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有商业银行部分不良贷款剥离后,但其不良贷款仍呈上升趋势,在造成不良贷款上升的诸多因素中,借新还旧贷款对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的稳定性和真实性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使银行潜伏着新的信贷风险,剖析、规范借新还旧贷款行为,有利于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对促进商业银行依法、稳健经营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卷首语     
在中国即将加入WTO之际 ,控制不良贷款增量成为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首要任务之一 ,尤期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尽管长城、信达、华融、东方四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剥离了大部分存量不良贷款 ,但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仍存在相当数量的存量和增量不良贷款 ,严重制约着国有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和发展 ,进而影响到国际社会对我国银行体系的信心。不良贷款管理中有一些尚未澄清的根本性问题 ,如 :能不能要求不良贷款零增长 ;在发生不良贷款时银行能否全身而退 ;不良贷款能否在安全阶段被侦察出来 ;如何运用非诉讼手段处置不良贷款…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各行年报入手,分析了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现状及其基本发展趋势,并就银行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再次剥离不良资产的可能性问题进行了描述。作者认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迫切需要增加不良资产处置手段,将变相的折扣处置变为直接的折扣处置;直接通过大量新增贷款来稀释不良贷款是一把双刃剑,稀释不良贷款的同时可能提高每年的新增不良贷款比率;银行与触AMC合作是一条可行的道路,二次剥离的类型将采用商业性和准商业性剥离的方式,各种方式的结果将在实施前被谨慎评估,以保证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能够从不良资产中脱身和不会给财政造成太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4.
"解决不良贷款问题是新世纪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一大难题。借鉴国外处置不良贷款的通常做法,我国成立了专门处理不良贷款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并剥离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由于剥离不彻底,事实上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占比仍很高,达26.62%"。(戴相龙,2001年11月)对农行绝大多数分支行而言,不良贷款占比已远远超过自身的风险承受力和财务承受力。但是,从银行发展的战略出发,现在的不良贷款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尽最大努力减少新的不良贷款产生,并对业已形成的不良贷款采取有效对策逐步盘活。  相似文献   

5.
今年来,龙岩市金融资产保全形势严峻。至7月末,全市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在剥离不良贷款、各项贷款增加的背景下,贷款不良率比年初有所上升。为制定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具体措施办法,扎实有效推进辖区创建金融安全区工作,我们在全辖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新增成因的调查。一、新增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截至2001年7月末,我市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各项贷款比年初增长536%,不良贷款增长1158%,增幅高出贷款增幅622个百分点。贷款不良率分别比剥离后和年初上升117和096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继续攀升是当前一个突…  相似文献   

6.
弹指一挥间,国有商业银行五年来如涅檗凤凰一般,旧貌换了新颜。 国有商业银行脱胎换骨 2002年末,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21.4%,资本充足率除了中行达到8.15%外,其他三家都在7%以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第二次剥离的前提和方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梁猛 《金融论坛》2003,8(10):19-26
本文从各行年报入手,分析了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现状及其基本发展趋势,并就银行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再次剥离不良资产的可能性问题进行了描述。作者认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迫切需要增加不良资产处置手段,将变相的折扣处置变为直接的折扣处置;直接通过大量新增贷款来稀释不良贷款是一把双刃剑,稀释不良贷款的同时可能提高每年的新增不良贷款比率;银行与AMC合作是一条可行的道路,二次剥离的类型将采用商业性和准商业性剥离的方式,各种方式的结果将在实施前被谨慎评估,以保证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能够从不良资产中脱身和不会给财政造成太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8.
截至2003年末,我国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2.44万亿元,不良贷款比例为17.80%。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916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0.36%,政策性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361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7.39%,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87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7.92%。另据统计,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每年处置不良资  相似文献   

