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中外(主要是美国)券商收入结构的比较研究,发现我国券商与美国券商在收入结构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表现为我国券商收入结构畸形,此己成为制约我国券商发展的瓶颈。因此,面对资本市场逐步走向开放下的国际券商的竞争,如何突破收入结构缺陷成为券商生存的关键。全方位调整和扩展券商的业务空间、进行业务创新应成为当前提高券商竞争力的根本。  相似文献   

2.
就盈利构成而言,在当今美国,券商前十名占到盈利的九成,而我国仅为一半。中国券商的进一步并购有很大空间。国内现有的110多家证券公司,规模过100亿的只有47家,经过这一轮并购整合后,能够存在的券商大概只有一半,即50多家能够提供综合服务的券商,形成券商行业新格局。因此,叮以想见在今后5年内,券商之间的并购会呈现“井喷式”发展。  相似文献   

3.
冉凌浩 《新金融》2001,(3):36-3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本市场获得了迅猛发展。但是,除了由宏源信托改组而成的证券公司外,我国其它的证券公司都还不是上市公司。上市券商数量如此之少,不仅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而且也不符合国际惯例。本试图从理论与实际方面探讨我国证券公司的上市问题。  相似文献   

4.
自2001年7月中旬开始,中国股市经历了持续三年的低迷,整个证券业处于惨淡经营的境地。虽然在2004年初,宏观经济面的持续向好和国务院九条意见的出台,似乎又让人们看到了券商发展之春的来临,然而,证券市场的火爆行情并没有延续太长的时间,4月份以来,受宏观调控因素的影响,券商经营状况再度恶化,生存危机显现,由德隆事件引发的一系列证券公司违规经营事件的曝光,更是使证券公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诚信危机,在股市长期不景气的情况下,我国证券公司的生态状态必须引起高度关注,对于问题券商的处理也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我国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现状着手,并试图从业务模式和产品特点这两个角度分析总结英美两国投资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蓬勃发展的主要经验,为解决当前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因局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意义,并为整个券商资管子行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WTO:国内券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入WTO后对国内券商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业务经营,人才管理,市场环境等方面,而国内券商在市场占有率,市场熟悉程度及政府支持上享有一定的优势,面对挑战和机遇,突出专业分工,发展特色服务是国内券商特别是中小券商的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7.
风险控制是证券自营业务风险管理的核心环节,是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管理的关键所在。国外券商在自营业务风险控制方面各具特色且个性鲜明。在对国外著名券商自营业务风险控制分析的基础上,比较了国内券商与国外券商自营业务风险控制的差距。国外券商已经逐步形成一整套比较成热、完善的自营业务风险控制系统,对于我国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控制改进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前,建设集中化的交易平台已经基本上被各券商所认可,究其实质,集中交易在打破券商内部营业部之间独立界限的过程中,第一次发现了边界蕴藏的潜能,使券商在内部合作的界面上取得了较大的资源集成效率。随着资源集成实践的不断成熟,一些富于进取的券商开始意识到:券商外部与各类技术企业之间的边界,  相似文献   

9.
实施证券公司集团化战略是我国券商参与国际竞争的宏观要求,可以在分业经营的机制下满足部分混业经营的需要,我国证券公司自身问题也可以通过集团化方式加以解决。同时,集团化证券公司产生的规模效益有助于提高券商的综合竞争实力,有利于保护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相似文献   

10.
针对我国证券市场屡屡出现证券公司等参与主体违反市场法规的行为,运用博弈悖论对监管机构与券商之间以及不同券商之间的博弈行为进行分析。从博弈悖论的视角指出我国证券公司监管的改革取向:政府部门或上级监管机构必须加强对下级监管机构的监管;必须在监管思路上推陈出新;必须放松证券市场佣金价格规制;必须充分发挥证券公司行业协会的自律管理功能。  相似文献   

