染源,是隐形杀手。氡是石头和土壤中的铀在衰变过程中释放出来的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可以使人导致肺癌。美国大约有800万人的住房处于氡气污染的环境中,每年大约有二万人死于由氡气引起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传统建筑行业正朝着智能化、信息化、工业化的方向发展,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是我国建筑行业跨越式转型的必由之路。为充分把握沈阳市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现状,也为今后沈阳市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奠定基础,本文梳理了沈阳市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沈阳市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进行深究,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以期促进未来沈阳市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全世界有近30%的能源消耗在建筑物上,我们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出发,使建筑尽可能少地消耗不可再生资源,降低对外界环境的污染,并为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与自然和谐的工作及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12.
全世界有近30%的能源消耗在建筑物上,我们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出发,使建筑尽可能少地消耗不可再生资源,降低对外界环境的污染,并为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与自然和谐的工作及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13.
侯灵钰 《魅力中国》2011,(20):328-328
教堂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进程中,也是艺术水平最高的建筑类型之一,具有重要的地位。教堂作为一种突出精神功能的建筑形式,在数量上虽然与民居建筑类型无法比拟。但建筑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无论从建造技术还是从文化艺术角度而言,对城市建筑发展和城市文化的形成,都有着独特的意义和影响。本文旨在对大连近代教堂建筑进行初步探析,希望对保护大连地区优秀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乔彦军 《魅力中国》2009,(27):202-202
提倡把建筑置于所在的文脉上,建设经济上合理的、符合生态的、有助于社区建设的建筑方向,即基于共同关注人、自然的新的设计理论和价值观,在满足建筑基本功能和技术要求的基础上,既要综合考虑资源和能源利用率,在建筑生命周期内加强物质、能量的循环再生,减少对环境的消极影响,也要追求建筑的个性化和文化品位,创建宜人的空间环境,从而实现建筑与人、自然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5.
急剧增长的建筑垃圾量,不仅污染环境,损害人类生命健康,而且造成资源相对短缺。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中国建筑垃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中国建筑垃圾的发展趋势应从法律、政策、技术研究、源头控制、产业培育等多方面入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的进程。它是中国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建筑的建造与运行占我国全社会能耗的比例高达32%,转变建造方式与深化运行节能已成为建筑业节能的重点。为研究低碳光电模块化板房的降温减碳效果,在广州市天河区搭建3个测试房间进行降温减碳对比实测,将低碳模块化BAPV(建筑附着光伏)板房、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板房与普通板房的屋顶内表面温度、外墙内表面温度、室内空气温度及空调耗电量等进行对比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对于广州地区,在自然通风工况下,低碳模块化BAPV板房与BIPV板房相比普通板房能明显降低房间内表面温度和空气温度,改善室内热舒适环境;在空调工况下,低碳模块化BAPV板房与BIPV板房相比普通板房能有效降低空调耗电量,节能减碳率可达18.7%,减碳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一.建筑节能空间很大 建筑既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也是大量消耗能源资源的重要环节。在我国430多亿平方米的建筑中,99%都属于高能耗建筑。我国每平方米建筑采暖能耗是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而建筑舒适度却远不如他们。我国大型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大约是普通建筑的10倍左右。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建筑保温性能差,不利于节能降耗。高能耗建筑基于利益驱动,已经成为最难治理的顽疾之一,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直接消耗的能源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所使用的钢材、水泥等建材的生产能耗占16.7%。两项相加,建筑耗能几乎占全社会能耗总量的一半。因建筑能耗高,仅采暖北方地区每年就多消耗标准煤18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近100亿元。建筑高能耗给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能源负担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影响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和节约型社会的建立。  相似文献   

18.
马雪清 《魅力中国》2014,(21):85-85
建筑和建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建筑又是人类衣食住行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建筑学者为人类提供了仇美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说建筑学隐含着无限的艺术性,人类将以自己的智慧和劳动不断探索建筑学的未来。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节能减排成为我国的重要国策,国家对于节能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出台了一系列的绿色建筑指标,种种迹象表明节能环保已成为未来各行业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门窗是建筑中必不可少的配置,窗户面积的增大对提高居住舒适度有一定的益处,许多办公场所采用全通透幕墙作为外围护,高档住宅的窗墙比达到30%以上,但外门窗却是能源消耗的"大户"。据统计,建筑能耗占我国总能耗的50%,建筑能耗有50%是通过门窗散失的。因此,建筑节能门窗是关健。抓好门窗  相似文献   

20.
建筑环境色彩的应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人类对原始宗教的信仰在建筑环境色彩的应用中体现为严格的等级制度,客观上形成了我国城市建筑整体和谐、完美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