9.
由于历史和制度等多方面原因,我国金融系统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与国际上优秀商业银行相比(一般都在3%以下,中等商业银行也不过在5%左右),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目前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上。加入WTO以后,我国金融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金融风险就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过高。为此,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到2005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必须下降到15%以下。因此,如何降低不良资产就成为金融理论界、实业界和监管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0.
嘉兴市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自去年上半年资产剥离后总体改善,信贷资产质量下滑之势基本控制,但剔除剥离因素,不良贷款总量还在攀升,不良贷款比率仍处高位。至2001年3月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39.36亿元,不良贷款比率14.89%,比去年6月末增加0.0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1.
<正>一、基层行应对股改的主要做法1.大力剥离及划转不良贷款。据统计,近年来,永丰县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共剥离和划转不良贷款2亿多元,占现有贷款存量的40%以上。通过剥离及划转不  相似文献   

12.
《金融纵横》2006,(8):60-62
近年来,我国在降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上的确下了不少功夫,如通过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不良贷款、加大清收力度和尝试制定严格的信贷业务的完全程序化改革,但不良贷款绝对额仍处于较高的水平。根据中国银监会公布的最新权威数据,截至2006年第一季度,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  相似文献   

13.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2002年初。我国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额为3.2万亿元,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就占1.8万亿元。  相似文献   

14.
李焰 《财政监督》2004,(11):58-59
据银监会公布的资料,截至2003年9月末,按新制定的5级贷款分类法计算包括4家国有商业银行、3家政策性银行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中国主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率为18.7%,而同期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仅分别为2.7%和3%。我国商业银行业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居高不下的不良贷款最后都成了不良资产,这对其自身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包袱。从今年开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将二次剥离不良资产14000亿左右,出售给资产管  相似文献   

15.
姚立才 《现代金融》2005,(11):11-12
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正在加快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的步伐,在改革的过程中,巨额不良贷款正在成为我国政府和银行最为棘手的问题,不良贷款金额巨大表明银行运作不尽人意,造成信贷资产流失现象严重。令人堪忧的金融业现状.预示着我国金融市场全面放开后,我国金融业面临着更大的经营风险。  相似文献   

16.
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实现部分不良资产剥离后不允许再发生新的不良贷款。银行信贷资产达到良性循环,除受经济环境的日趋改善,信贷管理体制和机制的逐步健全,以及存量信贷资产质量的不断提高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外,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把住新发放贷款关,确保增量信贷资金真正具有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否则,银行不良资产无论剥离多少,怎样清收盘活,都将无济于事,难免出现前清后增、前出后进的现象。银行信贷资产这潭水若终不清不净,或达不到加入WTO后现代银行的净化要求,则将威胁银行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当前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信贷投人相对不足 在农业贷款大幅增长的同时,农村信贷的占比却在不断下降。以某市为例,截至2009年12月末,该市农业贷款余额达120亿元,是1999年末的6.5倍,而全市农业贷款加上乡镇企业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例为17.45%,较1999年末下降了2.71个百分点,如果考虑到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过程中剥离了大量不良贷款的因素,实际占比下降更大。  相似文献   

18.
采用行业集中度、地区集中度和客户集中度三个变量来测算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三类银行的贷款集中度,并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对比分析这三类银行的贷款集中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商业银行的贷款集中与不良贷款率正相关,各类商业银行的贷款集中程度与不良贷款的相关程度不同,其中贷款集中度对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要大于股份制商业银行,降低贷款集中度是遏制不良贷款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自从国家实施剥离不良信贷资产的政策以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按照国家的这一新的信贷政策,认真清理和核销多年来形成的历史旧帐,卸掉了一部分不良资产包袱,使国有商业银行似乎可以轻装上阵了。但我们不能不看到在剥离不良贷款的同时,还存在着“前剥后增”的现象。对此建议国有商业银行采取以下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从分析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入手,阐述了产生不良贷款的银行自身经营管理方面的原因、企业方面的原因以及其它社会因素,并针对导致不良贷款的因素深入挖掘根源,积极寻找化解不良贷款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