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内生货币供给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货币外生性一直是主流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假设前提,长期以来成为经济学理论的一个教务,然而现实经济的发展不断地冲击着这一命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货币的外生性提出质疑,并产生了内生性的货币理论,但大多数都不承认货币供给具有完全的内生性,通常认为货币供给的产生还是由中央银行外生决定的,只是在其进入流领域后会不同程度受到经济内生因素的决定和影响,本文拟在一个完全没有中央银行存在的货金融体系中讨论货币供给的产生过程及影响因素,阐明在市场经济中货币供给具有完全的内生性,同时结合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的实证数据以经验检验。  相似文献   

2.
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货币政策失效的根本原因在于货币供给是内生的,而不是中央银行可以控制的外生变量。本文在回顾内生货币理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两个方面论述了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历史演变和作用机理,并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货币供应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行为的目的是在于试图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或短期的名义利率,从而达到影响产出和就业等经济实际变量的结果。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变化会通过货币传导机制的渠道来影响产出。在货币政策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调节由流通中货币和银行准备金组成的基础货币供应量,例  相似文献   

4.
樊苗江 《开放导报》2003,(12):40-42
外生货币供给假设是主流经济学的货币教条 外生货币供给假设,即由中央银行决定货币供给和利率,是主流经济学货币理论的基石.这是因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是在凯恩斯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凯恩斯在<通论>中采用了外生货币供给的假设.在主流货币理论中,货币供给理论描绘的是基于机械乘数原理的货币供给过程,而主流货币理论之间的差别或争论,主要是货币供应量与收入之间的联系强度与途径、货币政策的效力和传导机制上的不同解释.然而,外生的货币供给却是一个缺乏历史根据的经济学教条.  相似文献   

5.
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来影响货币供给和市场利率的行为。其与法定准备金、贴现政策并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在多数发达国家,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市政策调控目标。相对于法定  相似文献   

6.
刘新华  熊小雅 《改革》2012,(3):43-48
2008~2011年,美联储推出的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实施效果与预期有较大落差。基于后凯恩斯主义的内生货币理论,由于货币供给来源于经济体的内生需求,因而中央银行无法外生控制货币供应量,也无法简单地通过量化宽松政策刺激银行体系扩大信贷投放,以达到对内提升需求、扩大就业的政策目标,而对外的货币贬值也不必然能有效改善贸易逆差。中国调控经济、应对危机应该弱化汇率制度对国内政策的限制,完善信贷的内生创造机制,有效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互动机制确保就业。  相似文献   

7.
许茜 《魅力中国》2011,(17):114-114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如何对实质经济产生作用,而利率手段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工具,世界主要经济体都频繁调节利率。长期以来,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单一,主要局限于传统的银行信贷渠道,而信贷传导是以金融市场存在缺陷为前提的,利率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是发达的金融市场,因此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利率在中国货币政蓑传导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本文在借鉴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了理论性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关于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有效性研究的合理的分析框架。文章首先介绍了西方货币政策利率理论,着重分析了这些理论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模式;其次,对中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接着针对中国利率传导机制表现出的独特现象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 什么是利率市场化?根据有关利率的理论含义,笔者认为利率市场化是政府或货币当局控制基准利率,其他利率由金融机构根据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利率水平,并使它们之间的关系能间接地反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具体来说,利率市场化在形成机制上是由市场供求关系或资源稀缺程度来决定的,在利率的运行机制上中央银行赋予商业银行充分的利率自主权,中央银行只通过调节整个利率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基准利率来间接地控制和干预其他利率,而不是靠传统的行政命令来直接管制存贷款等的利率,并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使利率在整个经济运行中发挥"指示器"的作用,由市场来传递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以提高其效用.  相似文献   

9.
在开放和发展条件下,基于凯恩斯动态货币需求调节方程和Cavoli模型,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外汇储备增加的国内市场利率决定模型。对中国2001~2008年月度数据的OLS和TSLS回归结果表明,国际市场利率和外汇储备增加对国内利率影响并不显著,而物价水平、产出和滞后一期的货币供给等变量系数符号不仅与理论预期一致,且检验显著。论文进一步采用了递归的SVAR模型来分析国际利率和外汇储备增加对国内利率的动态冲击效应,脉冲响应函数表明这种动态冲击效应同样十分微弱,说明了中央银行的货币冲销有效性和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0.
国有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率市场化是指各商业银行根据市场资金的供求变化来自主调节存贷款利率。利率市场化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2000年8月央行推出了“先外币,后本币;先存款,后贷款;先农村,后城市;先大额,后小额”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决定,  相似文献   

