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及其内涵建国初期我们搬用苏联财政教科书的“分配职能”与“监督职能”的两职能说。这里讲的“分配”是大分配概念,包括生产要素和劳动成果的分配。1976年,在编写《社会主义财政学》时,我曾把分配职能分解为筹集资金职能与供应资金职能,这是同财政收支运动形式相适应的,也反映了我们中国自古以来财政的“聚财”功能与“用财”功能。1979年,鉴于当时忽视财政调控职能作用,我把原内涵于分配职能中的调节经济功能独立出来,就构成财政的筹集资金、供应资金、调节经济与反映监督四大职能,或称为分配(含筹集资金与供应资金)、调节与监督三大职能。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1986年我和邓力平同志编译美国穆斯格雷夫的《美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银行企业化改革的难点和对策选择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探讨。作者认为,银行企业化改革的难点,根本不是象“范文”中所说的“是企业、财政对银行多方掣肘所致”,而主要是由于现行大一统的银行体制的沿袭,更与整个经济体制的转换相联系,也不能采取用银行职能代替财政职能,把银行界定为“国家分配资金的主渠道”。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解决当前我国银行企业化改革面临的最大难点是怎样解决政策性贷款和转换银行经营机制问题,并提出了推进银行企业化改革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3.
科学认识六项扣除理论──与黄瑞新同志商榷白铭《当代经济科学》1994年第1期发表了一篇《论六项扣除理论是财政分配的理论基础》的文章。文章充分肯定了“马克思的六项扣除理论对于财政分配的指导意义”,并指出“六项扣除理论是我们社会产品分配普照的理论之光”。...  相似文献   

4.
党向全国人民提出要在十五年、二十年或者更多的一些时间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高度发展的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一个巨大的、光荣的任务。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的任务,对财政计划部门的同志来说,就要求我们通过综合财政计划有效地集中大量资金并合理地分配这些资金,以保证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和进行文化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我国农业资金在改革前后运行机制的比较研究,指出农业新的资金运行机制改革的基本思路为:农业一般性生产投资由农民和银行承担,农业基础发展性投资主要由农村集体和国家财政承担。文中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意见。  相似文献   

6.
《经济问题》一九八三年第三期刊载杜明同志《谈谈“按劳分配”与“各尽所能”》一文(以下简称《杜文》),提出必须“把‘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统一的分配公式贯彻执行”这一观点,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7.
《经济问题》1982年第4期发表的林文肯同志《论“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一文中说:“马克思之所以要把‘各尽所能’与‘按劳分配’结合在一起作为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这是由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要求所决定的。”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翻开经典著作,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在论述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  相似文献   

8.
当前,集中讨论一下财政和银行关系问题,很有必要。它对进一步明确各自的职责和工作范围,做到既有明确分工,又同心协力,为国家管好用好资金,提高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有重要现实意义。一、改革财政银行体制的障碍长期以来存在的“大财政、小银行”的分工思想,是目前改革财政银行体制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是一个涉及到财政和银行性质范围和活动领域的问题,也关系到如何处理财政、银行、企业三者关系的大问题。这个问题不讨论清楚,不用说财政与银行分工协作问题难于解决,就连改革企业管理体制也  相似文献   

9.
葛云轩 《当代经济科学》1993,15(3):52-56,34
邓小平同志南巡主要谈话发表后,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在国家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高的同时,“财政泄漏”严重削弱了国家财政的宏观调控职能,既增加了国家和地方财政收支困难,又加剧了资金供求矛盾.本文例举了现实生活中“财政泄漏”的主要表现,深刻揭示了惊人的支出浪费和收入流失状况,并通过其危害和成因分析,提出了综合治理的对策,对强化财政职能,开源节流,积累建设资金,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财政专户储存”与“财政专户管理”刍议王党全陈法圻“财政专户储存”是前几年国家利用行政手段,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管理的一种方式,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管理的一种方式,其实质是“代管,与目前《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提出的“财政专户管...  相似文献   

