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挎包"精神是什么,是老一代农村信贷人员数十年间,身背挎包,走进农村千家万户,上门为农村老百姓提供金融服务的一种奉献精神,是农村信用社自上世纪50年代成立以来,"扎根农村,服务三农"优良工作作风的真实写照.正是依靠"挎包"精神,农村信用社才与农村的老百姓结下了不解之缘,奠定了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基础;也正是依靠"挎包"精神,让农村信用社和农村经济在改革中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信社分类服务"三农"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新变化,农村经济形成了新格局.这给以服务“三农”为己任的农村信用社提出了新要求。文章对温岭农村经济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了分类服务“三农”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金融机构支付结算网络建设滞后。国有商业银行撤并农村机构网点,上收贷款权限后,只有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三家金融机构,真正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由于存在对农村资,  相似文献   

4.
加强农村合作金融监管工作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贾轶峰加强农村合作金融监管工作,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推进农村信用社依法合规经营,对于稳定农村金融秩序,更好地发挥农村信用社为“三农”服务的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保持农村的社会稳定和经...  相似文献   

5.
加强农村信用社的监管工作,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推进农村信用社依法合规经营,对于稳定农村金融秩序,更好地发挥农村信用社为“三农”服务的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健康发展,保持农村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作为一名农村信用社联社领导,我无限忠诚于我所服务的农村金融事业。真诚关心入股农民社员面临的困难,并尽最大努力为‘三农’搞好服务。”这是现任云南红塔农村合作银行董事长王伟华上任时立下的誓言。[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是关系到农村信用社的稳定发展,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的大局."花钱买机制"是中央银行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文件精神,按照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采取农村信用社申请人民银行专项票据或者专项借款的办法,置换出不良贷款,消化历史包袱,进而推动农村信用社转换经营机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的激励举措.  相似文献   

8.
2002年以来.河南省宛城农村信用联社坚持服务“三农”的宗旨.积极开展创信工程.探索“农村支部+协会+党群信用联合体”的“双加”模式.使农村信用社与地方经济的发展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加快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政策措施之一。农村信用社作为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主体,应强化“三定位”,即将经营思想定位于农村,将信贷投向定位于农业,将服务对象定位于农民,才能适应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的需要,才能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发挥服务“三农”主力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组建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对信贷资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农村信用社继续沿用其传统的体制和服务手段显然已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目前,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供求存在以下矛盾:一是资金需求量大与农村信用社融资力量小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根据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精神,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目的,在合作制的基础上,引入股份制的机制,统一实行股份合作制的产权制度,更好地发挥其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帮助农民增收,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必须尽快适应新的形势,为支持"三农"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改革的目的是要使农村信用社更好地支持"三农"、服务"三农".  相似文献   

12.
宣汉县位于四川省东北大巴山南麓,面积4271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117万,农业人口101万,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坚持服务“三农”是该县农村信用社的宗旨,深化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自身经营状况是他们的目标。截至2005年年末.全县农村信用社累计放出各项贷款66021万元,其中发放农业贷款48226万元,有效地满足了全县“三农”发展的资金需求。  相似文献   

13.
“挎包”精神是什么,是老一代农村信贷人员数十年间,身背挎包.走进农村干家万户,上门为农村老百姓提供金融服务的一种奉献精神,是农村信用社自上世纪50年代成立以来,“扎根农村,服务三农”优良工作作风的真实写照。正是依靠”挎包”精神,农村信用社才与农村的老百姓结下了不解之缘,奠定了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基础;也正是依靠“挎包”精神.让农村信用社和农村经济在改革中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牛庆煌 《金融纵横》2005,(9):63-63,31
随着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进一步明确,农村信用社已逐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小额农贷作为农村信用社服务农村金融市场的主要金融工具,在支农服务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2002年以来,银川辖区农村信用社以改善信用环境为突破口,进一步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制度,加强为“三农”服务,有效地适应了农村以家庭经济为特点的分散性和小规模的生产方式,配合了农村经济政策和产业发展政策的实施,扩大了农村生产和消费需求,拓展了农村信用社服务空间  相似文献   

16.
为增强农村信用社的支农服务能力,缓解农村资金供求矛盾,平抑农村民间借贷活动,人总行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全国共选择了99个乡镇农村信用社作为试点单位,浙江省温州的瑞安市、苍南县也参加了这次利率改革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17.
王昊 《中国金融》1999,(7):25-25,29
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以来,为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更好地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农金管理部门和农村信用社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年,各地农村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改进服务,加强信贷管理,进一步...  相似文献   

18.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为基础,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紧紧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规模经营体制。农村信用社把市场定位于农村,服务定位于“三农”,决定了农村信用社和农业、农民、农村已经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体,必须在农业产业化中寻求市场和发展,从而实现农村信用社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西南金融》2002,(8):29-30
巴州区农村信用联社通过深入调查摸底、建立劳务输出人员档案,加强舆论引导、搞好宣传服务,实施目标管理、推行责任包片、包社挂钩,疏通结算渠道和运用信贷手段措施,实现了社会效益和自身效益“双丰收”。实践证明,支持农村劳务输出是农村信用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是农村信用社提高自身经营效益,培植新的业务增长点的重要途径,是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0.
纵观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历程,无不与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大局相关,每一次改革都表现为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变迁。促使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出现了新的模式。本文通过对陕西省农村信用社改革情况的调查分析认为。在当前农村经济转轨时期,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应长期保持以县为单位的法人格局,这将有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农村信用社的长期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