11.
本文系统研究了证券公司数字化财富管理业务,在重新定义数字化财富管理的内涵、总结境内外典型机构数字化财富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证券公司数字化财富管理面向未来的发展定位、发展模式以及相关政策建议。本文提出,证券公司数字化财富管理发展应贯彻以客户为中心、围绕价值链建设全面数字化体系、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用数据驱动业务发展这四大核心定位。同时,本文基于顶层设计及优化监管的视角,提出了促进证券公司数字化财富管理发展的政策建议:一是建立数字化财富管理的统筹监管机制;二是完善证券基金类投顾政策法规;三是加强投顾利益冲突管理;四是扩展账户基础功能;五是明确数字化服务标准。  相似文献   

12.
我国证券公司有效风险管理体系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是现代金融机构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要对风险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就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架构作为保障。本文从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出发,并借鉴美国投资银行的经验,结分我国证券公司的现状,对国内证券公司如何建立一个相对科学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证券公司的风险处置是化解金融风险的最重要环节之一。本文通过介绍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的几种主要模式,分析了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证券公司风险处置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行政化手段多于市场化手段、过多行政干预成本高昂等,提出了完善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工作的政策建议,如完善并加强证券公司风险处置的相关立法、建立并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创造良好的监管环境、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等。  相似文献   

14.
证券公司股权激励改革的路径及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激励不足是目前我国证券公司中存在的最大问题。研究表明,证券公司人力资本的所有者拥有证券公司的所有权是一个必然的趋势,WTO过渡期结束后,国内券商必须探索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与国际接轨的股权激励方式。从我国证券行业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来看,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是可行的。在激励机制的实际方案设计上,可考虑对管理层主要实行股权激励,对员工实施持股计划。  相似文献   

15.
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各中小证券公司后台日益庞大,后台系统投入大幅增长,但业务范围和营销能力并未随之大幅增加,导致后台出现产能过剩,产生大马拉小车和IT黑洞等现象。由于成本原因,目前许多中小证券公司管理层对新系统的投入和团队建设处于彷徨境地。本文提出通过将后台业务外包,来解决中小证券公司后台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前资产管理业务极不规范。综合治理为券商集合资产管理业务规范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集合资产管理业务重获新生,得到了很大发展。本文着重分析了券商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发展中存在的规模弱小、运行效率不高、产品销售存在制约、产品发行与投资主流和市场运行存在偏差、风险管理与产品创新不够等问题,提出了树立"逆周期监管"理念,放松管制,加强监管,拓展营销,鼓励券商进行业务创新等推动集合资产管理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的监管对策。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法规层面定义了证券"中央登记、二级托管"模式,但实质属于一级托管。证券托管制度的弊端逐渐显现,主要包括:一是交收主体错位不利于DVP结算制度的实施,二是无法有效组织券源满足市场融券需求,三是抑制证券公司的金融产品及业务创新,四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的证券结算效率,五是不利于我国证券市场与国际接轨。本文建议:一是构建"看穿式"证券二级托管机制;二是优化顶层设计,健全与完善证券托管法规体系;三是建立证券公司二级托管业务内部管理体系;四是加强对证券公司开展二级托管业务的外部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8.
中国证券公司生产效率的数据包络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应用数据包络分析的方法,对2005和2006两年中国42家证券公司的生产效率分别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本文发现,中国证券公司在这两年整体的生产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水平偏低,并且在证券市场复苏升温的2006年证券公司整体的生产效率水平不升反降。本文进一步指出,用证券公司的Malmquist生产力指数所代表的全要素生产力的提升主要来源技术进步;但由于生产效率的降低,阻碍了全要素生产力进一步的增长。同时,本文给出了提高生产效率的具体建议,希望能为中国证券公司提升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解决证券公司靠天吃饭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商业银行参与融资融券业务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融资融券业务作为一种证券信用交易,已成为海外证券市场普遍实施的成熟交易制度。不同国家或地区根据金融体系和信用环境的完善程度,采用了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融资融券模式。该文介绍了商业银行在不同融资融券业务模式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在集中授信模式下证券金融公司运作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借鉴国际经验对我国商业银行参与融资融券业务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我国券商治理风险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证券公司经营户中存在多种委托-代理关系。在现行的治理框架下,股东相容性风险、股东-经营层代理风险和客户-经营层代理风险均居高不下,使得治理风险成为我国券行业的最大风险。以国有产权为主导的产权结构和激励不相容的外部治理机制是滋生治理风险的源头,也是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