11.
《经济问题》一九八三年第五期发表了李砚林、牛养育二同志的《按劳分配是按抽象劳动分配和按具体劳动分配的统一》一文(以下简称为《李文》),试图论证存在商品生产的社会主义阶段具有两个层次的按劳分配关系的客观必然性,这无疑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但是对《李文》论点依以建立的根据,我们有不同看法,现提出来商榷,以求教于李、牛二同志。 《李文》提出,在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只能按经济单位提供的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来分配,然后,经济单位内部才能按劳动者具体劳动时间来分配。”(《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以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背景,由上海财经大学海派经济学研究中心、郑州大学商学院、河南省《资本论》研究会联合召开“社会主义新农村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模式研讨会”,于2005年12月11~12日在郑州大学举行。全国高校、研究机构及党和政府部门等40多个单位约7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现述要如下。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总书记在给《领导干部财政知识读本》的批语中特别强调:“财政是国家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工具。雄厚的财政实力是一个国家强大、稳定、安全的重要体现和有力保证。”如何正确把握财政工作的本质,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是广大财政工作者贯彻落实江总书记批语精神的首要任务。由宜兴市财政局局长、硕士华学文编著的《财政建设与管理》一书,就是一本既有理论又重实践的好教材,值得广大基层财政干部一读。 《财政建设与管理》全书共分16章,共30余万字,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该…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国家财政工作,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明确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的本质、特点和体系,对于进一步加强财政工作,更好地发挥国家财政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本文准备就这一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不妥当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一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的本质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的本质,是目前我国财政理论问题讨论中,意见分歧较多的问题之一。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究竟是不是分配关系的问题,大家的认识还不一致。很大一部分同志认为社会主义国家财政是个分配问题,但也有一部分同志认为不是分配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 拜读了钟朋荣同志的《货币与资金“体外循环”的效应》(载《经济研究》1989年第10期),很受启发。但我认为文中的一些观点值得商榷。 1.现金能否成为中央银行的信贷资金来源? 钟朋荣同志认为“货币由‘体内循环’转化为‘体外循环’既不会减少银行系统的资金来源,也不会直接增加社会总需求,因而不会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因为“存款是专业银行的资金来源,现金是中央银行的资金来源,人们将存款转化为现金,是将专业银行的资金来源转化为中央银行的资金来源,整个银行系统的资金来源并没有减少。”  相似文献   

16.
在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时候,正确地认识和解决财政工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财政是建设财政财政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而派生的分配关系。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财政分配表现为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活动,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保障国家的供给,从经济上支持国家行使其职能的需要。恩格斯说:“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67页)捐稅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剥削阶级国家主要的经济来源。马克思说:“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就  相似文献   

17.
刍议按劳分配中的“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按劳分配既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方式的主体。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探讨按劳分配中的“劳”的基本内涵,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我读了何伟同志发表在《经济研究》1991年第10期上的《在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实现按劳分配的两个问题》一文(以下简称《何文》),受益非浅。然而,《何文》认为,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中的“劳”是抽象劳动,这种抽象劳动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实质上是社会必要劳动。对此观点我持不同看法,在此略陈管见并向何伟同志请教。  相似文献   

18.
李鸿山 《经济论坛》1995,(22):42-4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银行与企业之间将是“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关系。作为商业银行将不再承担政策性信贷业务,也不再无条件承担企业资金供应责任.而是以资金的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  相似文献   

19.
<正>三次分配“三次分配”这个概念是由中国学者厉以宁教授最早提出的。1991年,在“论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道路”一文中,厉教授使用了“影响收入分配的第三种力量—道德力量”这种提法。(1)次年,他在《关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明确提出了“第三次分配”概念,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实际上都存在三次分配: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它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实事求是地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和教训,科学地阐明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提出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经济理论和奋斗目标,要求全党继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学习和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对多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此,我院学术委员会、学报编辑部于九月八日召开了学习《决议》虚谈会。座谈会由我院付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付主任冯大麟同志主持。他首先说明了学习《决议》的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特别是《决议》总结出来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对于我们进行财经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不仅是我们进行经济研究和教学的指导思想,也为我们提出了许多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应当以《决议》为指针,继续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努力寻找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在各个部门经济学科中开辟新的领域,不断完善和更新我们的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人材作出应有的贡献。与会同志发言踊跃,气氛热烈,他们一致认为要继续深入学习《决议》,加强经济理论和实务的研究,以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现将他们的发言摘要刊登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