11.
单一货币政策和成员国分散的财政政策的相互作用和协调是货币联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运用博弈模型分析了货币联盟中有关财政与货币政策几种协调安排的宏观经济含义,指出在成员国无法达成目标一致的条件下,财政纪律和货币政策承诺有助于通货膨胀目标的实现,但产出目标能否实现则取决于财政纪律的合理性。合理的财政纪律必须考虑成员国基础环境、财政政策乘数及其溢出效应以及潜在产出水平等因素。无效的财政纪律将损害货币政策承诺的效力。本文认为2005年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对《稳定与增长公约》的改革只是缓和了危机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危机,财政纪律危机风波仍将上演,对SGP的改革也远未结束。  相似文献   

12.
13.
中美“宽松”货币政策、通胀预期与货币规则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10月以来,中美两国均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宽松"货币政策来应对源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全球经济衰退。本文的研究显示,2008年,中美两国货币供应量M1和M2增长率是相似的;2008年底到2009年8月,中国的M1和M2增长率分别为20.6%和21.4%,而美国的M1和M2增长率仅为3.36%和2.14%,中国的通胀预期是市场对"超级宽松"货币政策的合理反应。在过去的一年间,中国货币当局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反应比美国的政策干预更为积极。而货币供应量的高增长孕育着价格上涨的风险,货币政策应当从被动协调美国的相机抉择转向遵循货币数量规则,抑制通胀预期,以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4.
Communication and Monetary Polic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ecent trends toward greater central bank independence and theadoption of formal inflation targeting by several countrieshave served to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communication policy.In this paper, we explore some of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publicinformation that arise whenever public information serves thedual role of conveying fundamental information as well as servingas a focal point for better coordination. More precise publicinformation is a double-edged tool. While it is very effectivein influencing actions through coordination, sometimes it canbe too effective, and coordinate actions away from fundamentals.  相似文献   

15.
16.
17.
论农户货币需求的层次性和农村货币短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兰 《乡镇经济》2007,(10):59-62
农户的货币需求具有层次性,不同层次的货币需求弹性有较大差别。由于农村货币的流失和金融机构对农户的惜贷,农村普遍存在着货币供给短缺的现象。农户获取的高利贷更多地运用于生活性需求而非生产性需求。农村金融市场的放开,可以部分地满足农户的货币需求,但并不能完全解决农村货币的供求矛盾,农村金融工具仍需进一步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long-run relationship between exchange rate and its determinants based on the flexible-price monetary model. The multivariate cointegration approach is adopted to attain our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The empirical results provide evidence favoring the monetary approach to exchange rate for a small and open emerging economy, namely Thailand. In addition, the validity of the underlying assumptions of the monetary approach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exchange rate is established.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exchange rate players may effectively monitor and forecast the exchange rate movement via the money supplies, incomes, and interest rates variables of both Thailand and Japan. Besides, one has to follow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ailand's major trading partner, Japan, to understanding the movement of exchange rate for Thailand. Moreover, our findings add new insights to accompany previous studies that documented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of the US in the emerging Asian economies.  相似文献   

19.
The paper starts from the premise that the Delors Report is the main point of reference to create economic and monetary union in the EC countries. After a brief review of the Report, the study focuses on the transition phase leading to union and in particular to the gradual transfer of monetary authority to the EC level. It is argued that the attribution of (i) adjustment of short-term interest differentials, (ii) intervention policy vis-a-vis third countries and (iii) changes in reserve requirements to the European System of Central Banks would give this new collective body significant centralized authority, while leaving ultimate power to national governments concerning realignments in the transition stage.  相似文献   

20.
高明 《理论观察》2009,(6):132-135
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给世界主要经济体造成严重的后果。其原因:任其金融衍生品过度虚拟化,直至经济泡沫破裂。美国利用美元的霸主地位,向世界转嫁危机。美国全民举债消费,中国用大量美元资产为其埋单。文章提出为应对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所造成损失的具体措施。削弱美元的世界霸主地位,积极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